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行(十)洛阳,洛阳博物馆

锦新

<p class="ql-block">洛河</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3日,午后,赶往洛阳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聂泰路,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4.2万平方米,地下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与文化交流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2008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新馆建筑外形如方鼎屹立,寓意“鼎立天下”。</p> <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馆藏文物20315件,其中珍贵文物5406件;展览面积1.7万平方米,由一个基本陈列和六个专题陈列两大部分组成,基本陈列为“河洛文明”,专题展览包括“珍宝展”“汉唐陶俑展”“唐三彩展”“宫廷文物展”“石刻艺术展”“书画展”。</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前的观光塔,仿照武周时的“天枢”而建。八棱柱高39米,观光塔顶部雕塑4条站立的龙高9.5米,龙托起的“火珠”直径3.9米,龙和“火珠”均为铜制品。洛阳博物馆2016年获得河南当代最美建筑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大厅环视</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采用"鼎立天下"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古都洛阳的深厚底蕴和隋唐洛阳城的布局和特点。建筑外形如方鼎屹立,寓意“定鼎洛邑”“鼎立天下”,整个建筑由主楼和附楼组成,主楼长230米、宽140米。附楼的形体处理采用地景手法,解决了主体与陪衬的形体关系,形象地再现了洛阳城市选址背负邙山、南望伊阙的地理特征。屋顶按功能划分为13个部分,象征在洛阳建都的13个朝代,通过开放的13个遗址考古场景的再现,揭示洛阳这座千年古都的厚重内涵,将场地特质与建筑概念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河洛文明展</p><p class="ql-block">该展览位于博物馆一层,展出面积5千多平方米。藏品涵盖石器、玉器、陶器、铜器、铁器、瓷器、骨角牙器等诸多门类。分为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时期和五代北宋时期五大部分。</p> <p class="ql-block">猛犸象牙骨</p> <p class="ql-block">猛犸象化石</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乳钉纹铜爵年代为夏代,高22.5厘米,流、尾长31.3厘米,壁厚0.1厘米,1975年出土于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杯身为细腰瘦腹的筒状,腰腹正面装饰一排乳钉,共5颗,夹在两道凸弦纹之间。一侧有便于端握的把手,下部为三根扁长尖足。杯口窄长流、尖长尾,斟酒时,酒从长流中流出。流口部位乳钉状双柱矮小,既好看,又实用。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完整青铜酒礼器之一,被称为“华夏第一爵”。乳钉纹青铜爵年代久远,制作精美,堪称国之瑰宝,为探究中国早期文明提供了重要物证。</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母鼓铜方罍[léi]为商代晚期的器物,通高50厘米,肩宽33厘米,1963年洛阳市北窑出土。</p><p class="ql-block">罍是用于盛酒的器物,这件方罍由盖、腹两部分组成,盖子成四面起坡的屋顶状,内有铭文“母鼓”,据考证是商代母氏族与鼓国通婚的物证。两侧有附耳及环,纹饰分三层,衬底的是云雷文,云雷文上装饰有兽面纹、蕉叶文、夔[kuí]龙纹等,腹部前后还装饰有突出的兽头,纹样繁丽精美。商代晚期目前发现的青铜方罍数量较为有限,此方罍铸造精湛、器型硕大、纹饰繁复,是商代晚期青铜酒器中的代表之作。</p> <p class="ql-block">叔牝[pìn]方彝为西周王室重器,高32.6厘米,重7.75千克,1960年洛阳郊区小李村出土。</p><p class="ql-block">叔牝方彝呈长方体,全身刻满三层半浮雕花纹,细密云雷纹为地,威猛饕[tāo]餮[tiè]纹分布于器腹和器盖上,圈足及盖顶上饰一周凤鸟纹,纹样繁密,铸造精细。它的边角和每面正中都有凸出的扉棱,如同龙脊暴突,令全器立体感顿生,又如刀如戈脱颖,有锐不可当之杀气。盖及腹内铸铭文3行12字"叔牝赐贝于王姒用作宝尊彝",文史大家郭沫若据器型和铭文认为"当是武王或成王时器",铭文中的"王姒"是文王之妃太姒,叔牝当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叔武。叔牝方彝是红铜与锡的合金,铸器花纹绮丽,坚韧耐用,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青铜冶炼、铸造工艺,是西周时期青铜礼器的典型之作。