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探寻民建先贤的抗战岁月

重庆《光德文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民主建国会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民主建国会首届组织者名单,1945年12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文作者在民建陈列馆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穿越时光,探寻民建先贤的抗战岁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赖维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和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八十周年之际,作为一名基层民建老会员,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怀揣由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再版的黄炎培"延安归来”,再一次来到重庆解放东路139号,重庆白象街的"西南实业大厦”民建旧址参观学习。这里是中国民建的诞生地,一个非常值得民建会员敬仰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座二层半层砖瓦木结构小楼,建筑面积540平方米。门窗采用西式拱形设计,搭配中式传统雕花装饰,体现中西交融的特色。临街楼顶镶嵌由卢作孚先生手书的“西南实业大厦”金色大字,门额由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题写的“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旧址”,楼阁虽小,却处处彰显着岁月历史的厚重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走进大厅,迎面的主屏墙上,镶嵌着5位中国民建创始人的金色头像,他们分别是: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复亮,孙起孟。他们在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之后,面对破碎山河急需振兴的年代,他们志同道合走在一起,于1945年12月16日,在这幢小楼里,庄严地立下了中国民建的政治主张,即"文化要繁荣,教育要普及,社会要公平,经济要发展,国家要民主,世界要和平"。民主建国会的诞生,宣告一个新的政党,从此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旧址展览馆里,存放着民建先贤们在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珍贵文物资料。抗日战争期间的报刊,电文,图片,真实地记录了先贤们在抗日战争中的艰苦历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一楼展厅里,可以清晰地看到5位民建先贤的抗战足迹。80年前发黄的报刊,已经成为先贤们抗日战争中的历史文物,明亮的展览玻璃窗里,在灯光的衬托下,熠熠生辉。从一幅幅泛黄的黑白图片,到一个个沉默的珍贵文物,仿佛看到了民建先贤们在抗战怒火中的呐喊,看到了他们在英勇抗战中的铮铮铁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民建先贤们秉持着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投身于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为抗战胜利贡献出了不可磨灭的力量,他们的故事至今仍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黄炎培,为抗战多方奔走的“大先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全面抗战爆发后,黄炎培深知团结抗战的重要性,他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那时的局势错综复杂,犹如一团乱麻,但黄炎培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努力调和双方矛盾,维系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根脆弱而又关键的纽带。他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信使,传递着和平与团结的声音,为凝聚全民族的抗战力量而不懈努力。1940年底,他与张澜、章伯钧等发起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试图在国共之外形成第三种力量,促进民主政治发展,为抗战胜利注入新的活力。这一举措,犹如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为那些渴望和平与民主的人们指明了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45年7月,黄炎培更是不顾高龄与路途艰险,率团访问延安。这次访问意义非凡,他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进行了深入交谈,其中关于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探讨,成为了历史上的经典对话,史称“窑洞对” 。在延安的日子里,黄炎培亲眼目睹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的蓬勃生机与活力,看到了人民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这让他深受触动,也更加坚定了他与共产党合作的决心。这次访问不仅增进了国共双方的了解,更为推动政治协商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战胜利后的和平建国奠定了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除了在政治上积极斡旋,黄炎培还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声望和影响力,投身于宣传动员和教育救国的事业中。他四处奔走,在各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用他那充满激情的演讲和饱含深情的文章,号召民众团结起来,共御外敌。他的话语如同一把把火炬,点燃了广大民众心中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斗志,让无数人热血沸腾,纷纷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他创办的刊物《救国通讯》(后改名《国讯》),成为了宣传抗日主张、报道抗战消息的重要阵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就像在黑暗的夜空中闪烁的明星,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经济援助方面,黄炎培同样不遗余力。他联合工商界人士,开展募捐活动,筹集资金和物资支援前线。他不辞辛劳地奔波于各个商会、企业之间,呼吁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为抗战贡献力量。在他的感召下,许多工商界人士纷纷慷慨解囊,为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他还推动后方工业发展,鼓励企业家投资建厂,生产抗战急需物资,如枪炮、弹药、药品等,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胡厥文,实业救国的“钢铁脊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胡厥文,这位实业界的巨擘,在抗战时期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诠释了实业救国的伟大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2年淞沪战争爆发,战火迅速蔓延,局势万分危急。胡厥文心急如焚,他深知前线将士急需武器弹药的支援,于是立即团结上海工商界同仁,动员、组织几十家企业拆迁机器到沪南建立临时工场。在那艰苦的环境下,他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坚守在生产一线,带领工人们日夜赶制手榴弹、炮弹、地雷、水雷等武器,支援十九路军抗战。他就像一位无畏的战士,用自己的行动为抗战胜利贡献着力量。他还介绍40多名熟练翻砂工人到兵工厂支援迫击炮弹生产,同时发动机器同业会员家属慰问救护伤员、赶制棉衣,为抗战将士们送去了温暖和关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胡厥文深知工厂内迁对于抗战的重要性。他向南京国民政府请愿,促使其加快工厂内迁步伐。随后,他积极动员江浙沪宁的百余家民营工厂内迁,并率先行动,带领自己经营的几家工厂职员、家属连同机器设备和物资踏上内迁征途。在那漫长而艰辛的内迁过程中,他们面临着重重困难和危险,日机的轰炸、道路的崎岖、物资的匮乏……但胡厥文始终没有退缩,他坚定地带领着大家向着大后方前进。他就像一面旗帜,鼓舞着大家的士气,让大家坚信只要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在他与其他爱国企业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将146家工厂、1.48万吨物资和2500多名技术人员及工人迁到重庆大后方,为抗战时期后方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工厂在大后方迅速恢复生产,为抗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持,成为了抗战胜利的坚强后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内迁后,胡厥文在重庆、桂林、祁阳等地创办机器厂等企业,任总经理,并担任中南区工业协会理事长、迁川工厂联合会理事长。