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国培的春风唤醒教育者的自觉,三尺讲台前沉淀的岁月忽然有了与教育真谛对话的深意。</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9日,我与全县其他三百余名教师,坐在 “国培计划(2024)”—精准帮扶暨协同提质研修项目第三阶段集中培训现场,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重新定义教育者的坐标。我知道,这场思想的朝圣之旅,终会在灵魂深处激荡出悠远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在国培的课堂上,西安市新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刘婷带来的《走向科学的听评课——课堂观察》专题讲座,让我重新审视了课堂观察的价值。刘校长通过“剥洋葱”的解读方式,让我深度体会到,听评课不仅是教学评价的工具,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而科学的听评课却需要跳出经验主义,用数据与观察框架还原课堂本质——比如学生的参与度、问题设计的层次性、目标达成的路径分析等等,这样的教育才是智慧的教育。</p><p class="ql-block">西北大学教授范海波以《数智化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为主题,给我们展现了信息技术教育赋能教育教学的前沿趋势:当教育遇见人工智能,当黑板书写演变为数据流动,当人工智能生成AI教案,当实验可以虚拟仿真生成,我再次意识到,这场教育的"基因重组"既带来破茧新生的惊喜,也引发关于教育本质的深层思辨。</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语文人,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话中,我逐渐触摸到语文教育的本质内核,也在技术浪潮与人文坚守的张力间寻找到新的平衡点。国培三个阶段的学习历程,不仅让我重新定义了教师的专业角色,更让我对“以文化人”的教育使命有了更深刻的敬畏与热忱。 </p><p class="ql-block">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化理解,是此次培训给予我的第一重馈赠。过去,我常将“语言建构”“文化传承”等概念视为教学指标,却未真正领悟其背后蕴藏的生命哲学。通过系统学习,我意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思维的外壳与精神的容器。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与创造,完成对世界的认知重构与意义生成。当课堂从“传授知识”转向“培育思维”,从“解析文本”转向“对话文明”,那些看似抽象的“审美鉴赏”“文化自信”便自然落地为可触可感的成长印记。这种认知颠覆让我明白:真正的语文教育,应当是一场点燃思维火种的精神启蒙,而非填鸭式的信息搬运。 </p><p class="ql-block">当燃,AI技术的迅猛发展,则为这场启蒙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培训中关于教育数智化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技术革命对传统课堂的解构与重建。智能工具不再是简单的教学辅助,而是重塑教育生态的关键变量。语音识别技术能实时捕捉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为个性化指导提供数据支撑;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可深度分析文本情感倾向,让文学鉴赏从经验判断走向科学阐释;虚拟现实创造的沉浸式场景,更打破了时空界限,使“大漠孤烟”的苍茫与“小桥流水”的婉约得以穿越千年与学子相遇。这些发现让我既兴奋又警醒——兴奋于技术赋予教育的无限可能,亦警醒于如何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间保持清醒。我逐渐懂得:技术应当成为延伸教育人文性的翅膀,而非遮蔽教育初心的迷雾。真正的语文课堂,永远需要教师用生命温度去融化技术的冰冷,用人文情怀去校准工具的方向。 </p><p class="ql-block">这种认知促使我重新审视教师的专业价值。在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教师若仅满足于知识传递者的角色,终将被技术取代。我们需要成为“文本的解码者”“思维的雕塑者”与“文化的摆渡人”。这种角色转型的顿悟,让我既感受到专业成长的紧迫性,也体会到教育艺术的崇高性——教师终其一生修炼的,不仅是教学技艺的精进,更是对人性洞察与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 </p><p class="ql-block">在技术迭代与文化传承的碰撞中,我逐渐明晰了未来教学的坐标。语文教育既要拥抱技术创新的浪潮,用数字化工具构建开放多元的学习场域,更要坚守语言文字的精神家园,让课堂始终涌动着对人性、对文明、对存在的终极关怀。我期望打造这样的语文课堂:既有智能平台提供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又不失师生共读时眼神交汇的温暖;既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阅读偏好,仍保留“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研讨激情;既借助虚拟仿真技术还原历史场景,更注重引导学生从文字缝隙间倾听历史的回声。这种“科技人文主义”的平衡,或许正是未来语文教育最具生命力的样态。 </p><p class="ql-block">站在教育变革的十字路口,我能够清晰地听见内心的声音:教育终究是“人”的教育。无论技术如何演进,那些文字间跃动的思想火光、课堂中生长的文化自觉、师生间流淌的情感共鸣,才是教育最珍贵的底色。我愿以此次培训为起点,继续追寻“文道统一”的理想之境——用技术拓展教育的宽度,用人文积淀教育的厚度,在守正创新中让课堂既充满现代性的锐度,又葆有古典性的温度。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未来,我期待通过每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瞬间,唤醒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对文化的敬畏、对思考的渴望,让语文教育真正成为照亮生命的精神之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