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明明自古“洛阳牡丹甲天下”,为啥“中国牡丹之都”桂冠戴在山东菏泽头上?于是探究了一番,才觉得有些道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牡丹香阵透荷泽</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散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樊建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1﹒“牡丹之都”史韵长</b></p><p class="ql-block"> 置身“中国牡丹之都”荷泽,人的视觉被绚烂无际、美艳袭人的牡丹花海冲击着,心灵被一种植物成为城市文化名片和富民强市抓手的奇迹撼动着。</p> <p class="ql-block"> 牡丹本是生长在黄河流域山间丘岭、草野莽丛中普通的落叶小灌木,因叶如玉翠,蕊如金屑,以其富丽、华贵和丰茂被誉为“花中之王”,渐由野生变为栽植。牡丹最早的记载是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勃兴于唐都长安,唐人歌颂牡丹的佳章妙辞至今脍炙人口,如“万万花中第一流”(徐夤)、“独占花中第一香”(皮日休)、“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等。政治图景变化,北宋时牡丹转盛洛阳,有诗“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李白)。菏泽地区栽培牡丹始于隋代,兴盛于南宋,至明清成为全国牡丹栽培中心,时称“曹南(今荷泽)牡丹甲于海内”(《曹南牡丹谱》)。</p> <p class="ql-block"> 牡丹是中国原产物种,广为种植,荷泽独能撷取“中国牡丹之都”桂冠,密钥隐藏在历史深处。隋代曹州(今荷泽)著名花师齐鲁桓就曾为隋炀帝培育出高过楼台的牡丹花,《五杂俎》《菏泽县志》载,睿智的荷泽先人颇具朴素商品经济意识,发现种牡丹“利厚于五谷”,于是“土人植之,动辙数十百亩”,“每年秋后土人捆载之,甫浮闽粤,北走京师。至则厚值一归,故每岁辄一往”。现实蕴含着历史的投影,今日荷泽再现和超越了史上牡丹“连阡接陌,艳若蒸霞”气象,是我国和世界上最大的牡丹产地,成为荷泽经济支柱产业、民生福祉产业、城市标志产业,折桂“中国牡丹之都”名至实归。有人称中国为“牡丹之国”,是说牡丹物种由来;长安为“牡丹之乡”,偏重历史意蕴;洛阳为“牡丹花都”,偏重文化与审美;荷泽则为“牡丹之都”,偏重现代产业发展,或许有点道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2﹒观赏花变产业花</b></p><p class="ql-block"> 菏泽牡丹传承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接轨了现代的产业布局和商业文明。牡丹姿容美丽,“富贵由来天赐与”,因而又名“富贵花”“百两金”,荷泽成功地将牡丹这种文化象征意义嬗变为商机、投资、就业、经济增长等活跃的现实意义,大手笔实施全价值链挖掘,全产业链开发。202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800亿元,其中牡丹花卉产业就有130亿元,颠覆了《增广贤文》“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的古训。</p> <p class="ql-block"> 在荷泽,牡丹的物理性状被最大化利用着。一曰赏,荷泽独特土质气候生长出的牡丹花大、型美、色艳,观赏价值高,深得国内外赏花者青睐,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年产观赏牡丹种苗超过1000万株,盆栽牡丹300万盆,牡丹鲜切花400万支,全国市场占有率超 85%;二曰药,牡丹的花、茎、叶、根皆可入药,菏泽牡丹根制作的丹皮称为“曹丹”,自古是驰名中药材,皮厚,粉足,质量好,俏销市场,为全国四大丹皮产区之一,以牡丹花为原料又开发出了富含植物甾醇的系列营养治疗产品;荷泽的牡丹籽油年产达到500吨,远销美国、荷兰、比利时、日本、法国等国家和地区,驰名的荷泽“国色坊籽油”是用牡丹籽提取的珍贵油脂,具有多种保健功能;三曰食, 荷泽视牡丹为“新资源食品”进行开发,饭店、商店,随处可见牡丹花瓣制作成牡丹饼、牡丹酒、牡丹羹、牡丹花茶、牡丹汤等;四曰美,牡丹的美丽因子使之成为天然生物美容产品,荷泽以本地牡丹为原料,开发出“牡丹珓色因蚕丝面膜”“牡丹水润保温护手霜”“牡丹酚牙膏”等,为万千女士驻颜增色。</p> <p class="ql-block"> 一朵花支撑起了一个产业。荷泽市牡丹花卉企业已达1800余家,牡丹花卉专业村35个、专业户1万余户、从业人员10万余人,间接带动运输、加工、包装、销售、研发等一系列行业就业人员约50万人,仅菏泽催花牡丹从业人员就近万人。荷泽牡丹产业又带动了旅游业,近年牡丹节会游客高达120万人,挨山塞海,举袖成云,有外地游客形容盛况时甚至惊呼“菏泽好像有1亿人”。到2024年,菏泽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712元,名义增速6.21%,为山东省各市中增速最高,其中就有牡丹产业带动的贡献,观赏花嬗变为产业花、富民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3.好花常开不是梦</b></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抱憾美好事物短暂性的谚语“好花不常开”,正在被荷泽牡丹的百卉千葩、逆袭绽放改写。