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1)怀旧之旅

平海夕漫漫

<p class="ql-block">  一座城、一个年代,曾留下一个人的脚印、一段时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当我再次踏上南京的土地,时光的长河已流过59年。近一个甲子之时,我这个当年芳华正茂的青少年,已是年逾古稀之人。2025年3月31日,我和老伴结束了 “阳春三月下扬州” 旅程后,开启历史名城南京之行,同时完成我的一个心愿——故地重游,重拾记忆。</p> 青 春 往 事 <p class="ql-block">  1966年秋,我和几位同学开启了南下“大串连”的远行。特殊的年代,享受了“特殊的待遇”,免费的绿皮火车轰隆隆地载送我们由沈阳到达北京、武汉、长沙、韶山,又一直到了广州。一路除了那个年代的“特殊目的”,也见识了祖国的广阔山河,大开眼界。但其中的难处,有过相同经历的同代人都感受过:挤火车、睡地铺、吃冷饭,甚至到了身无分文的境地(出门时我只带了15元钱和少许粮票)。</p> <p class="ql-block">  在广州,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在越秀公园见到了钢铁战士麦贤德,让崇拜英雄的红卫兵们无比激动!看到五羊石雕,才明白为什么广州市被称为羊城。</p> <p class="ql-block">  离开广州,同路的几位同学分道扬镳,我和王敏俩人去了南昌,一是见见我老舅(很多年未见),最重要的是求助点现金,不然我就回不了家了。</p> <p class="ql-block">  在南昌江西医学院我找到老舅,见面的那一刻,舅舅激动地紧紧抱住我,意外让他分外惊喜。他15岁就被我妈带出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跟随部队从东北一直打到南方,是个小卫生兵。新中国成立后部队送他进了医学院学习,后来成为一名医术很好的内科医生。我对老舅的印象,还只停留在我读长春实验小学时见过他时的样子,当年他留下的那张年轻军人的照片,真是威武又英俊。</p> <p class="ql-block">  老舅热情至极,要给我和王敏买毛衣,怕我俩北上回家冷。我一再拒绝,因为那是一元钱都得掰开花的年代,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只收了舅舅10元钱的帮助,这已足够回家的费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依依不舍告别了舅舅,</span>我和王敏又赶往上海,在大都市繁华大街上,我饿得发晕,花一元钱买了两块小点心,吃着可真香啊!</p> <p class="ql-block">  从上海坐火车到达南京,我和王敏去了中山陵和雨花台,那是当年青少年的向往,植根于我们心中的是对为新中国献身的前辈们无比的崇敬。</p><p class="ql-block"> 紫金山上的中山陵宏大的气势让我深感震憾,我们登上高高的台阶,祭拜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孙中山先生的陵寝祭堂中我俩看到这位伟人石棺上的汉白玉卧像,现如今想起,当年我们真是幸运,因为现在中山陵祭堂已关闭多年,游人已瞻仰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是在奠基处建成的临时建筑,石碑并不高大,碑名“死难烈士万岁”,一看就是毛主席写的。如今查了资料才知道,用的是东北烈士陵园毛主席题词“共产主义是不可抗御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难烈士万岁!”中的字体。</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我们在雨花台还寻找过漂亮的雨花石,但没寻到,当时心中很是遗憾。殊不知雨花石并不出自雨花台,而是在南京周边六合区、仪征市一带。</p> <p class="ql-block">  我和王敏离开南京时,已近11月份,天已渐凉,我们需继续乘火车北上。1966年时还没有南京长江大桥,将大江南北的津浦线和京沪线(民国时期的京沪铁路是当时的首都南京至上海)连接起来,要靠轮渡船。 </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下关等着坐轮渡船时,不知怎么我俩却走散了。在人群中四处相互寻找,心中又急又怕,这孤身一女生如何是好呢? 当我俩各自坐上渡轮过了江到浦口后,真没想到在茫茫人海中突然又遇到了,我俩太激动了,相拥而泣,难道是天意吗?真是逢凶化吉,是毛主席保佑啊!</p> <p class="ql-block">  火车到了天津,通往沈阳的列车车厢门前挤满了人,根本上不去。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我俩硬是从车窗口爬进去,一看车厢内更是拥挤不堪,难有落脚的地儿。座位下已被人占领,我只好悬空站在比脚还窄的车座靠背上,弯腰半蹲扶着行李架,不知站了多少个小时。这情景我什么时候想起都觉得不可思议——那时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p> 故 地 重 游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往事如烟。同学相聚时,当年南下串联之旧事,时不时提起,总有说不完的回忆。我退休后每年的旅行,也总想着择机要回南京看看,寻找自己“前世之旅”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i>✿ 再到雨花台</i></b></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4日清明节,59年后我再次来到雨花台,祭奠为新中国献出年轻生命的英烈。</p><p class="ql-block"> 在雨花台烈士石雕群像前,我献上雪白的鲜花,心中不仅仅哀思在救国救民征程中抛洒热血的雨花台英灵,还有所有为新中国解放和强大而奉献一生的父辈们。