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炳千秋太史公

闲云野鹤

<p class="ql-block">年轻时,我曾一度迷上了探究中外历史,并翻译出版了欧洲相关国家的史学专著,居然还应邀参加过学术会议,发表过学术论文。或许正因如此,我一直非常崇拜被称为“一代史圣”的太史公司马迁!这次北返途中经过司马迁故里韩城,我们特地又跨过黄河回到陕西,前来拜谒这里的汉太史司马迁祠。</p> <p class="ql-block">今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我们在微风中信步而行,时而驻足欣赏品评景区祭祀大道两侧《史记》十二本纪中的人物雕像。</p><p class="ql-block">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黄帝、颛顼、帝喾、唐尧和虞舜列为五帝,他们都是远古时期华夏民族的部落首领。</p> <p class="ql-block">大禹治水,开凿龙门,疏浚河道。</p> <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周文王和姜子牙君臣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一统天下。</p> <p class="ql-block">大汉天子~汉武帝刘彻。</p> <p class="ql-block">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把楚霸王项羽描述成为“力拔山、气盖世”的大英雄,他虽未称帝,确有帝王之尊,因此司马迁也将他归入“本纪”。</p> <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本纪”是帝王级别的最高规格的传记形式,而吕后是唯一享有“本纪”待遇的女性。换言之,吕后的皇帝身份得到了司马迁的承认!</p> <p class="ql-block">这是竖立在祭祀广场上的司马迁青铜塑像,像高12米,寓意《史记》含十二篇本纪;重52万两,代指《史记》全书共52万字。塑像融写实与写意为一体,传神达意,形神兼备,仪态优雅端庄,身躯高大伟岸。尤其司马迁面部的刻画,逼真传神,面庞清瘦,双目如炬,是以司马后裔的面部特征为蓝本精心雕琢而成的,旨在极力表现太史公睿智豁达、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史家风范。</p> <p class="ql-block">以这道“文史圣域”牌坊为界,牌坊之外为新建的祭祀大道和祭祀广场。跨过牌坊,踏上历史遗留的司马古道,才算真正进入祭祀区域。</p> <p class="ql-block">踏上司马古道,进入历史祭祀区域的第一个景点,就是横跨芝水河的芝秀桥。,</p><p class="ql-block">据《水经注》记载,芝水原名陶渠水,汉武帝祭祀万荣后土祠时,当地乡民敬献灵芝,武帝遂将陶渠水改名为芝水,桥以水得名。</p><p class="ql-block">另据《韩城县志》载,明隆庆年间动工建桥,原为木桥,后因水毁多次重修。1936年,杨虎城与邵力子临韩城,资银一万六千元重修,改为石桥。桥分五孔石拱,长110米,宽5.2米。两侧石栏、石雕望柱123个,石桥两头各有石雕人像两尊。南北各建一座飞檐翘角的大牌坊,南牌坊上是邵力子题字“利涉大川”,北牌坊上是杨虎城题字“芝阳桥”,惜均不存。现“文史圣域”的北牌坊为后来增建。</p><p class="ql-block">芝秀桥曾经是韩城去往西安的必经之地,见证了的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1937年,八路军三大主力经万荣后土祠的张仪古道抵达韩城,就是经过此桥渡东渡黄河,北上抗日的。</p> <p class="ql-block">石桥上的铁铆钉,见证了历史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站在芝秀桥上,远眺司马迁祠。据介绍,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坐落在韩奕坡陡峭的悬崖之上,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沧桑,依然巍峨挺立。它东临黄河,西枕梁山,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高耸的地势和秀丽的风光,不仅映衬出太史公的高尚人格,也寓意着后来人对其“高山仰止”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饱经沧桑的古道把我们引到韩奕坡下。据传,这条巨石古道始建于周代,秦王朝建立后,古道成为韩城及其周边地区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后因在古道之旁修建了司马迁祠,当地民众才将韩奕坡改称司马坡,古道则被称为司马道。</p><p class="ql-block">这座木牌坊是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重建的,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高4.85米、宽3.25米,原匾额上的“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是光绪十二年主持重修司马迁祠的韩城知县手书。</p> <p class="ql-block">这是汉太史司马迁祠墓景区的正门,横额题字出自启功先生。</p> <p class="ql-block">拜谒太史公墓祠需顺坡而上,我们面前的这条巨石路为北宋时铺设,现仅存300余米。昔日平整的石条已在历史沧桑的侵蚀和打磨下变得凹凸不平,车轮的碾压、骡马的践踏、北上的兵士和南下的商旅,共同把这条千年古道折磨得遍体鳞伤!如今,我们头顶烈日,在阵阵山风的吹拂下,沿这条坑洼古道艰难攀行,用心感受着太史公司马迁跌宕起伏又波澜壮阔的一生,通过我们的双脚感知前人的艰辛、坚毅和坚强!