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上过街的农妇

一盅清茶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插队的农村附近有两个镇,一个是乌江,远;另一个是桥林,六七里路,大半个小时。我们常去的是后者,这是一个建制镇,仅次于县城珠江镇,被知青戏称为“江北伦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农民平常没事也不会去镇上,一是时间不允许浪费,二是没钱也办不了事。不过要说去桥林,那倒不是稀罕事,就连小孩子们捕鱼捉虾后都会拿到“街上”去卖,赶回来上课也来得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这么近的桥林镇,顺子妈从来没有去过,在方圆几里路的小圈子里,她活了六十多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妇女确实比男人上街少,她们除了与男人一样辛苦劳作挣工分外,还有沉重的家务事。带孩子浇菜地烧锅煮饭洗衣浆衫,把中年妇女熬的像老太婆。再说,身上没有钱,上街做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秋收后交公粮,男女社员们要一担担把稻谷挑上街到指定粮站。聪明的生产队干部就留下一担稻谷,带着大家来到街上的饭店。热情的店铺伙计迎上来招待大家入座,抬个大称过来称稻谷,然后过来点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菜很快,就是红烧肉或肉丸子,鱼虾是不算菜的。伙计们知道农民最需要什么,早有准备。男人们倒一碗酒轮转着喝,</span>女人是照例不入座的,她们本份地坐在店门口的阴凉处,箩筐上搭个扁担就是舒适的座位。泼辣的队长老婆也只是咋咋呼呼地走到桌边,抓起谁谁的筷子吃一口菜表示男女平等,然后还是出门坐自己的扁担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照例是德高望重的林家三爷吩咐伙计:“给她们送几个烧饼。”于是妇女们踊跃起来,吃一个,带一个给娃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是二等公民,但女人们对上街并不稀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说县城没去过,那不奇怪;近在咫尺的桥林镇,六十年了还没有去过,倒真有些匪夷所思。同学指的那个老妇人,她正在阳光下幸福地晾晒沉重的棉被,十一斤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顺子妈是隔壁朱家巷的,和我不一个队。同学要带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就是六七里路远的街上。很快就成行了,她的儿女也同意了,还给了她两毛钱“随便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镇南头有家馒头店,姚家兄弟俩合开的。这哥俩除了冬天,都是光个膀子在揉面,浑身上下和馒头一样白白胖胖的。我们南方是稻米为主,麦收只是小品种,各家也不会做馒头,只会擀面条。我们的农妇怯生生地走过去问了价,掏出钱来要买一个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馒头五分钱,收二两粮票。可是顺子妈是农民,农民是没有粮票的,而顺子妈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粮票。姚胖子听说她平生第一次上街,于是大发善心,给了一个馒头连钱都不收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顺子妈去了一趟桥林镇,大开眼界。她从来没有看过商店,没见过汽车、石头桥、电线杆、饭馆。她回来后精神明显地好,每逢有人问:“街上好玩吗?”她总是很开心地告诉别人,她看到了什么什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眼看快到春节了,队里的知青也陆续准备回家和父母一道过年。顺子妈积累了好久的愿望就要实现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天,她来找小朱,掏出几块钱纸币,让小朱过年后回来带一个灯泡和一段电线。这里不通电,要这些做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来她在街上商店里看到了电灯,明晃晃的,比乡下的油灯那是亮的多了!她准备用电线把灯泡栓起来,那就会亮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这里的农民都是点油灯,而且还是棉籽油。这个油吃到嘴里又苦又涩,点个灯也是一半火苗一半黑烟。我们是用柴油照明,10号柴油比棉籽油也好不到哪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顺子妈以为电灯就是她看到的一根电线挂一个灯泡,她希望自己的钱能够给家里带来光明。怎样和她解释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队书记描述的社会主义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可是什么时候能把电拉到我们这里,没有一个时间表。实现这个目标还是在1977年以后,那时全国都已经从蛰伏中苏醒过来,焕发出无穷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在离开学校、离开城市后,确实在接受着“再教育”,不过不是官方所设计的那种形式。我们在用自己的眼睛、通过自己的大脑观察着这不同的世界。不了解中国的农村,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青年,在这点上,我们这代人有发言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