他们是绝无仅有的忘我的一代人,就像殷红艳丽的雨花石一样,清澈无私。</p> <p class="ql-block">  仰望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高大雄伟(高42米多),是于1989年建成的,正面镌刻邓小平手书 “雨花台烈士纪念碑” 八个金字。</p> <p class="ql-block">  碑前烈士铜像,题为“宁死不屈”,铮铮铁骨、大义凛然。为中国百姓挣脱苦难的枷锁,视死如归的先烈形象,让人心灵震撼!</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献上鲜花,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上爱国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  碑前,这位老人注目凝思,他一定是长眠于此的某位烈士的后代。</p> <p class="ql-block">  来到雨花台,我还有一个心愿:在乐于泓伯伯为丁香烈士手植的丁香树下,亲手献上一束鲜花。这个心愿缘于我在2021年秋参观沈阳军事管制委员会旧址(陈云旧居)后,意外巧合知晓了这座老房子的另一位主人乐于泓的传奇故事,他就是雨花台丁香烈士的丈夫(江苏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p><p class="ql-block"> 丁香烈士只有暂短22岁的生命,然而后续的故事却很长,丁香的名字以“女儿”的身份延续在乐于泓的生活里,续接在雨花台的丁香园里。我把这传奇的故事写在了《丁香花又开》的美篇中(2021年12月13日国家第八个公祭日发布)。</p> <p class="ql-block">  白色的冥思碑上面刻着:“ 情眷眷,唯将不息斗争,兼人劳作,鞠躬尽瘁,偿汝遗愿……” 这是阿乐在丁香走后写下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  雨花台留下姓名的1519位英烈,这只是无数先烈们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何宝珍,刘少奇的妻子,1934年牺牲在南京。</p> <p class="ql-block">  何宝珍牺牲后留下三个孩子。1938年5月31日,《新华日报》刊登寻找刘少奇女儿的启示,以及刘少奇(左三)与长子刘允斌(左一),女儿刘爱琴(左四)在延安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他们是在淮海战役中,为策反刘汝明部起义而牺牲。</p> <p class="ql-block">  忠魂亭是由南京市30万共产党员交纳特殊党费兴建。由“忠魂亭”忠魂广场“《思源曲》水池、《忠魂颂》浮雕四部分组成,于1996年7月1日竣工,”忠魂亭“由江泽民题写亭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i>✿ 再到中山陵</i></b></p><p class="ql-block"><i> </i><span style="font-size:18px;">再次来到中山陵,世事沧桑,一个近甲子年过去,祖国神速发展,这里变化太大了。回想1966年我们还年少,只是匆匆而过,印象已很淡薄,这次晚年之行一定要仔细游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围绕着孙中山的陵寝,这里已建成130平方千米钟山风景区,由中山陵陵园,廖仲恺、何香凝墓,邓演达墓,谭延闿墓,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和中山陵附属革命历史图书馆旧址六个部分组成。</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陵园坐北朝南,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得深有用意,陵区平面呈警钟形,寓含“唤醒民众”之意。整个建筑群依山势层层上升。以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顺序组成,分布在陵区中轴线上。</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花岗岩制作成的“博爱”牌坊是陵墓入口处,牌坊之上的 “博爱” 二字是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中山先生将“博爱”视为毕生倡导的信条和革命理想的核心,这一思想贯穿他的革命生涯与个人实践。“博爱” 成为中山陵的标志性符号,也使南京被称为“博爱之都”。</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于1953年2月23日晋谒中山陵</p> <p class="ql-block">  在博爱牌坊对面有一个铜鼎,是1933年秋由戴季陶和中山大学的全体师生捐赠的。但游客来这里若没事先做做功课,很容易被忽略。</p> <p class="ql-block">  通过博爱坊大门后,走过一条480多米的墓道到达中门。门上镌刻着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体现了其追求民主、自由与博爱的崇高理想。</p> <p class="ql-block">  从陵门再沿墓道前行,看到了碑亭。一块高9米的碑石上,刻着由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延闿用颜体手书的 “<b>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中山于此 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b>” 的鎏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  前面就是中山陵祭堂了。