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感悟之二十 蒙卦的智慧(上)

冷茶

<p class="ql-block">  蒙卦(䷃)下坎(☵)上艮(☶)。即下为水、为险,上为山,为止。</p><p class="ql-block"> 山水蒙,巍巍高山矗立天地间,泉水从山间源源流出,雾气腾腾,一幅多么壮美的山水画。</p><p class="ql-block"> 行走这山水间,向上走是山,路难行,向下走是水,险难涉。加之雾霭茫茫索绕在山水间,让山水时隐时现。文王可能看到这种象称之为“蒙”,有进退不得之意。</p> <p class="ql-block">  从字体上看,一“冡”被草覆盖之象。如小时看战争片,八路军头戴草编制的“草帽”,潜伏于杂草中隐蔽起来,不被敌人发现。 故“蒙”有“隐藏”、“蒙蔽”之意,也可引申为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是好,进而理解为“无知”或“蒙昧”。</p><p class="ql-block"> 如何才能走出“无知”与“蒙昧”呢?唯有“启蒙”。“启蒙”就是掀开盖在“冡”头上的“草”,让“冡”露出真面目之意。所以,“蒙卦”就是在讲“开智启蒙”、“蒙以养正”之道,再说直白点就是“教育”。</p> <p class="ql-block">  蒙卦“䷃”卦辞曰:“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p><p class="ql-block"> 卦辞的“匪”通“非”,“筮”即古时用箸草占卜,问婚姻、问前程,占卜未知。可引申理解为寻找问题根源,探求答案,求学求教。“渎”本意是下水道,后引申为污水、玷污之意,如“亵渎”。这样,蒙卦卦辞从字面理解,就可译为:亨通,非我去求孩童去占卜,而是让娃娃自己找我占卜。初次占卜,我会告诉他卜卦之义,如果他对我不信任或对卦辞不信,还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占卜,那是对我本人和卦意的“亵渎”,他这样的“亵渎”我和天意,我将不会再理他,坚守这一原则是吉利的。</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信则有,不信则无。”这就是为什么非要“蒙童求我而不是我求蒙童”。用在我们的教育上,学子只有自己有学习求知的欲望,才能学好,孩子不想学,家长在后面推,教师在前面拉,他自己吊着个屁股,他啥时才能前进呢?没有内在的动力,累死局外人。</p><p class="ql-block"> 教学如占卜,教师给他讲了,他却不信其师,自然就不信其道。一而再再而三的质疑老师和他的说辞,你认为老师还会给他费口舌吗?“不告”是最好的回应。</p> <p class="ql-block">  这样理解应该是顺理成章的解释。但我还是有点疑问:按理古人之师应该是有德之人,讲求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两三次的无理诉求和玩世不恭,就让老师生气不已,且以“不告”将蒙童拒之门外,似乎也不合常理。</p><p class="ql-block"> 我有个大胆的设想:是否是“渎”是“读”的误写,或时间久远,字迹模糊了。若“渎”真的为“读”,那就可以理解为:蒙童初次遇到的新问题问我,我得耐心给他讲授,但当孩童有了一定的功底,对所学知识反反复复“读”过多遍,有了自己的理解和领悟,已全都融会贯通了。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孩童都“自见”了,老师这个时候还“絮絮叨叨”的“告”这“告”那,那就是不识时务,这时候“不告”才是最好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总之,“蒙卦”(䷃)是教懵懂孩子开悟之卦,是让“蒙昧”娃娃通过“启蒙”教育成为知书达理、明辨是非的“明白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