</p> <p class="ql-block">这段话是毛主席在《愚公移山》中说的,这龙飞凤舞的书法也似乎是毛主席亲笔书写。</p> <p class="ql-block">跋涉中,突然发现古道右侧出现了一个小佛龛,号称“太公庙”,实际就这么点儿。从“庙”里端坐的神像判断,这里的太公是否就是喜欢直钩钓鱼的姜太公。这个小庙是上山路上的重要节点: 古道从这里分岔,拜谒司马迁需沿右侧山路继续向上。此刻,你会胆战心惊地发现,右边的山路几乎像是“吊”在悬崖边上,古道的形制也由平坦改为沟槽状。</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向上攀登,路变得更陡峭,更险峻,宛如吊挂在崖壁上!</p> <p class="ql-block">沿岔道右侧山路向上,又有一古牌坊,据说是元明时期的建筑,上书“高山仰止”四个字。这四个字似乎在昭示后人汉太史司马迁的墓祠为什么会建在塬顶山巅。如今游客慕名拜谒“史圣”司马迁,这道木牌坊是必经之地。</p> <p class="ql-block">路难行,坡更陡,旁边就是悬崖,游客尤其是老年朋友,更要万分小心!</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墓祠的山门到了。据说,这道山门初建于北宋初年,后因年久失修,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韩城县令募资修缮,山门顶由原来的悬山式改成硬山式。山门悬挂的“史笔昭世”巨幅匾额,是1995年司马迁诞辰2140周年时,由韩城市司马迁学会敬献的。</p><p class="ql-block">从这里开始,游客需要攀登九十九级台阶才能登顶司马迁墓祠。在汉代,九是阳数中的最大数,代表着至尊与崇高。司马迁祠前的九十九级台阶,不仅象征了司马迁在史学界至高无上的地位,更表达了家乡人们对他的无限敬仰和缅怀。</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上攀登,远远又看到一座牌坊,而且还是一座砖瓦结构的牌坊,上书“河山之阳”四字,语出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p><p class="ql-block">据说,这座“山河之阳”牌坊是由韩城县令于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修建的。</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七年至十三年(公元1668年~ 1674年),当地乡绅和乡民集倾尽财力物力,以七年时间对司马迁祠进行了最大一次维修。他们填沟壑、筑高台、修神路,加建“河山之阳”砖牌坊和“高山仰止”木牌坊,重修了门坊和献殿,奠定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司马迁墓祠的整体布局。</p> <p class="ql-block">此为太史祠的门坊。从门坊进来,是个不小的山顶院落。</p> <p class="ql-block">祭祀时敬香上供的献殿。</p> <p class="ql-block">从太史祠院内远眺两塬夹峙的韩城市区。</p> <p class="ql-block">向另一个方向眺望,是与黄土高塬相连的高速公路,高速另一侧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上攀登,来到太史祠的最高处。这就是汉太史司马迁的墓冢。</p> <p class="ql-block">汉太史司马公墓,系清乾隆皇帝亲笔。我在这里给史圣鞠了一躬,以表达崇拜和敬仰。</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墓,又称“太史高坟”,曾是韩城古八景之一。据碑石记载,自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汉阳太守为司马迁修墓建祠始之后,宋、金、元、明、清历代曾多次对其墓祠进行保护修葺。</p><p class="ql-block">现存墓墓冢为砖砌蒙古包形状,相传为元世祖忽必烈敕命修建,体现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墓冢高约3.08米,周长18米,墓顶有一古柏,树干分为五枝,故称“五子登科柏”。墓冢周围嵌以八卦及花卉砖雕图案,其“八卦”象征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终极探索,因而司马迁墓也称“八卦墓”。</p> <p class="ql-block">拜谒完汉太史司马迁古墓祠,如果你还有精力和体力,可以继续向上攀登: 上面有后建的三官洞和小碑苑。</p> <p class="ql-block">三官洞祭祀天官、水官和地官,与汉太史没什么关系。</p> <p class="ql-block">小碑苑竖立着一些赞颂司马公的石碑,不过大多是今人所书。</p> <p class="ql-block">倒是在这里,我更清楚地拍摄到了远处的黄河。还真是应了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那句诗了!</p> <p class="ql-block">还从高处拍到了黄土塬夹峙的旅游公路,亦称彩虹路。</p> <p class="ql-block">然后沿着导游线路图的指引,从景区左侧下山,一是左侧的下山路相对平缓,二是这条下山线路贯穿了几个新增的,但却与司马公有关的景点,值得一看。比如,这个史记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这个史记纪念馆虽然是新建,但却是个古老庙宇,原本建在韩城市西庄镇的薛村,是为了纪念“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和张飞三兄弟,故又称三圣庙。