层层递进的台阶上有很多游客,我想这要比前些天的清明假期高峰,人流还是清净了很多。</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依山而建,有多少台阶呢?</p> <p class="ql-block">  登过三段缓步台阶,我和老赵决定不再向上了,一是年龄不饶人腿力差矣,二是上面祭堂里孙中山的墓室早已关闭不开放,况且我俩早年来这里已拜谒过了。那就站在这里与祭堂合影留下纪念吧,向中国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致敬!</p> <p class="ql-block">  网上介绍:中山陵祭堂外墙墙壁用香港花岗石建造,屋顶是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上覆蓝色琉璃瓦。祭堂南面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额上分别刻有:<b>民主、民权、民生</b>。中门上嵌有孙中山手书“<b>天地正气</b>”直额。祭堂室内正中安放有法国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雕刻的大理石孙中山坐像,高4.6米,孙中山先生灵榇被安葬在祭堂后的墓室内。</p> <p class="ql-block">  在第六层台阶的平台上,有两个仿古铜鼎。这是1929年民国上海特别市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安葬中山陵敬献的一对大型仿古铜铸器物。鼎壁上铸有“奉安大典”篆字。西边铜鼎腹壁上留有两个孔,那是1937年12月日军侵华攻击南京时炮弹所击留下的罪证。</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建筑的色彩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和感受,那份朴实庄重,那份沉稳大气,摒弃了传统帝陵的黄色琉璃瓦和红墙。深邃的蓝色屋顶与灰白色的墙身,被满山绿色的雪松环抱,极简的色彩搭配,这正是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民主事业的崇高而执着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b>孙中山与植树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音乐台</b></p><p class="ql-block"> 从资料中得知:</p><p class="ql-block">★ 中山陵音乐台占地面积约为4200平方米,以半圆展开的阶梯结构形成天然的扩音器。圆心处建造舞台,台背部建弧形大壁,以汇集音浪。台前边缘有三层波纹形层梯,台下紧围前沿有一汪月牙形睡莲池。音乐台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充分吸收古希腊建筑特点,而在照壁、乐坛等建筑物的细部处理上,则采用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的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中山陵音乐台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秋动工兴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8月建成。</p> <p class="ql-block">  四月的紫藤,散发着春天的味道。自由飞翔的白鸽,浪漫的音乐喷泉,音乐台成了年轻人打卡拍照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灵谷寺</b></p><p class="ql-block"> 钟山风景区紫金山东麓,还有个灵谷寺,我之前不知晓。本以为就是个什么寺庙。查网才知道,灵谷寺前身开善寺始建于南梁,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迁址重建并定名为灵谷寺。寺内供奉珍藏有玄奘法师的部分顶骨,它是古代钟山70多座佛寺中唯一留存至今的寺院。</p><p class="ql-block"> 再看资料,原来在上世纪30年代年,这里成为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大规模的“国军”公墓,我只见过云南腾冲的国殇墓园,所以我俩结束中山陵游览后,决定坐上观光车去灵山寺景区。</p> <p class="ql-block">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牌坊位于山门以北,原为灵谷寺天王殿旧址,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1929年重建为牌坊。</p> <p class="ql-block">  1381年(明朝的洪武十四年),紫金山下矗立起了一座宏伟的建筑——无梁殿(原为无量殿,因为整座建筑全部用石、砖垒砌、没有木梁、木柱,故又谐称无梁殿)。600多年过去了,几经战火,历经沧桑,凭借它一身坚固的石砖结构,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  1931年,国民政府将无梁殿改建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名为“正气堂” 。进入公墓祭堂内,扑面而来的是昏暗、威严甚至有些冷瑟的气氛,这个大殿真的很独特。</p><p class="ql-block"> 殿中央高大的穹顶上有一个透光孔,原来上面是殿顶上的喇嘛塔,它起到内部采光通风作用。 中间壁龛用繁体字书写的 “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 ,这里原来是供奉无量寿佛的地方,据说当光线在一定时间段形成一定角度,正好照在无量寿佛的眉心,似神秘的佛光。