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前言:</b></p><p class="ql-block">沂南县城南北向最早的主干道叫“历山路”,而历山路名称的由来,便是路之北那座山的名字。</p><p class="ql-block">历山不高,海拔仅300米,但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山顶有一座始建于宋,至今香火旺盛的大庙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历山脚下有一个村子,也因山而得名叫“历山村”。</p> 村中间,一条宽约3米的水泥路,向东曲折辗转,一直延伸至历山山顶。 <p class="ql-block">山脚下防火管理还是很严格的。</p> <p class="ql-block">历山呈南北走向,由南向北逐渐升高。</p> 第一个山头处有一片停车场,停车场以西原有一片建筑,以北有一石门上书“南天门”。南天门北有两个小庙,东侧是龙王庙,西侧是山神庙。<br><br>现在建筑及“南天门”均已被拆除。 <h5>视频摄于2020年2月。时防疫形式严峻,处处严防死守。</h5><h5>视频后不久,历山老母雕塑即被拆除,这段视频也就成了“绝版”。</h5> <h5>(从历山主峰向南俯瞰县城 摄于2020年2月)</h5> <p class="ql-block">原龙王庙和山神庙虽然拆除了,但老百姓在原址,又自发搭建了两个简易的小“庙”</p><p class="ql-block">东侧的原龙王庙内,现在供奉着财神、观音、文殊菩萨等</p> 西侧的原山神庙里,现在供奉的则是弥勒佛、财神和观音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南天门的样子(旧照)</p> <p class="ql-block">又500米,便是第二个山头,也是历山的主峰。</p> 主峰下,仍有几处民宅。 <p class="ql-block">主峰之上,迎面是老母殿,老母殿左前方原是财神庙,东南侧向阳缓坡处原有一尊高大的“历山圣母”像(2022年春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原历山圣母雕塑(旧照)</p> 老母殿后面最高处是玉皇殿,玉皇殿右侧偏前有“老母”墓。老母殿前平台两侧各有一通石碑,西侧是清光绪五年(1879)《重修老母殿记》碑,碑文已漫漶不清,大体可以看出是一通施财功德碑;东侧另一通碑风蚀严重,立碑时间及文字多已辨认不清,仅隐约看出碑楣“重修”和“碑记”四字,从碑文行文格式判断也是一通记事碑。 <p class="ql-block">关于原山顶大庙的始建及重修,1985年编印的《沂南县地名志》载:“历山古庙遗址元代残碑记有中疃王氏捐资修庙事。”。</p><p class="ql-block">大庙建筑遗物中现存一莲花形柱础和一对大庙门口的门枕石。柱础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奠基石。自东汉佛教东传之后,莲瓣的装饰被广泛地运用于柱础。古代的莲瓣柱础多作覆盆式的铺地莲花,其莲瓣较为写实且富变化。宋朝柱础的式样变化更多,雕刻也更加纤细,但仍以莲花瓣覆盆式为主要的通行式样。至于元代,因其民族性格粗犷,所以柱础喜用简洁的素覆盆,不加雕饰。大庙遗物中柱础,是典型的覆盆式铺地莲花柱础,由此可证传说历山大庙始建于宋代是可信的。柱础顶面突起的承柱圆形,直径达40多厘米,由此推测,大殿圆柱直径应在40厘米以上,当时神殿的规模应该是很宏伟的。</p><p class="ql-block">历山大庙建筑遗物中的门枕石,是山门建筑构件。门枕石阴面刻有“大德七年”字样。“大德”是元朝第二个皇帝元武宗的年号,“大德七年”即1303年。门枕石刻记的年号与元代残碑记载的中疃王氏捐资修庙事是相吻合的。</p><p class="ql-block">这说明,元朝大德七年(1303),中疃村王氏除对大庙做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葺外,还新建了山门。</p><p class="ql-block">此外,根据碑文记载,明弘治七年(1494)也曾对大庙进行过大规模的修葺,兴盛时有神殿房舍近百间,并建有戏台,设有水池,定时逢庙会。现在,当年的石器遗物还有几个石白。</p> <p class="ql-block">道光七年(1827)《沂水县志》记载:虎蹲顶东南为风火山……又东南为黎山,县西南六十五里,山右麓抵沂西岸。折而南为宣崮山。