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的祖国是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壮族<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span>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著名的花山岩画足以证明她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我们广西深度游的第九天下午,来到崇左市左江花山岩画景区,乘船游览2000多年前壮族先人骆越人在山体岩石上留下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船在江面上行驶了一段,一边欣赏着两岸的沿途风景,两岸青山连绵不绝,木棉花正值盛开期,红色的木棉花点缀在绿树翠竹中分外妖娆。一边听着跟船讲解员详细介绍了花山岩画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壮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汉时期,当时汉族史籍中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和“骆越”是壮族的直接先民。</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指着岸边的青山说:这山上的洞穴是古代壮族人去世后棺木不入土埋葬,采取风葬的形式放进悬崖峭壁洞穴里,这种葬法几乎分布各地,东北部的湘江上游,中部的漓江和柳江流域,西部的左、右江流域,直到南部邕江以北地区,都有此种葬俗发现,而以左、右征流城发现较多。这种葬法,考古上统名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南方民葬的一种葬法。</p> <p class="ql-block">你们看这座山像不像大猩猩。由于吃了太多的甘蔗他的牙几乎全掉了,只剩下一颗牙了。</p> <p class="ql-block">游船逐渐驶入岩画地段。讲解员继续讲解道:据专家考证,花山岩画绘制于战国至东汉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关于花山岩画的最早记载,在明代张穆的《异闻录》,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广西太平府有高崖数里,现兵马执刀杖,或有无首者。”据清光绪九年(1883年)出版的《宁明州志》记载:“花山距城五十里,峭璧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执干戈,或骑马。”</p> <p class="ql-block">花山岩画图像1800多个。图像包括人物、动物和器物3类,以人物为主。人物只画出头、颈、躯体和四肢,不见五官和其他细部。动物图像主要是狗,皆侧身,作向前小跑状。器物图像主要有刀、剑、铜鼓、羊角纽钟。其中典型的组合是:以一个高大魁梧、身佩刀剑的正身人为中心,脚下有一狗,胯下或身旁置一面或数面铜鼓,四周或左右两侧有众多的、形体短小的侧身人。这些画面可能是一场场庄严而又欢快的祭祀活动仪式的记录,是巫术文化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花山岩画高44米,宽170米,面积达7480平方米,大约是战国至东汉时期绘制在崖壁上的图画,壮语名为“岜菜”,汉译为“花花绿绿的山”。画面临江,崖壁明显内斜。绘画是以赭红色的赤铁矿粉为颜料,用动物脂肪稀释调匀,用草把或鸟羽直接刷绘在天然崖壁上。画法采用单一色块平涂法,只表现所画对象的外部轮廓,没有细部描绘。如人物只画出头、颈、躯体和四肢,无五官等细部。风格古朴,笔调粗犷。</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船来到花山岩画的面积大、集中,保存比较完整的精华区,停船上岸近距离观看着,听着讲解员讲述,亲手触摸着2000多年前,先人留下的痕迹,此时,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一场规模壮观的祭祀活动。</p> <p class="ql-block">花山岩画于2016年7月1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广西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发展,并成为研究古代东南亚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2个多小时的游览结束了,游船掉头回返。我望着渐渐远去的的花山岩画,思绪万千,在2000多年前,古老的骆越人以赤铁矿粉混合动物脂肪为颜料,在陡峭崖壁上直接绘制,其搭架技术(推测为竹木结构)和颜料耐久性(2000多年未褪色)展现了高超的智慧。</p><p class="ql-block">画面构图严谨,人物动态生动(如“蹲式人形”),是原始绘画艺术的典范,被誉为“世界岩画的极品”。</p><p class="ql-block">花山岩画不仅是古代骆越文明的“无字史书”,更是中华文明多样性与延续性的重要标志,其历史、艺术和社会价值跨越千年,继续影响着我们及后人,我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自豪和骄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