</p> <p class="ql-block">铁芯玉带钩</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错金银铜鼎年代为战国,高16.5厘米,口径10.5厘米,最大腹径13.2厘米。1979年出土于洛阳市西工区小屯村的一座地窖。</p><p class="ql-block">该鼎盖、身合二为一,合成扁圆球形;盖作拱顶,正中有带小圆环的铺首卧钮,钮旁边是一对对称的鎏金蟾蜍;子母口内收,鼓腹,三蹄状足,上有方形附耳,两耳之间有中空短柱形上翘的短管流。该鼎通体以青铜铸成,器型小巧玲珑,外层以金银为饰,其中盖顶、口沿、流及附耳皆为错金银三角纹,盖中及鼎腹饰以皿银为瓣、皿金为芯的四出花瓣纹样,鼎足饰三角云纹。</p> <p class="ql-block">铜镜</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彩绘陶牵手女俑:北魏时期文物,出土于北魏重臣杨机墓葬。由两个梳双髻、饰花钿、面染霞、唇点朱的女性形象组成,双手相牵并肩而立,展现北魏女性生活风貌和当时时尚风格。</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三彩黑釉马高73厘米,器型高大、造型生动,身躯健硕、肌肉线条极富张力。马背鞍鞯[jiān]俱全,以褐色革带为装饰,革带上有15枚浮雕垂饰,垂饰上有人与马的形象。马尾部短翘,展示的应是人们在参与马球运动时,为避免马尾与球杆缠绕,而束起马尾的场景。</p><p class="ql-block">三彩黑釉马1981年出土于洛阳市龙门东山安菩夫妇墓,这是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唐代夫妇合葬墓。墓主人名为安菩,来自西域安国,也就是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一带。他的父亲系利是昭武九姓之一的安国首领,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攻灭了东突厥,系利随之归附了唐朝,被封为五品定远将军。系利逝世后,他的儿子安菩沿袭了父亲的爵位,同时也继承了父亲的勇敢和果断,曾为保卫唐王朝浴血奋战,成为一位功勋卓著的番将。</p> <p class="ql-block">三彩天王俑</p> <p class="ql-block">双龙</p> <p class="ql-block">彩绘文官俑</p> <p class="ql-block">长方型帎</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石辟邪年代为东汉,高1.9米,长2.97米,宽90厘米,重达8吨,1992年12月出土于孟津油坊村 。石辟邪以躯颈和四肢五个S型组成整体造型,以四肢和曳地的粗壮长尾形成5个支撑点,S型弯曲,是力量迸发的前奏;5个支撑点,给人以稳定矫健之感。硕大的头部,增强了威猛的气势,欣长瘦劲的身躯,亦似善于疾驰追逐的雄师。2004年12月,石辟邪曾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展出。</p> <p class="ql-block">石刻馆</p><p class="ql-block">该馆位于博物馆一层,展览分陵墓石刻、宗教石刻、建筑及其它石刻三个单元。</p> <p class="ql-block">石经幢</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曹魏白玉杯:1956年出土于洛阳曹魏墓,为饮酒器。由和田美玉琢制,圆体筒腹,圆饼型高足,光素无纹。体现魏晋追求自然、大道至简风格,是三国时期精美酒器,见证丝绸之路玉石贸易。</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西周兽面纹铜方鼎:又称“洛阳鼎”,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1977年出土于洛阳北窑庞家沟西周墓。高36厘米,长33厘米,口宽25厘米,方腹直壁,四柱足坚实,通体云雷纹,腹部和腿部有饕餮纹,四角及正中设扉棱。采用失蜡法铸造,是西周青铜鼎杰出代表,也是洛阳文化象征。</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灯年代为唐代,通高44.5厘米,座径22.6厘米,1987年出土于洛阳吉利区唐墓。由座、柄、盘、盏四部分组成。其底座为圆形覆盆式,外壁贴宝相花和力士;柄为圆柱状,上下饰小圆圈纹与凸弦纹;盘浅腹,平底,盘中有仰莲,其上置盏。它颀长挺拔,造型周正规矩,装饰丰富。</p> <p class="ql-block">汉唐陶俑馆</p><p class="ql-block">该馆展出的200余件洛阳汉-唐陶俑,集中展示了这一时期汉俑、晋俑、北魏陶俑、唐俑的不同风采,为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金丝楠木塔为清代建造,通高6米,重4吨左右,为三层八角攒尖顶式宝塔,共有佛龛304个,里面存放了304尊鎏金无量寿佛。佛像面容庄重慈祥,结跏[jiā]趺[fū]坐于四方座台上,铸造精美。佛座下方,有“大清乾隆辛巳年(公元1761年)敬造”等字样。除了木塔本身精美的雕刻工艺,塔的材质也极为难得,采用了中国历代宫廷御用的名贵木材——有“帝王之木”之称的金丝楠木。金丝楠木生长期极长,木质坚实,防虫耐腐,木纹中带有天然的金色纹理,十分稀有。</p> <p class="ql-block">洛阳电视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