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味蕾乡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散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李明</span></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见识陈有棋老师的厨艺,是在他的老家湖北省夷陵区分乡镇原联合村,邀请老乡、同学、同事在他家里做客,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相聚。最出彩的是陈有棋老师亲自主厨,我好奇地发现,他身后还有一位年轻的美女老师围着转,想跟陈老师学几招烹饪家乡美食的绝技。</p><p class="ql-block"> 我们围着一桌分乡特色的丰盛佳肴,边品尝边听陈有棋老师介绍,听得津津有味,吃的唇齿生香,我称这是在城市高档酒店绝对吃不到的特色土菜。陈有棋老师年轻时喝酒号称海量,家里藏有一些名酒,年近六旬的他后来喝酒有所节制。美食加美酒,我们浅酌雅聚,相谈甚欢。亲如一家人的浓厚氛围在美食的醇香中交融,美酒胸中恣意燃烧,身在陈有棋老师的老家,却别有一番诗仙酒仙李白“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意味。美食也是思念家乡的一种寄托和载体,是的,我们醉了,不得不说这还是一次醉在以美食为道场,长年沉淀萦绕于心底的家乡情怀,交织碰撞,激发升华为酣畅淋漓的精神文化大餐呢。</p><p class="ql-block"> 陈有棋老师热情好客,对我约法三章,回南垭进入分乡,首先要到他家小聚,听一次这样恳切的话,心头就会热上一阵子,我很感动,庆幸自己真有口福。每次在他家里做客,桌上都是他最拿手的好菜。一次陈有棋老师拿出一瓶几千元的名贵酒特别地要和我尽兴对饮,我不胜酒力,家乡菜细细咀嚼,倒是想起爱国诗人、美食家陆游的诗句:“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我出生八个月母亲怀上了大妹,父母在外地教书、工作,把我寄养在分乡镇南仗垭老街外祖父、外祖母、舅舅身边读书,生活。外祖母性情特别地温和,内外兼修,做一手好饭菜,深得乡邻们的夸赞。老街上的人看着襁褓中嗷嗷待乳的我,关切地问外祖母“这么小的一个肉嘟嘟你养得活吗”?是的,外祖母没有甘甜的乳汁哺育我,她用伟大的“母爱”,朝夕相处一口一口地把我喂养大。我年少离开南仗垭,每次春节回到外祖母的身边,她老人家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把最好吃的东西给我留着。如今只要每次吃到陈有棋老师地道的分乡饭菜,就会找到回老家的感觉。家乡饭菜,是我人生的地方记忆标签和味蕾原乡,深深怀念外祖母的一种情感味道。</p><p class="ql-block"> 中国经典《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是人之大欲之一,中国古代十分看重饮食在人的生存和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中华美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中华美食不断地发展,演变,创新,成为了世界闻名的一种美食文化。</p><p class="ql-block"> 中国还有一句俗话“民以食为天”。夷陵区分乡镇春秋时期属楚地,历朝属夷陵,地处鄂西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雨量充足。在这片温存的土地,我们的祖先在农耕文明时代,就有制做美食的生活积累。鼎锅饭,在分乡镇也有其独特的风味和制做方式,是不可多得的地方美食之一。人吃五谷也会生病,相传我们的祖先希望用鼎烧食物能烧去灾祸,逢凶化吉,用鼎烹饪“鼎锅饭”,也体现了对“神”的敬畏和祈祷。在陈有棋老师家还能吃到的青椒爆炒仔鸡、土泥鳅火锅、煎清水河小鱼、霉豆渣煮白菜、野香蒿酸面糊糊、野香蒿蒸菜、油炸坨等等,这些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分乡美食。陈有棋老师还会做分乡特色的红案、白案、火锅、泡菜、凉菜、汤、酱,味道独特。他不仅做出花样翻新的美食,还将桐子树叶包玉米浆粑粑,野生优质竹笋保鲜至春节,在大年三十的盛宴鲜亮登场。</p><p class="ql-block"> 陈有棋老师最擅长制做分乡冲菜。他把家乡晒和炒传统制做冲菜的方法,归纳为干做法。自己反复研究琢磨,把食材通过烫和密封为主要程序做成冲菜的方法定性为湿做法。这样,分乡的冲菜就有了干做法和湿做法两种方法,湿做法冲菜更有独特的香味。陈有棋老师除了教英语,还担任过小学三年级的地方课教学任务。因这门课程没有教材,没有教学大纲,教师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自主权,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全靠教师自己把握。有一个课时陈有棋选定的教学内容是分乡冲菜,把制做冲菜的两种方法在投影仪上展示出来,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分乡冲菜,制做冲菜的方法,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特色美食。他把自己研究制做家乡美食的方法当做活教材,课堂上弥漫土地芳香,成为学生人间烟火第一课,刻下永恒的乡愁记忆。</p><p class="ql-block"> 烹饪也是一门艺术。