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里是安徽寿县古城。这是我们在一路游览开封郑州洛阳后,最后一个景点,也是回上海时的中转站。</p><p class="ql-block">安徽寿县古城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大寺巷,淮河南岸,八公山南麓。寿县古城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它古属淮夷部落,夏为扬州域,春秋属楚。寿县古城为宋代重建的城池,保留了宋朝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些基本特征。城有东、西、南、北四门,现只有东门和北门保留了瓮城,其中北门的外门朝西,东门内外两门平行交错。</p><p class="ql-block">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古城的南门,也叫通淝门,这城门为现代修建。</p> <p class="ql-block">这是古城外的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里登上城门,俯瞰城内城外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古城墙,寿县古城墙是中国保存较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历史比山西平遥古城还早100年。</p><p class="ql-block">介绍说,寿县古城现存的古城墙为南宋嘉定十二年(1220年)建康都统许俊为抵御金兵在原寿州城旧址重筑,古城墙的墙体是以土夯筑,外侧墙面均以青石和灰砖砌成,并均以糯米和石灰作为粘合剂进行粘合,具有极其强大的粘合和防水作用,其结构极其牢固。古城墙全长有7公里多。</p> <p class="ql-block">时间比较匆忙,我们在南门城楼下来后,叫了一辆三轮车,带着我们去了下一个城门东门,也叫宾阳门。这里就是东门,和南门相比,这城门看上去陈旧好多,斑驳的墙体,好像在诉说着它的古往,更彰显历史的厚重感。</p><p class="ql-block">而通道的石板,也诉说着它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在城楼边一石碑上刻着淝水古战场。</p><p class="ql-block">据介绍,寿县古城地处南北要塞,有“中原屏障,江南咽喉”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历史上这里战争频仍,东晋太元八年(383年),秦晋淝水之战就发生在八公山麓,寿阳城下。这场战争不仅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有了“草木皆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的成语,还给后人留下了一些有意义的历史掌故和可为凭吊的历史遗迹。淝水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军事意义。</p> <p class="ql-block">侧面看宾阳门</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门的瓮城,瓮中捉鳖成语也来自这里。</p> <p class="ql-block">这是站在城墙上看外面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在这里延续</p> <p class="ql-block">瓮城全景</p> <p class="ql-block">三轮车夫把我们带到了古城中的一个景点,报恩禅寺,这里是报恩禅寺的对面墙上雕塑。展现了当时古战场场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报恩禅寺门前的照壁</p> <p class="ql-block">报恩禅寺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的城内东北隅。旧志说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旧名崇教禅院、东禅寺,明洪武间改今名。</p> <p class="ql-block">这里原是宋塔遗址,宋天圣间建阿育浮图(塔)。在1977年被拆除,可惜了</p> <p class="ql-block">在报恩禅寺庭院中的古银杏,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不结果</p> <p class="ql-block">我在想秋天是银杏叶变黄时,这里是何等的壮观。</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大雄宝殿,是供奉佛教缔造者“佛”的大殿,报恩寺的主体建筑。殿内后排砌双层佛台,上塑大佛像三尊;殿内东西及后檐墙,砖台上设泥塑十八罗汉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泥塑十八罗汉像塑于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位于大雄宝殿内东、西、北三面佛龛之上,是寺内的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其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双目微暝,有的切齿怒目,有的当胸合掌。其构思精巧,结构合理,工序繁复,是清代塑像的珍贵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p><p class="ql-block">1981年9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借助网路的图片,由于我水平有限,光线也不好,没拍到十八罗汉的清晰照片。</p><p class="ql-block">据介绍报恩寺现存虽规模不大,却内藏瑰宝,其中大雄宝殿内的泥塑十八罗汉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不仅是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更是寺内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十八尊罗汉像,分别端坐于大殿的东、西、北三面,仿佛守护着这片净土。它们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闭目沉思,显露出超凡脱俗的宁静;有的怒目圆睁,气势如虹,展现出不屈不挠的刚强;更有合掌于胸,虔诚祈愿,传递着慈悲为怀的佛家精神。</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更令人惊叹的是,1966年2月,在细心维护的过程中,于西边第一尊罗汉背上的隐秘空洞中发现了一块木牌,其上镌刻着“大清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乙日装修罗汉一尊开光”的字样,这不仅为罗汉像的创作年代提供了确凿证据,也揭示了它们在清朝乾隆年间曾经历过一次重要的修复与开光仪式,进一步彰显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罗汉像不仅造型生动,其脚下的踏座更是匠心独运,融合了龙首、龟背、猪形等多种元素,寓意深远,既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愿景的向往。然而,遗憾的是,因历史原因,东边的第二尊罗汉曾在1952年因房屋漏水而倒塌,现存仅十七尊,更显其珍贵与不凡。</p> <p class="ql-block">十八罗汉分立于大雄宝殿内东、西两侧山墙、北侧后檐墙三壁壁脚上一条平面呈“门”形砖台上。这些罗汉像神光闪耀,栩栩如生,情态迥异,在滚滚波涛之中各踏一水族,似渡海状。他们脚踏之物,首似龙,背似龟,形似猪,构思精巧,布局合理。可以说这些罗汉是十八个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高僧形象系列。其造型艺术构思之精巧,形体结构布局之合理,都恰到好处。</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建筑群里最后的毗卢阁,仿造建筑。供奉大日如来(梵音名:Mahavairocana),可译成毗卢遮那佛,是释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五方佛之一。