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咥饱踅面逛古县,三门村史过千年:澄城县安里镇三门村的千年变迁</p> <p class="ql-block"> 上午,参观了澄城县城精进寺塔、城隍庙、澄城县博物馆,这三个景点刚好成三角,东北的塔,西北的庙,南边的博物馆,早点没吃什么,参观下来,已过中午,肚子也饿了。在街上找了一家澄城特色的“古徵秦风旋面馆”,咥旋面,先填饱肚子。</p><p class="ql-block"> 旋面,也叫踅面,前几年逛韩城老城第一次看到踅面的馆子,品尝了一回。踅,读xue,有转来转去的意思,方言有“踅摸”一词,发现有人在某地转悠,就会有人问:“你在那踅摸啥呢?”也有贬义,似乎是说,你在那偷偷摸摸的,想偷什么。想起我经历过的一个趣事。在书店给学校购买图书,柜台上放了一摞摞书。旁边一位年轻的女顾客顺手抽出一本书看。书店工作人员顺口一问:“你是否在这里摸的书?”年轻女顾客一下子躁了:“谁在你这摸的?!”感觉自己受了侮辱。这里把“摸”字理解为“偷”了!书店工作人员很是尴尬。</p><p class="ql-block"> 旋面,在关中东府一带是个特色,特别是韩城、澄城、合阳等地。旋面在整个制作过程都有来回旋转的意思,也就是踅摸过去踅摸过来,也就有了这个称呼。相传,踅面为西汉淮阴候韩信所创,号称“中国最早的方便面”,便于携带存储和食用,有利于行军打仗,刘邦定天下,也少不了旋面的一份功劳。旋面有麦面的、荞面的。我先要了一碗麦面的,一口气吃完,嫽扎咧,香喷喷的,软糯巉口,一碗还不过瘾,就再要了一碗荞面的。对于陕西人,走到哪里都掂记着一碗面,不管做成什么样的面都是百吃不厌。吃了两碗旋面,喝了两碗面汤,原汤克原食,吃饱喝足了,计划着去哪里参观。</p><p class="ql-block"> 网上一搜澄城县传统村落,张卓村映入眼帘,一看也在澄城县西南方向,也是回西安的路上。就决定走访张卓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澄城县城出来上242国道转213县道,从善尧路导到安义路。一路上梨花盛开,雪白一片,不时又夹杂着一片粉红桃花,一片金黄的连翘,春光乍泄,春色迷人。想在连翘旁留个影,汽车飞驰,一下子来到了一个村口,一片连翘花盛开,就停车拍照。家人却是看到满地的野菜:小蒜、蒲公英,就舍不得走了,她挖她的野菜,我照我的像。间歇有村民路过,见我询问村子情况,就近前蹲了下来聊了起来。原来这里是三门村,据当地刘姓村民说,这里是原县城所在,因西门面向沟道没有门,其它三门开放,故称三门村。说到种庄稼果树,都说折本,农资产品啥都涨价,就是粮食不涨价,种点果树果子也是卖不上价,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守老人凭着良心赔着钱种地。村民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无奈。看到家人在果树地里挖野菜,村民热情地叮嘱那块地打了药,那块地没有打药可以放心挖野菜。淳朴厚道表现在言语中。</p><p class="ql-block"> 据《澄城县志》和有关史料记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设立三门县,北周明帝二年(558)废后并入澄城,县存 112 年。县城只有东、南、北三个城门而得名三门。由于历史变迁,三门废县变里,废里为村,千余年来,村名一直沿用至今。2014年,撤乡建镇后,三门村辖属安里镇,村名未变;2015年3月,三门作为自然村并入义合行政村。三门村,位于澄城县城西北十三公里处,南与张卓村毗连,北与灵泉村接壤,东与义合村为邻,西与小河西村相望。三门县置县已有1579年,建村亦应在1579年以上,村名延续至今,拥有辉煌悠久历史也算是千年古村,也为我们留下了厚重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穿过街道望去,南面村口有古塔矗立在面前。来到塔下参观。这叫三门塔,是一座历经百年风雨洗礼的古塔,塔高 27.5 米,造型优美,蔚为壮观。底层施棱角牙子,南面有券门,二层为券窗,三层为圆窗,四层为菱窗,五层为梅花窗,六层无窗,攒顶置铁质宝珠式杈状塔刹。据说塔内原有木质楼板和楼梯,可供人们拾级攀登,眺览远方,可惜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被盗。这座六层楼阁式空心砖塔由张氏一族筹资建造,寓意读书做学问,体现了族人先贤的意愿,它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瑰宝,更见证了澄城的沧桑变迁,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和情感。这是一座风水宝塔,独特之处它是六层,叫“六朝遗胜”,寓意读书做学问,充分体现族人先贤振邦兴文,希望保佑读书人功成名就、青云直上的意愿。是不是我们俗话说的“六六大顺”!完全打破了佛塔单数所谓“七级浮屠”的惯例,是仅见之宝塔。还有奇特的是,三门塔东侧是幽深的壕沟,不同的是,在这黄土沟壑遍布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荒寂,几乎寸草不生。但在三门村东这条壕沟,沟壑深切下去,十多米宽窄不一的沟壑底部、土崖半腰、崖畔,杂树丛生,生机盎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门村现有遗存除了三门塔,还有双泉院、张家祠堂、三官庙、献殿、戏楼。</p><p class="ql-block"> 双泉院,我没有留意。据介绍,双泉院,始建时间不详,据现存的一块刻立于大明嘉靖十四年(1535)的断碑记载:“自大定迄今修理未尝周……”可见,双泉院是隋大定(581)年间第一次修葺的,距今 1400 多年。由此推测,双泉院应该是三门置县时期创建的,这也与村里一直流传着“先有三门县,后有双泉院”的说法相吻合。而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十月,道光三年(1823)十月又先后进行了两次修缮。现今,寺院内,仅留窑洞五孔,残碑三通,昔日的繁华,留在了村里老人的脑海和言传中。</p><p class="ql-block"> 张家祠堂、三官庙、献殿、戏楼,都在路旁村口。古老的戏楼屹立在荒草中摇摇欲坠,后端洞门敞开,一米多高的土槛难以攀爬上去。前端戏台屋架塌陷,杂树掩蔽,无法近前。两侧扇面侧壁细致的砖雕图案保存完整,默默的向世人诉说着昔日的繁荣和昌盛。可惜杂树遮掩照相取不到全景。戏楼对面的张家祠堂,只留下献殿且已倾覆大半。一边的门楼虽然剩下残垣断壁,高高的半截门楼上雕刻着三门村小学,祠堂变成学校,也是宗族重视教育的见证。献殿对面新建了三官庙,仔细观察门额上“三官庙”三字隐在了“三门祠堂”下面。侧墙下面镶嵌有新立“三门村重修三官庙碑记”。</p><p class="ql-block"> 沿公路两旁的一排庄子已无人居住,门户紧锁,也能体观出昔日村庄的繁华盛况。</p><p class="ql-block"> 询问了村口戏台后面路边商店主人,指引了张卓村路线,沿着安义路一直前行就可找到张卓村。依依不舍告别三门村,向张卓村出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