<p class="ql-block"><b>案例简介</b></p><p class="ql-block"> 近日,一位老年女性客户李某来到我支行办理转账业务。柜员发现李某一边接听电话一边匆忙填写转账单,且对收款账户信息表述含糊不清,但坚持要求立即汇款20万元。大堂经理发现异常后主动询问情况,李某表示接到某银行"账户年检"通知,需将资金转入"监管账户"配合核查,否则账户将被冻结。工作人员随即警觉到可能存在电信诈骗风险,立即暂停业务办理并向上级汇报。</p><p class="ql-block"><b>处理过程</b></p><p class="ql-block"> 经了解,李某三日前收到自称"某银行客户服务部"的短信,通知其账户需进行年度安全检查。短信附带链接跳转至仿冒银行网站,要求填写身份证、银行卡号及验证码。李某按要求操作后并未收到验证结果,随后接到"021-955XX"来电,"工作人员"声称发现其账户存在异常交易,需将资金转入"银监会安全账户"进行核查。对方通过视频通话展示伪造的工作证,并提供一个显示为"中国银保监会"的网站链接,上面确有李某账户"异常交易记录"。</p><p class="ql-block"> 支行副行长介入后,协助客户进行多角度核查:首先发现短信中的客服电话与某银行官方号码仅一位数字差异,仿冒网站域名与官网仅相差一个字母;其次拨打该银行官方热线核实,确认从未开展"账户年检"业务;再核查所谓"安全账户"实为个人账户,且开户行显示为异地。工作人员现场用李某手机回拨"银监会电话",发现是网络虚拟号码。</p><p class="ql-block"> 为彻底消除风险,工作人员为客户重置了网银密码,注销了原手机号绑定业务,并协助其下载了"国家反诈中心"APP。</p><p class="ql-block"><b>案例分析</b></p><p class="ql-block"> 此案是针对中老年群体的精准诈骗,作案手法呈现三大新特点:一是利用正规机构名称增信;二是伪造可视化证据提升可信度;三是利用客户对金融监管机构权威的信任心理。值得警惕的是诈骗分子已构建完整"话术体系",从信息获取、话术设计到资金转移形成闭环。</p><p class="ql-block"><b>案例总结</b></p><p class="ql-block"> 本案再次警示:金融机构工作人员需保持高度警惕,对涉及大额转账、非熟悉业务需"多问一句、多查一步、多提醒一次"。银行应加强以下防控措施:一是加强老年客户群体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二是深化警银协作机制,共享新型诈骗特征信息。特别提醒:监管部门不会通过电话索要账户密码,也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账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