他积极组织生产军需民用产品,为抗战提供物资支持。1939年11月,周恩来等参观他所办的合作五金厂,对该厂生产炸弹弹尾、引信及掷榴弹等军用产品的做法极为欣赏并大加称赞。周恩来欣然为工厂题词:“供给前方的生产,是国防工业第一要义”。这不仅是对胡厥文所办工厂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实业救国精神的充分肯定。在胡厥文的努力下,这些工厂成为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生产基地,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章乃器,抗战路上的“无畏勇士"</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章乃器,这位坚定的抗日志士,在抗战时期以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为抗战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理论战线上,章乃器积极发表抗日言论,批驳“中国必亡论”等错误观点。他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见解,强调人的力量是决定胜负的因素,指出只要团结反抗,抗日必然胜利。在《民众基本论》中,他通过比较十九路军和汤玉麟部队的不同表现,强调军民团结的重要性,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团结抗战的必要性。他的文章如同一把把利刃,刺向那些错误思想的要害,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6年7月,章乃器与沈钧儒等人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最低条件和基本要求》,呼吁各党派联合抗日救国。这一呼吁犹如一声号角,唤起了无数爱国人士的共鸣,为团结抗日的力量凝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1月12日,他又发表《赶快建立起来一个标本的统一战线》,呼吁上海市民建立统一战线保卫大上海,进一步推动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然而,章乃器的抗日行动却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不满。1936年11月,他与沈钧儒等救国会领袖被逮捕入狱,史称“七君子事件”。在狱中,章乃器并没有屈服,他于1937年3月写成《抗日必胜论》,对中国抗日救亡路径进行反思。他在狱中坚持斗争,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黑暗中闪耀着光芒。“七七”事变爆发后,在全国人民的声援下,国民党政府被迫将七人释放。章乃器出狱后,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抗日事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后来,章乃器担任安徽省财政厅厅长时,提出“铲除贪污,节约浪费”主张,在全省开展反贪污新政,使安徽财政起死回生。在大别山抗日根据地,他与共产党人及进步人士合作,坚持团结抗战,每月拨款支援新四军,送去急需药品,还为中共培养了一大批财经干部。他在财政领域的努力,为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施复亮,以笔为剑的“文化战士”</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施复亮,作为文化界救国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在抗战时期以笔为剑,为抗战胜利贡献了独特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文化界的资源,通过发表文章、演讲等方式,宣传抗日主张。在上海“八一三”抗战后的两三个月中,他连续撰写了数十篇关于抗日救亡的文章,发表在《救亡日报》《文化战线》等报刊上。他的文章如同一把把火炬,点燃了民众的抗日热情,痛斥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呼吁各界团结抗日,凝聚了抗日力量。他的演讲慷慨激昂,充满了感染力,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纷纷投身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施复亮还积极参与文化界的各种抗日活动,通过组织文化界人士进行抗日宣传和文化创作,以文化的力量支持抗战。他组织文艺演出、举办抗日画展、出版抗日书籍等,丰富了抗日宣传的形式和内容,让更多的人了解抗战、支持抗战。在整个抗战时期,他始终坚守在文化战线上,为抗日救亡尽了自己的力量,成为了抗战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化战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孙起孟,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孙起孟,在抗战时期虽然没有在前线冲锋陷阵,但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抗战胜利默默奉献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孙起孟在苏州任教期间,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带领学生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募款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他就像一位播种者,在学生们的心中播下了爱国的种子,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起了抗日救国的信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8年,孙起孟担任《国讯》主编,通过刊物宣传抗日主张,传播进步思想。他精心编辑每一期杂志,挑选那些鼓舞人心的抗战故事和先进的抗日思想文章,让《国讯》成为了宣传抗战的重要阵地。“皖南事变”后,他带领职教社员工把《新华日报》夹在职教社的《国讯》刊物中,送到各界上层人士家中,帮助扩大抗日宣传渠道,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9年,孙起孟任中华职教社总书记,积极贯彻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等方针,利用中华职教社的影响力,团结了众多上层人士,壮大了抗日进步力量。他就像一位纽带,将各界爱国人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为抗战胜利而努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42年至1946年,孙起孟在昆明中华职业教育社任职,不顾自身安危帮助共产党员,为他们提供掩护,并掩护共产党的地下电台。在那白色恐怖的年代,他的这一行为充满了危险,但他毫不畏惧,坚定地为抗日斗争提供支持,成为了抗战时期的一位“幕后英雄”。</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探寻民建先贤抗战岁月,为新时代更加奋发有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民建先贤鲜活的抗战历史故事,都沉淀在白象街民建陈列馆里,那些老式的电话机,英文打字机,便携式电台,仿佛是先贤们正用这些设备与我们对话,叮嘱我们,抗日战争胜利来之不易,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前仆后继,只有牢记抗战历史,才能守望今天的和平。只有祖国日益强大,才能保证国土不再受人侵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日,至今已经80周年了。而1945年12月16日,五位民建先贤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以奋发有为的政治理念,在重庆白象街创建了"中国民主建国会",至今已是80周年了。两个80年,是艰苦抗战与奋发有为的“两个结合”点,八十年抗日艰苦卓绝,八十年与中共同心同德,特别值得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们要在纪念中坚定必胜信念,我们要在缅怀中牢记抗战历史,我们要在学习中践行民建先贤创会初心。坚持与中国共产党相向同行并接受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祖国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踔厉奋发,砥砺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4.16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简介】</b><span style="font-size:15px;">赖维书,江津区民建会员,江津区、永川区作协会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国民主建国会纪念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