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树森:新乡土主义工笔画的开拓者与深耕者

书画艺品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当代中国画坛的星空中,常树森以独特的艺术轨迹划出一道耀眼的光痕。他既非闭门造车的传统主义者,也非盲目求新的实验派,而是将工笔技法的千年积淀与现代艺术理念熔铸一炉,在新乡土主义工笔画领域开辟出崭新的艺术天地。这位从黑土地走出的画家,用线条与色彩编织着对土地、生命的深沉眷恋,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艺术王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扎根乡土:艺术追求的精神原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54年生于沈阳的常树森,身上流淌着河北泊头的血脉,东北黑土地的滋养,为他的艺术创作注入了原始生命力。鲁迅美术学院的科班训练,为他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而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张氏帅府博物馆的工作经历,则让他得以近距离触摸历史文脉,汲取传统艺术的精华。这种独特的成长轨迹,使他既深谙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精髓,又具备开阔的文化视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对常树森而言,乡土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情感的寄托与创作的源泉。他笔下的牛、牦牛等动物,绝非简单的自然摹写,而是承载着特定地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象征符号。在他看来,动物是乡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土地、与人的命运紧密相连。正如他曾在访谈中提到:“画牛就是画人,牛的脊梁承载着土地的重量,也承载着农耕文明的坚韧。”为捕捉动物最鲜活的姿态,他曾在寒冬深入东北乡村,学鸡叫与禽类共鸣,这些沉浸式观察成为创作的灵感基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艺术表现上,常树森决意突破传统工笔画的程式化桎梏。他摒弃过于工整、刻板的表现方式,转而聚焦生命本质的刻画与情感的表达。他认为,工笔画不应止步于技法精湛,更应赋予作品思想内涵与人文关怀。因此,他将生活观察与感悟融入创作,把乡土世界的质朴与温情,转化为直击人心的艺术语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融合创新:艺术语言的现代转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常树森的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线条、设色与技法融合三个方面,这些特色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更体现了他对工笔画创新发展的深刻思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线条是工笔画的灵魂,常树森对线条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画牛毛时,线条根根分明,细如发丝却劲挺有力。每一根线条的走向、疏密、轻重都经过精心设计,既符合牛的生理结构,又充满韵律感。在《北方的牛》中,牛群呈S形排列,领头牛昂首前冲,后腿蹬地的线条刚劲如铁,与后方低头蓄力的牛形成动静对比;画面采用对角构图,牛群占据三分之二空间,以密集线条突出体量感,仿佛能听见牛蹄踏雪的闷响,既展现出牛的健壮体魄与坚韧性格,也暗含着闯关东先民的精神气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设色上,常树森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他以淡墨打底,再施以赭石、藤黄等色彩,层层渲染,使画面呈现出自然和谐的色彩效果。《惊春》中,鸡群的毛发则采用“套染法”,先用淡墨勾勒轮廓,再用赭石分染结构,最后以白色提亮,使毛色富有蓬松质感。淡雅的色调与雪景相得益彰,既展现了冬季的宁静与肃穆,又隐隐暗示着春天的希望与生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常树森最具突破性的成就,在于东西方艺术的融合创新。他将西方动物解剖学成果与传统骨法用笔相结合,创造出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表现范式。同时,借鉴印象派对光影的处理方式,在工笔画中引入光影变化。在《高原的云》中,他以大面积赭灰色渲染晨雾,牦牛队列被提炼成青铜浮雕般的剪影;领队牦牛以浓墨勾勒轮廓,背光处留白表现雾气穿透感,幼崽身上的浅灰线条与母牦牛的深褐线条形成明暗层次,光影的运用使画面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展现出高原的雄浑与神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经典之作:艺术成就的具象呈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常树森的代表作品,是其艺术追求与创新实践的集中体现。《北方的牛》荣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画中牛群踏雪前行,牛尾被风雪扬起的瞬间被定格,牛眼以焦墨点睛,透露出倔强与坚毅,成为北方人民精神的写照。而《惊春》则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生命在寒冬中的蛰伏与觉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画面中,雪地上的群鸡成为视觉焦点。芦花大公鸡昂首挺立,尾羽以流畅的弧线向上扬起,红冠如火焰般醒目;它身旁的母鸡低头啄食,蓬松的羽毛通过细密的线条层层勾勒,尾端微微翘起的动态,仿佛随时会因同伴的呼唤而抬起头来。木栅栏上伫立的哨兵鸡单足而立,脖颈微缩,头部转向左侧,仿佛在凝神倾听春的讯息。常树森运用破墨技法,让雪地边缘呈现出融化的晕染效果,灰蓝与白色交织的冰面裂纹,为画面增添了动态的呼吸感。背景的苞米杆以枯笔皴擦,与前景鲜活的鸡群形成虚实对比,既点明东北乡村的地域特色,又暗喻生命在寒冬中的坚守与延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于1989年入选全国第七届美术展览,编入《百年中国画》作品集及美术院校教材。与同期工笔花鸟画相比,《惊春》突破了传统花鸟画的闲适意境,将生命的坚韧与希望熔铸于冰雪初融的场景中。正如艺术评论家所言:“常树森的鸡群不是被观赏的静物,而是与土地共生的生命史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高原的云》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牦牛队列在晨雾中若隐若现,领队牦牛脖颈的铜铃以金粉勾勒,与幼崽皮毛的柔和线条形成质感碰撞;断后牦牛的身躯用枯笔皴擦,表现出警惕的肌肉紧绷感。《金秋香巴拉》中,牦牛的鬃毛由七层墨色堆叠而成,通过“积墨法”表现出毛发的厚重;眼眸中的三角光斑与星点反光,让雪域牦牛仿佛具有神性。《爱在黑土地》则以黄牛母子依偎的场景,展现动物间的温情,母牛舔舐幼崽的动态,通过线条的曲直变化生动呈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流派定位:新乡土主义工笔画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新乡土主义工笔画兴起于当代社会文化语境,它既继承传统工笔画的技法与审美,又融入现代艺术观念。与同流派画家相较,如画家A擅长以细腻的人物群像展现乡村生活,画家B侧重用写意笔法描绘田园风光,而常树森另辟蹊径,以动物为核心载体。他曾说:“动物是乡土的活化石,它们的眼神、姿态,藏着土地的秘密。”他将西方解剖学融入传统线描,突破了传统工笔画中动物造型的程式化局限;其光影运用也区别于传统工笔的平面化处理,赋予画面现代视觉张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常树森连续14次入选全国美展,出版多部画集并入选艺术院校教材,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这些成就不仅证明其艺术影响力,更标志着他在新乡土主义工笔画领域的开拓性地位——他既传承了工笔画的细腻精微,又赋予乡土题材时代生命力,为流派发展树立了标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结语:艺术之路的传承与开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常树森以独特的艺术追求、创新的艺术语言和丰硕的艺术成果,成为当代工笔动物画领军人物和新乡土主义工笔画的典型代表。他的艺术实践证明:唯有扎根传统、立足现实、勇于创新,方能创作出兼具时代精神与艺术价值的作品。未来,他将继续在新乡土主义工笔画领域深耕,其艺术成就也将激励更多艺术家,推动中国传统绘画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p><p class="ql-block"> 郝 乐 2025.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