《沂南县地名志》也记载:历山……海拔300.4米……原名黎山,因该山较高,东为平原,登山东望,早见曙光,有迎接黎明之意。后演变为历山。</p><p class="ql-block">根据大庙建筑遗物和地方志书记载综合分析:今历山,清道光七年以前名为黎山。山顶上宋代建有大庙,大庙的主神是黎山老母。因为黎山演变成了历山,黎山老母也就演化成了“历山老母”。</p> <p class="ql-block">当地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泰山老母有姊妹三人,老大是泰山老母,老二便是这里的历山(黎山)老母。这与我国的神话传说也是相吻合的。</p><p class="ql-block">此外,传说黎山老母还曾在据此西20公里的仙姑山上收穆桂英为徒,并送于穆桂英一口雁翎大刀,在评书《杨家将》中演绎出一段传奇佳话(详见行走汶河第三回~穆桂英点将台)。</p> <p class="ql-block">黎山圣母虽为道教人物,但历山大庙却非道观,亦非佛寺。</p><p class="ql-block">现在老母殿内供奉的,是百年前山旺庄村的刘氏女。</p><p class="ql-block">历山老母墓围墙上镶嵌着一方刻石,介绍了墓主人的生平。</p><p class="ql-block">全文如下:老母系山旺庄沂水南关刘氏十一世少姑母。父秉玉,家贫,七岁为吕丈坡王门童养媳。岁歉疫行,民饥尸横,志心为神,救民倒悬,未学能识碑文,十五岁出走历山,庙中神台打坐,虔心修行,慢禁食饮,双涕近地,骨瘦如柴,面色朝(潮)红,乡野争观活神。付(傅)家庄李女染病求术,母告须嫁王门,应果好,后翻悔复发,再求坚应,身强壮,以报王门养育恩也。数月神逝,县官登山叩祭,厚葬于山,重修庙宇,征田十五亩为香资。由此香火昌盛不衰。今刘王两家,人户兴盛,皆老母福佑也。 </p><p class="ql-block">墓冢前有一座四柱亭,亭内立有一通新刻《历山老母圣位》的石碑,碑文全文如下:山有神则灵也。世传历山高庙可谓名扬天下,誉遍九州矣。考,老母殿始建于明弘治七年,距今五百二十年矣。香火炽昌,终年不辍,佛道竞依,山门高居,围墙高垒,庙会戏台,水池米碓,屋址百间,足表至盛。断恶行善,礼让兴行,周人之急,济人之乏,容人之过,悯人之孤,集福消灾,神明宗旨也。</p><p class="ql-block">山旺庄沂水南关刘氏十一世少姑母,幼年家贫失怙,七岁送吕丈坡王门为童养媳,孤苦凄凉,闻者感为酸鼻。然,姑母志坚修神,诸事多异,未学能熟诵碑文,拾柴未劳悠忽满载。数次登山,兄送归,志难摧。王氏难之,命爪篱汲水、掌托盆水不溢,母能之。王氏大惧,知神助也。然也虔诚修身于殿,乡人香火供奉,瞻仰活神,祈求赐福,聆其教化。</p><p class="ql-block">王之子登殿探拜,视母面赤闭目,重涕近地,布巾拭之。故世,官葬殿侧,以宜奉祀也。三梦媒傅家庄李女,姻王门为其续弦,李母谓子孙曰:汝辈系老母神赐也,勿忘之。刘王李三族缅怀老母恩泽,捐资修冢,建亭铭志,永垂万世,腊岁寒社,俎豆长青也。</p> <div>历山东面山旺庄《刘氏族谱》记载:顺治年间,沂水县城南关刘氏四世刘应召,迁居原沂水县西南红峪庄(今沂南县铜并镇红峪庄)。乾隆年间,刘应召后裔七世刘克恕迁居山旺庄。刘克恕的曾孙十世刘秉玉,生二子一女。</div><div>根据四柱亭碑文和墓墙刻石简介,可窥见刘氏女成神的实际过程:刘秉玉因家境贫寒,将七岁的女儿送到吕丈坡(今沂水县许家湖镇吕丈坡村)王家做童养媳。刘氏女在王家生活不顺心,数次逃到娘家,因娘家不收留,便到附近的历山,立志不回婆家,但每次都被娘家兄长送回。为此,王氏婆家多次难为她,如命令她“爪篱汲水、掌托盆水不溢”,但总是难不倒她。婆家的做法更坚定了她出逃的决心,终于在15岁时出走历山,志坚不回。刘氏女出走历山时,大庙已处于毁废状态。时值灾荒之年,疫病流行,刘氏女仅靠乡人供奉神灵的贡品生活。从碑文描述看,刘氏女或因染疫疾,数月即病逝。</div><div>因为刘氏女在慢绝饮食的情况下,打坐神台,生命延续数月,乡里以为神人,不仅争相观望,而且顶礼祭拜,祈求赐福,聆其教化。</div><div>其中傅家庄李氏女因病求助,经刘氏女指点嫁于王门后病愈。因此,灵验名声大振。</div><div>从碑文可以看出,刘氏女既立定了不回王家的信念,又对王家多年的养育感到内疚,因此借傅家求助之机,指点傅家女去王家,为王家传宗接代。</div><div>官府为刘氏女入葬并重修庙宇后,刘、王、李三族又捐资修冢,建亭立碑,以之光耀门庭,期望永垂万世。</div><div>每年清明节时,吕丈坡王氏族人都会来祭拜老母,百年以来延续不断。</div><div>据《刘氏族谱》记载:刘秉玉之女生年不详,卒于光绪年间,葬于历山顶,即老母奶奶坟。