诗人泰戈尔:“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美好的生活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只有经历过艰难困苦,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的意义,才能拥有创造美好未来的力量。陈有棋老师凭他的智慧,勤劳的双手,精湛技艺,将平淡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打理得那样地丰满、富足,缘于陈有棋老师是一个对食物极为敏感的人。他出生于农门,小时吃不饱饭营养不良,一次饿倒在地是亲姐姐把他背回家的,落下至今无法治愈的“饿痨病”,他从小就爱看大人做饭炒菜,耳濡目染。初中毕业回乡种田、煤矿挑煤挣钱,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宜昌县师范学校。陈有棋老师学的是英语专业,曾执教初中、高中的英语,是过得硬的骨干老师之一。他的教师生涯有39年在南垭度过,是南垭学校教龄最长的第一人。陈有棋老师在南垭教书期间,业余爱好摄影,下河捕鱼,用心经营解善生活,研究家乡菜的制做方法。长年累月,他学会做八十多道分乡菜。常以自种施农家肥的本土食材为主料,秉持历史传承,又兼具融合创新。中国人在“吃”字上颇为精致讲究,中国的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特别是家乡的代表性传统美食,会不会因时代的发展,慢慢地退化变色变味,甚至失传。我建议陈有棋老师把制做分乡美食的方法编写成书出版,留给后世,既是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也为抢救保护地方饮食文化,助力旅游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陈有棋老师采纳我的建议,一发而不可收拾,美文如美食,美食如美文,配上他用视角审美拍摄的一帧帧美食图片,如一道道刚出锅,散发极具诱惑力的佳肴,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垂涎欲滴。于是陈有棋老师由退休教师身份,曾执教国家制定的公共教材,变为自由撰稿人,编写分乡美食教材,可以在任何场合传授制做地方美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由满足独品美食小境界的“小我”,变为唤醒无数人乡愁,共享美好幸福生活大境界的“大我”,演绎人生一曲曲锅碗瓢盆变奏的绝唱。</p><p class="ql-block"> 我心目中的分乡,是一片孕育美食的热土,分乡镇应该是物产丰饶的“美食之乡”。美食是分乡的真实底色。陈有棋老师初定《分乡美食》一书准备结集出版,让弘扬夷陵餐饮文化,在新的时代里发扬光大。美食,是旅行中非常重要的体验,随着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招引游人来一场“美食之旅”,让无数返璞归真“寻味分乡”的城市人,体味“分乡味儿”嚼劲更足。品出对山野乡村无公害、无污染绿色食品带来的高级享受,品出美食文化延绵浓郁的地域风情,品出添香如饴回甘当下生活的富足丰美。</p><p class="ql-block"> “一夕懂珍馐,一生恋其味”。陈有棋老师现今是一位没有资格证的农家饭高级厨师,退休后定居老家归田,头顶大王岩红日,脚踏大旺坪沃土,身披青绿山水,看紫草河逶迤紫气东来,万物生长。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阐释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是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生活本身就是美的。陈有棋老师钟情于分乡食事,这既有家乡美食带给味蕾的美妙,又有源自生活中的点滴快乐。享受城市富贵达人都难以得到的大自然的馈赠,美食文化养生,沉浸于家乡好山好水的心灵滋润净化,清新寡欢,细品流光岁月。我常想,身体健康,有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陈有棋老师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陈有棋老师家乡的山水田园风光。李明摄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陈有棋老制做的部分美食图片。陈有棋摄影</span></p>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李明,曾学习中文、摄影,喜爱音乐。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文学、摄影作品在中国文联、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等单位主办,联合举办的全国性和国家级征文、展览、大赛中入选获奖。获中国散文学会“当代散文最佳创作奖”,第五届中国诗歌节最佳诗歌创作奖(共10名),国际摄影大赛绶带奖。被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人事厅评为全省宣传思想先进工作者,县委、县政府评为知识型标兵、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创作简介入编《湖北作家辞典》、《中国摄影家全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