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2025年4月22日——25日)

☆荣华

<p class="ql-block">一路赶赴昆明长水机场,乘坐东方航空MU5929航班前往云南省昭通市。</p> <p class="ql-block">登机口旁边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过往云烟。</p> <p class="ql-block">云南省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处,东邻贵州省毕节市,北接四川省宜宾市,西、南与省内曲靖、昆明等地相连,是滇、川、黔三省交汇的交通要冲。境内多山,乌蒙山系纵贯全境,金沙江、横江等河流穿流而过,地形复杂多样。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昭通市总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辖1区9县1县级市。截至2022年末,常住人口约489万人,是云南省人口较多的地级市之一。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41亿元,同比增长3.1%,经济以农业、能源(水电、煤炭)和特色产业(苹果、天麻)为主。人均GDP约3.15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但近年来依托资源优势和交通改善正加速发展</p> <p class="ql-block">宾馆房间拍摄昭通市一角。</p> <p class="ql-block">宾馆餐厅拍摄昭通市一角。</p> <p class="ql-block">昭通古城东门“抚镇门”。</p> <p class="ql-block">昭通古城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原称“乌蒙府城”,清代改土归流后更名昭通。古城依山而建,曾为南方丝绸之路枢纽,素有“锁钥咽喉”之称。现存明清至民国时期传统街巷格局,保留文庙、望海楼、江西会馆等古建筑,融合川滇民居风格与中西合璧元素,青瓦木楼错落有致。近年经修缮保护,成为展示昭通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2021年获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人杰地灵。</p> <p class="ql-block">姜亮夫故居。姜亮夫(1902—1995),中国著名学者,云南昭通人。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后留学法国研习考古学。毕生致力于楚辞学、敦煌学、语言学及历史学研究,著有《楚辞通故》《敦煌学概论》等经典著作,系统整理敦煌文献与楚辞文化。曾任教于原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主持编纂《汉语大字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大型工具书,培养大批学术人才。其治学融汇中西,注重文献考据与文化阐释,被誉为20世纪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跨学科巨擘,对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济川门。(西门)</p> <p class="ql-block">挑水巷。</p> <p class="ql-block">铁匠铺。</p> <p class="ql-block">赵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小巷。</p> <p class="ql-block">趣马门。(北门)</p> <p class="ql-block">罗炳辉将军骑马铜像。罗炳辉(1897—1946),云南彝良人,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将领。早年从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吉安起义。长征中任红九军团军团长,承担后卫任务。抗战时期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在苏皖地区开展游击战,创建抗日根据地。以灵活战术著称,擅长“麻雀战”“伏击战”,多次重创日伪军。因长期征战积劳成疾,1946年病逝于山东战场,被誉为“从奴隶到将军”的无产阶级军事家,2009年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p> <p class="ql-block">省耕文化公园。昭通省耕文化园位于云南省昭通市,依托省耕水库生态资源打造,是集国学文化、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城市公园。其历史可追溯至2016年启动建设,2018年正式开放,以"省耕国学"为主题,复原了"省耕溉种"的传统农耕文化记忆。园区内建有国学文化长廊、诸子百家广场等景观,将传统建筑与湖光山色相融合,现已成为昭通市民文化休闲和展示滇东北人文精神的重要地标。</p> <p class="ql-block">汽车行驶在昭鲁大道上,从昭通市到鲁甸县的龙云家祠和拖姑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昭通市龙氏祠堂(龙云故居)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永丰镇小龙洞村,地处乌蒙山腹地,毗邻昭鲁河,距市区约10公里。建筑群始建于清末,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为民国时期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家族宗祠。主体呈传统四合院布局,含正殿、厢房、门楼等建筑。正殿为硬山顶穿斗式木构建筑,供奉龙氏先祖牌位;东西厢房陈列家族史料及龙云生平事迹;门楼为三开间牌坊式结构,檐下施精美木雕,墙面嵌有彝族纹饰石刻。建筑融合汉彝文化元素,青瓦白墙间保留清代滇东北民居特色,祠堂内现存清光绪年间碑刻三方,具重要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题匾。</p> <p class="ql-block">胡汉民题匾。</p> <p class="ql-block">会客厅。厅内大镜子为蒋介石赠送。</p> <p class="ql-block">拖姑清真寺位于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桃源乡拖姑村,地处滇东北高原,四周群山环抱,自然环境幽静。该寺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回族将领马麟灿主持修建,是云南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见证了清代滇东北回族聚居区的形成与伊斯兰文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筑融合中原传统与伊斯兰风格,主体为四合院布局,木构架承重,青瓦覆顶。大殿采用“勾连搭”结构,由前殿、正殿、后殿三部分相连,梁枋雕饰卷草纹与阿拉伯经文,工艺精湛。宣礼楼为六角三重檐阁楼式,高约20米,兼具中式飞檐与伊斯兰几何纹窗棂。寺内保存清代碑刻,记载建寺历史与修缮历程,兼具宗教与艺术价值,为云南多元文化融合的典型例证。</p> <p class="ql-block">半路上建有伊斯兰城堡,停车拍摄几张。</p> <p class="ql-block">昭通五尺道是古代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动脉,始建于秦代,为连接中原与滇蜀的官道,因道宽五尺得名。其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末期,蜀郡太守李冰曾开凿“僰道”,秦始皇统一后扩建为连通云南的“南夷道”,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存五尺道遗迹主要集中在昭通盐津县豆沙关段,保留约350米青石板路,蹄印、栈孔清晰可见,见证千年马帮文化。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豆沙关景区依托古道遗存打造历史文化长廊,结合悬棺、唐碑等景观,成为滇东北文旅名片。如今,古道虽被现代交通取代,但其作为早期“高速路”的文明纽带价值,仍在云岭山川间诉说着“锁钥南滇”的辉煌记忆。</p> <p class="ql-block">石道上留下的马蹄印。</p> <p class="ql-block">峭壁上留下放置悬棺的山洞。</p> <p class="ql-block">豆沙古城位于云南昭通盐津县,古称石门关,是南方丝绸之路要冲。始建于秦代(五尺道遗址尚存),隋唐设关隘,为西南军事商贸枢纽。现存五尺道、唐袁滋题记摩崖、僰人悬棺等古迹,周边峡谷险峻,关河奔流。2006年地震后修复重建,现为国家级文保单位,依托古镇风貌发展文旅产业,保留明清街巷格局,成为滇川交界的热门人文景区,昆水公路贯通后交通便捷度显著提升。</p> <p class="ql-block">盐津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隶属昭通市,地处滇川交界,北接四川筠连县。县域总面积约2091平方公里,属典型山区地形,乌蒙山脉纵贯全境,关河(横江)峡谷穿城而过。2022年全县常住人口约31.2万,GDP约80亿元,人均GDP约2.56万元,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城以“峡谷岩城”著称,沿关河两岸依山而建,城区最大高差达700米,建筑密集分布于陡峭山体,街道狭窄蜿蜒,呈立体分布格局。受地形限制,城市发展空间局促,地质灾害风险较高,是我国罕见的山地峡谷型城镇代表。境内山高谷深,森林覆盖率超50%,内昆铁路纵贯南北,地理区位独特但开发难度较大。</p> <p class="ql-block">县城老街。</p> <p class="ql-block">麻将馆,坐无虚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