荷泽在前人经验基础上,把现代种植科技创新作为牡丹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使牡丹花更好,花常开。他们花大气力“选好种,开好花”,基因编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被应用于开发新型种子,2002年3月将菏泽牡丹种子搭载神州三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进行变异实验,绕地球飞行108圈,培育出土早、长势强、枝干壮、开花早、花期长的“太空牡丹”;牡丹与芍药嫁接技术、牡丹芍药远缘无性杂交培育等新品种,增进了牡丹适应性和观赏价值;还成功运用组织液进行无性繁殖,培养牡丹的组织或细胞生成新的植株。城因花而名,花因城而盛,如今荷泽牡丹已形成9大色系、10大花型、1300多个品种,千娇百媚、争奇斗艳。</p> <p class="ql-block"> 为使牡丹四季有花可赏,荷泽的功课也做得很足,催花牡丹占全国份额的七成以上。牡丹花期通常在春季 ,单株牡丹自然花期通常在 10至20天 ,如今荷泽牡丹已经能控制绽放时间,使不同批次牡丹在在不同时节开花,“想开就开”。历史上菏泽花农就发明了催花绝技,使牡丹隆冬发育,凌寒盛开,史载“冬则温火煊之,十月中旬,牡丹进御矣”。菏泽研究出了经济简便的“大田催花”技术,使用地源热泵技术来提高温度,通过智能化、自动化大棚全面控制温湿度和通风,既能为牡丹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也能人工调节花期,使之在不同时节开花。值得称道的是,荷泽已研究出“秋发”牡丹,花芽秋季萌发、抽生新枝或开花,花期从深秋持续到霜冻前后,有的品种甚至能达到一年开花两到三次,正在实现“花开随人意,四季吐芬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4.牡丹出海事可期</b></p><p class="ql-block"> 荷泽没有在“中国牡丹之都”荣耀前止步,以“菏泽牡丹属于中国牡丹”的视野,依托牡丹、延伸牡丹、超越牡丹,让菏泽牡丹惊艳世界。中国牡丹走向海外可追溯到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传入日本,南宋后菏泽作为全国牡丹栽培中心,有籍可考的元文宗天历三年(公元1330)至明清,法国、荷兰和东印度公司、英国、美国等国的牡丹引进,都有荷泽牡丹的影子。菏泽牡丹踏着时代节拍,二十世纪中期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成规模出口,已累计输出牡丹种苗60余亿株,占世界牡丹种苗交易量七成以上,占全国牡丹种苗出口量八成以上,向世界展现一个古老又年轻的中国城市的蓬勃活力。</p> <p class="ql-block"> 荷泽“牡丹出海”不是单靠花香蝶自来,而是挂帆鼓棹,弄潮逐浪,主动拓展市场,成功举办了6 届世界牡丹大会、33 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两届菏泽牡丹国际传播论坛,以牡丹为媒担纲了“国际会客厅”角色,牵引了世界目光。为加速菏泽牡丹全球版图铺展,他们走出国门传播牡丹文化,携带菏泽牡丹参加德国埃森国际植物展、罗马尼亚亚洲文化节并举办牡丹文化海外传播站揭牌仪式,在美国纽约举办“菏泽牡丹花开纽约——中国牡丹之都文化作品展”,在巴西进行“让世界爱上菏泽牡丹”推介活动,中国工笔牡丹画“世界国花”系列作品在新加坡等国巡展,还以数字形式在云上展厅展出……让更多世界目光关注荷泽牡丹,传播中国文化。荷泽正在积蓄底蕴与实力,走向国际驰名城市值得期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5.古城如花花如人</b></p><p class="ql-block"> 牡丹是菏泽最靓丽的城市名片。倘佯于这里花开如潮、花光满路的街衢乡间,千枝绛点、万片赤英的牡丹名园星罗棋布,玉叶金柯,繁彩扬华,令人眼花缭乱,整座城市像一朵硕大无比的牡丹,空气中氤氲着牡丹的芬芳。牡丹是荷泽市花、城市形象标志,既是地理标识也是精神标识,承载着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牡丹文化已深深融入菏泽人民血脉之中。荷泽机场被命名为牡丹机场,城市广场取名牡丹广场,城市公园借“花开富贵裁锦枝,国色天香俏艳姿”诗意取名天香公园,店铺字号、道路和楼盘名称、商品商标、孩子取名等也多用牡丹、繁花、花乡、华英、凝香等。即使走进古街小巷,旧屋花砖、瓦当上饱经风雨侵蚀的牡丹图案清晰可见,留存着历史的质感,牡丹元素装点着菏泽人的生活,弥漫于每一寸空间。</p> <p class="ql-block"> 欣赏和认识荷泽牡丹,既是对这座城市的探究,也是对自我内心的审视和再建,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美丽的荷泽牡丹其实是荷泽人的精神投影。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两位曹州(今荷泽)牡丹仙子“葛巾”“玉版”化作牡丹的神话故事,把人物化为花,把花人格化为人,寄寓的是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荷泽人骄傲地自称“牡丹人”,一代又一代荷泽人栽植牡丹,热爱牡丹,升华牡丹,把汗水和智慧凝结在牡丹,才创造出了当今的牡丹传奇,这个传奇叙说的不仅是牡丹种植、观赏、产业、文化等全链条经营过程,更是花与人、人与城、城与世界的故事,凸显的是荷泽人“崇文尚德、务实图强”的精神风貌,描述的是这座城市当下的蓬勃、未来的生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谢浏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