在汉译中,有摩诃毗卢遮那、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光明遍照等名号。</p><p class="ql-block">大日如露是密宗世界中心之佛,是一切佛的法身也就是佛的自性真身,表示绝对真理。在胎藏界、金刚界两部秘教大法中,法身都是如来。在胎藏界表示理体,称毗卢遮那佛;金刚界表示智慧,称为大日如来。其有佛装和菩萨装两种形态。</p><p class="ql-block">大日如来为秘教所奉的最高教主,与东方阿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组成“密宗五方佛”。</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古城的北门也叫靖淮门,它和东门一样是古城遗留下的,保护的还可以,墙体斑驳,路面石块有痕迹,走过这门洞,就是瓮城</p> <p class="ql-block">登上城楼看风景</p> <p class="ql-block">北门瓮城</p> <p class="ql-block">两个门不在一条线上</p> <p class="ql-block">北门这边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城楼安静的在那里已有千年</p> <p class="ql-block">这石碑记录着这里的古往今来</p> <p class="ql-block">在去西门路上的随拍,这亭子屹立在城墙上,守望着这里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西门,和北门东门完全不一样,没有了历史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尽管也造了瓮城,却感觉不到它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两张图片来自网上,我在去西门路上看到月坝时,那个车夫不肯停车,所以没有拍到。月坝现在作为古城的一个景点存在着,明代万历元年(1573年)由知州杨涧首次修建,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最初用于排泄内涝,后因洪水频发,改造为兼具防洪与排水的综合系统,解决了传统涵闸易被积水淹没、洪水倒灌的问题。</p><p class="ql-block">清代光绪年间,东西月坝分别获“崇墉障流”“金汤巩固”石刻誉称,成为城墙胜迹。</p><p class="ql-block">被誉为“水利科苑的明珠”,造就“铁打寿州城”美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寿县的孔庙。</p><p class="ql-block">寿县孔庙,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西大街,始建于唐代,元泰定元年(1324年)移至西街。元泰定元年(1324年)至清光绪六年(1880年)共经大小四十二次维修、扩建,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建筑群。现有建筑为明清时期遗物。</p><p class="ql-block">寿县孔庙坐北朝南,其格局重关叠嶂,共有五进院落。这里是第一进院落,有泮宫、快睹、仰高三坊。</p> <p class="ql-block">三坊与棂星门之间隔了一条马路,这里是棂星门</p> <p class="ql-block">眼前出现的是潘池</p> <p class="ql-block">孔庙的主体建筑感觉挺新的,而这像围墙一样的墙体,有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两棵高大粗壮的银杏,七百多年的树龄,诉说着这里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三条龙的石雕,感觉很有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来到孔庙正殿——大成殿,孔子与他的弟子</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奎光阁,又叫魁星楼,紧依原棂星门东侧。它的前身是康熙年间建的“奎神祠”。乾隆年间,在奎神祠的基础上建楼三层,匾其楼曰“奎光”,始有今名。清道光元年(1820年),该楼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在原址上改建了奎光阁,经多次修葺,大体不失道光初貌</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来到了古城的大清真寺,它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寿春镇回族群众聚居的清真寺巷内,占地面积5632平方米。唐宋时,寿城清真寺建于寿县城西北隅。明代寿县清真寺移建现址,历经多次重修。</p> <p class="ql-block">寿县清真寺建筑群坐西向东,三进重院,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核心宗教场所,是穆斯林进行礼拜、宗教教育、集会等活动的中心场所,主要功能包括:</p><p class="ql-block">集体礼拜(每日五次及周五聚礼);</p><p class="ql-block">宗教功课(如斋月活动)和宣教;</p><p class="ql-block">提供清洁设施(因礼拜前需进行小净或大净)。</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总体仿北京太和殿的宫殿式建筑模式。正门为大中门,南北两侧设偏门;正屋为二门,两侧亦设偏门。中院,正殿为无相宝殿,殿前设宽广的平台,南北有厢房。后院由无相宝殿环以垣墙组成。</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寿县清真寺古建筑群,是华东地区保存较完整且有自身风格的伊斯兰教建筑,独特门向方位,勾连搭式的建筑结构,中西文化元素融合的“三雕”构件,在正史无载的历史文化信息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是最后面的无像宝殿,那天正好碰到有相关团体来到访,有幸跟着一起游览聆听。还目睹了这座宝殿,一般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有关人员在介绍这座清真寺的古往今来。无相宝殿面阔5间,进深7间,四周设廊。殿之正面(东面)通设隔扇门,两侧面则各开券门5道。殿上面由前后两重檐歇山顶组成,勾连搭式衔接。南北面观,檐飞角翘,璧合珠联;东西向望,浑然一体。尤其要说的是,这座无像宝殿,前面为明代建筑,后半部分是清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是伊斯兰教的教徒做礼拜的地方。感觉特别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我们跟着团队围绕无像宝殿转了一圈,欣赏这里的独特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张来自网络,是无像宝殿的门廊</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清真寺无像宝殿边的明德堂,这里用来学习伊斯兰教文化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与明德堂相对应的就是这座建筑,也是阿文学习的地方,这里用来学习中华文化</p> <p class="ql-block">在清真寺里有多棵600多年的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无像宝殿前的一口井,当时用来做礼拜前的清洁设施。(做礼拜前须小净或大净)</p><p class="ql-block">井口的竖纹为当时吊水时绳子留下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这口井是进门时就看到的,是提供生活用水的</p> <p class="ql-block">离开清真寺,我们走在古城的小巷中,被眼前的景象吸引,只见屋顶上开满美丽的花朵,正值月季花盛开季,这户主人一定特别热爱生活,屋顶都装扮的这么漂亮</p> <p class="ql-block">走出南门,我们一路向着酒店走去,还欣赏着这里美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护城河的美丽场景,也吸引着我</p> <p class="ql-block">街道边的月季花开的灿烂</p> <p class="ql-block">寿县古城游览也到此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