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近照 德县路中段主要是指德县路7号到德县路17号这段街道。基本没有历史优秀建筑,虽然这些建筑在历史上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但还是因为没有其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参与以及建筑被居住者随意改造扩建使其失去了原有造型风格和功能价值。<br> 其实,德县路中段还是欧人区比较重要的历史街区。其北面靠近的大鲍岛边缘街区有段过渡性商业街区,<br> 在欧人区的别墅建筑造型各异,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庭院宽敞,变化丰富,街区有绿化。 这是德占时期青岛市南欧人区的鸟瞰,远处可以看到团岛海边德华大学和观城路的肉联厂。近处是大花沟附近的建筑。<br> 由于大花沟还未填平,不具备建设的条件(从规划中的城市管线综合的条件来看,德县路以西的建筑的排水方向应该排向安徽路的管网,因为大花沟还未建成),所以,德县路以东的建设完成比较顺利,德县路以西的建筑还处于空白。 这是局部放大图画 从以上图片中可以看出,只有德县路9号开工较晚,且各楼座之间有较大的空间和院落。 这是德县路7号,原先的建筑有个塔楼,很有特色,不知道啥原因被损毁后一直没有修复,有些遗憾。 德县路7号建于1906年。1913年的土地登记证明该建筑是德国筑港工程师卡尔·波特尔公寓旧址,建于1906年。卡尔.波尔特1900年到达青岛,很早就参与了青岛的历史开发和建设。曾与伯恩尼克合伙经营了一家建筑公司,承揽了大港码头建设中的土石方工程。波特尔在青岛的10余年间购置了多处土地。 1926年11月,国民党海军上将沈鸿烈奉命率海军舰队抵青岛,当时沈鸿烈被任命为舰队副司令,代理总司令,此时沈鸿烈就住在德县路7号。后来沈鸿烈从海军首领转为封疆大吏后就搬离了此处,(据查沈鸿烈在青岛任市长时在多处居住过)。当日军第二次占领青岛后,这里又转手成为日本人井上美畅的私宅。<br> 青岛解放后,这里曾是青岛市人大常委会信访接待室。 这是德县路8号别墅,曾经是一家银行,建于何年不详,两层带地下室,院内低于路面,砖木结构红瓦屋面,花岗岩地基,有阁楼,这是现状,为民居。 这是德县路9号楼,建于日占时期,造型独特,方正实惠,梦莎屋顶,花岗岩方石点缀檐口,两层带阁楼。花岗岩蘑菇石砌筑墻基,整个建筑带有一种庄重气质。<br> 建筑曾是英商卜内门公司,该公司主要经营纯碱、化肥,后为日本人开办的笹(tì)屋旅馆。抗战胜利后此处为青岛海港检疫所。青岛解放后先后为青岛卫生检疫所、青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海港办事处、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中心、山东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 这是德县路10号别墅,与8号楼,12号楼一样,都是低于路面的建筑,资料记载德县路10号建于1935年,其大门左侧墙上青岛市人民政府于2020年公布的“青岛历史建筑”保护铭牌标示:“圣弥爱尔教堂附属建筑”:也就是说,建筑是与天主教堂同时竣工。<br> 建筑两层坡屋顶,在德县路的立面有种对称布局的感觉,很漂亮 这是德县路11号楼的南立面,建于1903 年,属德商蒂德里希森公司所有。保存得不错。两层带阁楼有地下室,坡屋面,花岗岩蘑菇石砌筑墻基。 从造型上来看,倒像是一栋办公建筑。 建筑的背立面也比较简洁 这是德占时期德县路中段的街景,从右边看起,7号楼,9 号楼,13号楼(其中11号楼被遮挡) 这是德县路中段的部分鸟瞰图画 以上图画是参照民国时期的建筑画的,当时,大花沟已经成了街心花园,城市尽显红瓦绿树的岛城风貌。 这是德县路12号别墅的东(临街)立面。 这是1910年的德占时期青岛德县路街景画,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远处中心的是7号楼,而12号别墅也已竣工,说明12号别墅并不是30年代完工的。还有西边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