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情境中重构学习的意义——读《项目化学习的理念与操作》有感

王岩

<p class="ql-block">  王晓丽教授的《项目化学习的理念与操作》如一把精巧的钥匙,解开了传统教育与未来人才培养之间的认知密码。在这本理论与实践交织的著作中,项目化学习(PBL)不再是漂浮在空中的教育理念,而是落地为可触摸、可操作的育人路径。六个专题的递进式建构,让我深切体会到:当知识从课本走向真实世界,当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创造者,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培养完整的人的价值追求。</p> <p class="ql-block">  本书以六个专题,从项目化学习的缘起、项目化学习的内涵、项目化学习支架的搭建、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项目化学习的评价设计、项目化学习的复盘反思六个方面,讲述项目化学习的一般流程,将学习、实践、创造三体合一,在应用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将学习主体与社会实践主体合二为一,让学生会感受到系统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以一种整体的、相关的观点去学习。</p> <p class="ql-block">  什么是项目化学习?为什么要开展项目化学习?</p><p class="ql-block">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倡导多学科融合、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学习方式,其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习回归自然,让学习自然发生,让学生的学习回归其原来应有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西班牙大提琴家和指挥家帕布罗·卡萨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应将全人类视为一棵树,而我们自己就是一片树叶。离开这棵树,离开他人,我们无法生存。”失此树,失其人,不能生。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了学习、实践与创造的三体合一,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创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创,使学生自觉地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联系起来,实现由学习主体向社会实践主体的初步转化,成为社会历史中的一员,这也将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帮助学生在更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实现自我的提升。</p><p class="ql-block"> 项目化学习的意义,正在于此。</p> <p class="ql-block">  一、破界与重构:项目化学习的认知突围</p><p class="ql-block"> 书中对项目化学习"三体合一"的论述令人耳目一新。当学习、实践与创造这三个原本割裂的维度被有机整合,课堂的物理边界开始消融。在某个乡村学校的项目案例中,学生们为解决当地果农的滞销问题,自主设计电商营销方案。这个过程中,数学中的比例计算、语文的文案创作、美术的视觉设计自然交融,学科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符号系统,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箱。这种认知重构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先学后用"的线性思维,让学习成为持续迭代的认知建构过程。</p> <p class="ql-block">  二、支架搭建:教师角色的革命性转型</p><p class="ql-block"> "学习支架的搭建"章节颠覆了传统的师生关系认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输者,而是项目航程中的导航员。书中提到的"问题链设计"策略让我深受启发:在"社区垃圾分类优化"项目中,教师通过"现状观察-矛盾分析-方案设计-效果验证"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这种支架搭建不是替代思考,而是通过结构化的问题场域,激发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教师需要具备"隐形的智慧",在关键时刻给予策略性指导,而非标准答案。</p> <p class="ql-block">  三、评价范式转型:看见成长的全息图景</p><p class="ql-block"> 书中关于"三维评价体系"的建构颇具创新价值。在参与某校"校园微农场"项目评估时,亲历了这种评价范式的力量:过程性档案袋记录着学生每天的观察日志,表现性评估通过方案答辩展现思维深度,发展性量表则清晰呈现团队协作能力的成长曲线。这种立体化评价不再用统一标尺丈量所有学生,而是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在项目历程中找到独特的成长坐标,真正实现了"评价即学习"的深层价值。</p> <p class="ql-block">  四、反思性实践:教育创新的永动引擎</p><p class="ql-block"> "复盘反思"专题带给教育者深刻的哲学启示。在某次"城市交通优化"项目总结中,学生们用"问题树分析法"追溯方案设计的逻辑链条,这种反思不是简单的成果回顾,而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契机。教师更需要建立"双重反思"机制:既要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反思,也要对自身的支架设计、干预策略进行专业省察。这种持续的反刍与迭代,使项目化学习成为动态进化的教育生态系统。</p> <p class="ql-block">  掩卷沉思,王晓丽教授笔下的项目化学习,本质上是教育哲学观的重构。当学习主体与社会实践主体实现身份叠合,当知识获取与问题解决达成过程统一,教育便实现了从"准备生活"到"体验生活"的质变。这种转变不仅需要教学策略的革新,更需要教育者打破认知舒适区,以更开放的胸襟拥抱教育的不确定性。</p><p class="ql-block"> 或许正如书中所言:"最好的学习,永远发生在真实世界的褶皱里。"这提醒着我们:教育的终极价值,不在于教会学生应对试卷,而在于培养他们应对真实世界的智慧与勇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