原庙建于元朝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和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以及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曾三次重修。</p><p class="ql-block">公元1980年,景区将其献殿、寝殿、坊式山门整体迁建于司马迁祠内,严格遵照原有布局,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院落,基本保存了元代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如今,三圣庙已辟为史记纪念馆,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两个部分。前半部分选取《史记》中的经典故事,以图画展示;后半部分重点展示近年国内外的《史记》研究成果。</p> <p class="ql-block">元代的石狮。</p> 关于史记 <p class="ql-block">关于司马迁的《史记》和相关的学术研究,已经有太多太多的论文和著述,就不再这里赘述了。那就偷个懒,借用纪念馆提供的图画展《前言》作为《史记》的概述,转载于此与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度,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完备设不曾间断的历史记载。在我国历代史书中,被赋予“正史”地位的“二十四史”最为重要,而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就是《史记》。</p><p class="ql-block">司马迁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司马太史花费13年心血著就的旷世巨著,由《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种体例构成,共计130篇,526500余字,记述了中华民族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约三千余年的历史。记载人物多达4000人,囊括了不同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社会地位的英雄人物139人,构成了栩栩如生的巨幅历史长卷。对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后世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以及天文、地理,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此摘录几幅图画,所表达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妇幼皆知。</p> <p class="ql-block">这是又一个值得驻足的新建展馆~千古太史公的生平展馆。还是偷懒转载景区提供的文字介绍: </p><p class="ql-block">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卓越的历数家,他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学巨著~《史记》,因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名人”,鲁迅先生更是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p class="ql-block">司马迁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展览以绘画的形式展示他的生平,这十七幅国画全部出自已故韩城藉著名画家秦惠浪先生之手。秦先生以厚重的笔墨,生动的线条,饱满的激情,画出了人们心中的史圣,画出了千秋太史公不朽的功绩。但愿观画者能从史圣坎坷的人生、坚定的意志和刚直的精神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p><p class="ql-block">司马迁,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约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少年时他“耕牧河山之阳”,十岁能诵古文,二十岁周游祖国山河,为著史积累第一手资料。后来他做了郎中,扈从武帝身边,曾奉命出使西南夷。再后,他继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修史、历法,就此开始了巨著《史记》的创作。就在《史记》著作进入第七个年头时,司马迁因李陵案下狱,因“诬罔主上罪”被判死刑。司马迁家贫,无钱自赎,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只好隐忍苟活接受宫刑。出狱后,他降为中书令,内心无时不忍受着痛苦和煎熬。公元前91年,《史记》终告完成,开纪传体史书先河,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p class="ql-block">司马迁的另一伟大贡献是参与修订了《太初历》。由于史料短缺,司马迁卒年、卒因不明。这个展室以绘画的形式,介绍了司马迁不凡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根据司马迁一生的经历,我们摘录了几幅展示其生平重要节点的图画,于诸位分享。</p> <p class="ql-block">鲜花一束送给伟大的司马迁,赞美他的皇皇巨著《史记》,颂扬他为华夏文明和中国史学所做出的彪炳千古的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