</p> <p class="ql-block">  两边的壁龛是国歌、国父遗嘱。</p> <p class="ql-block">  殿内墙壁上有110块青石名录碑,密密麻麻刻着33224位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姓名。</p> <p class="ql-block">  灵山寺景区内到处都是桂花树。位于无梁殿北侧大草坪内的巨型桂树,被称为南京的桂树王,至今已超 "百岁高龄"。</p><p class="ql-block"> 在这看是平坦的草坪下,竟有各式墓穴1642座,周围有矮墙环抱,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第一公墓(原为灵谷寺五方殿旧址)。其中有十九路军阵亡将士代表78名,第五军阵亡将士代表50名,合计128名,以象征纪念淞沪抗战 “一·二八事变” 之意。</p> <p class="ql-block">  灵山寺还有邓演达、谭延闿的墓地。</p> <p class="ql-block">  廖仲恺、何香凝墓地坐落在钟山景区南麓的天堡城脚下,由于时间和体力的缘故,我们没有去看。</p> <p class="ql-block">  走到中轴线最北端,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又称灵谷塔。塔层外壁石刻着蒋介石题书 “精忠报国”。塔内壁石刻孙中山的演讲稿 “黄埔军校开学训词” 和 “北上告别辞”,由国民党元老吴敬恒和于右任书写。</p> <p class="ql-block">  塔正面的石阶正中,是一幅白色花岗石雕 “日照山河图”。</p> <p class="ql-block">  登旋转塔梯到达塔顶,一览灵山山谷的松涛阵阵,曲径幽深,对游客有着一种不可言喻的魅力。这里游人稀少,漫步在山林间,吸吮着清新的空气,感觉到这里不仅沉淀着历史的凝重,又有家国的温馨和自然山野的静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i>✿ 再到下关码头</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来南京前,同学王敏与我说,一定到当年我俩走散的那个轮渡码头看看,拍个照片留念。快60年了,那是我们青春年代一段特殊的的记忆。几十年过去,我已记不清码头的方位和名字,网上搜,才知道长江南岸叫下关码头,江北是浦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再到下关渡口,早已物是人非。如今这里是“下关主题公园”。老式火车头、绿皮火车箱、码头残留的锈迹斑驳的旧物……穿越时光,勾起内心的感慨;拍照打卡,留下怀旧的瞬间。遥想当年这里</span>火车轰隆、轮渡笛鸣,<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每日渡轮船满载火车和乘客往返于江面上的情景,历历在目,这里见证了半个多世纪的铁路变迁。</span></p> <p class="ql-block">  津浦书院内,詹天佑的雕像庄严肃穆。墙上挂满了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老照片,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京火车轮渡</span></p><p class="ql-block"> 南京火车轮渡始建于1930年12月1日,至1933年10月22日正式通航。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后,轮渡只渡非直通的货物列车。至1973年5月5日,长江大桥及新的枢纽配套工程相继建成,南京轮渡封闭停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山码头</span></p><p class="ql-block"> 遵循孙中山生前“归葬紫金山”的遗愿,国民政府决定将他的灵柩由北京碧云寺迎回南京。为此,专门在下关江边兴建了一座码头,这座独的“山”字型建筑,以砖红与乳白交织,显得古朴而庄重。</p><p class="ql-block"> 1929年5月26日下午,由15节火车厢组成的孙中山灵车从北京启程,于5月28日上午抵达浦口站。随后,“威胜号”军舰迎接灵柩过江,抵达中山码头。这一天,中山码头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其名字也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记忆中。</p> <p class="ql-block">★南京长江大桥</p><p class="ql-block">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我们在南京轮渡过江的两年后,南京长江大桥1968年12月29日全线通车了,连接了下关和浦口。这座长江上第一架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如今在南京长江上,就已建成8座大桥了。</p> <p class="ql-block">  我身后,是下关码头栈桥遗址,60年前的那一幕就像在昨日。锈红的铁轨在暮色里延伸,向后人述说着从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代人,是最后见过火车轮渡的目击者。如今,大桥如虹,高铁飞驰,时代推着江水滚滚向前,把记忆留在岸边的碎石间。铁轨尽头,江水拍岸,仿佛在低语:有些消失,并非湮灭,只是沉入了岁月的河床,成为大地的年轮。 </p> <p class="ql-block"><b>  南京,不仅有六朝古都的辉煌,更有近代铁路发展的见证,还有我青春岁月的留痕……</b></p> <p class="ql-block"><b>南京(1)怀旧之旅 </b></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4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