<br></div> <p class="ql-block">如今,尽管大多数建筑物已被尽数拆毁,但前来烧纸许愿的人仍络绎不绝。老母殿以南向阳的山坡处,设有供台、香案,一个醒目的红色牌子,上书“总银行”。</p> <p class="ql-block"><b>后序:</b></p><p class="ql-block">写《行走辉山》篇时,曾写过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的话题。易中天先生认为,中国人其实是没有信仰的。很多人家里供奉的有“观音菩萨”、“玉皇大帝”、“文昌菩萨”、“关公”、“土地公公”等等,他觉得谁有用,他就会供奉谁。这叫实用主义的“崇拜”,而不是信仰。</p><p class="ql-block">辉山脚下的莲花洞中,供奉的有山神,有如来,有观音,有文殊菩萨,有财神,角落里还供了一只黄鼠狼。历山之上供奉的也是五花八门,有凡间的高人,有道家的神仙,有人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主观臆造出来的事物,更有佛家的菩萨等等。从山上的供奉内容看,来此求子、求财的人比较多,那个醒目的,上书“总银行”的牌子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我是不信鬼神的,更不相信什么驱魔降妖、求财拜仙。</p><p class="ql-block">尽管不相信,但也曾经求助过一次“大仙”。</p><p class="ql-block">那是2018年动迁西山小区时候的事。当时西山小区拆迁在即,北区6号楼的腾空却遇到了阻碍。陈贵,是越战中受伤的六级伤残军人,县食品厂的下岗工人。他一生老实巴交,很少对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不幸的是,几年前妻子得病去世了,留下两个还年幼的女儿艰苦度日。他既当爹又当妈的把两个女儿拉扯长大,很不容易。如今两个女儿都长大成人,去了外地工作,只剩他一个人在家,守着这个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钱购置的小房子。妻子的遗像就挂在客厅的正中间,很醒目,这也是他唯一的陪伴。</p><p class="ql-block">我们入户动迁时,他始终不语,摇头。看着妻子的照片,自言自语:“不能搬阿,搬了秀芳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每次工作做到这里,我们的眼睛都是湿润的,实在不忍心再继续下去。</p><p class="ql-block"> 可整个北区目前只剩下陈贵一户,无论如何都要及时动员他腾空搬走。再三考虑后,我们为他请了“大仙“,将他妻子的“灵魂”安顿好后,顺利完成了动迁工作。。。</p><p class="ql-block"> 每当回想起这段往事,心中总会泛起阵阵说不清什么感觉的涟漪。。。。。</p><p class="ql-block"> 也因此,对民间“崇拜”(暂且叫崇拜吧)是有自己看法的。民间信仰也好,民间崇拜也罢;愚昧也好,糊涂也罢;认可也好不认可也罢,它都在那里,而且一段时间内无法根除。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良好地引导和管束呐。</p><p class="ql-block">耗费了人力、物力、财力,武断地将殿庙拆除,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老百姓后来又自发重建了新的小庙,便可见一斑,而小庙远不及原来大庙的美观和安全,得不偿失。</p><p class="ql-block">让百姓从思想上明白迷信与科学,让那些骗人的鬼话付出些代价而不敢再去借机骗人,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才会实现高尚有度的精神文明。</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董雷 一级警督,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临沂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沂南县摄影家协会主席。</p><p class="ql-block">著有纪实文学、散文集、游记、摄影等各类作品五百余篇。</p> <b><font color="#333333">汶河简介</fon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