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 建筑工程第五师(1955年~2025年)

陈露清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五师集体转业70周年。</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前,1955年5月2日的上午,在长春一汽(652厂)的运动场举行了转业授命大会。宋裕和副部长代表建工部宣读国务院和国防部的转业命令,正式宣布撤销建筑工程五师番号,完全实行企业化。</p> <p class="ql-block">  陈佃园师长率全师干部、战士宣读誓词。从此他们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实现企业化。</p> <p class="ql-block">陈佃园师长,此照片从陈佃园师长之子陈斌的美篇《回忆录:父亲身上的伤疤》下载。</p> <p class="ql-block">  195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华东军区)步兵第99师,奉令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五师。下辖13团、14、15团、特种团,隶属于华东军政委员会建筑工程部。他们集体整编后,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穿军装的建筑工人,之后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1953年7月,建筑五师奉建工部命令,建设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p><p class="ql-block"> 1953年9月,调建筑五师7102人,从上海奔赴长春,承担建设第一汽车制造厂的重任。以建筑工程五师为主成立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成为直属公司的中坚力量。</p> <p class="ql-block">上海</p> <p class="ql-block">上海</p> <p class="ql-block">奔赴长春</p> <p class="ql-block">  1954年1月,成立建筑工程部部直属工程公司,一汽正式由直属工程公司全面承担施工。工程分设了10个工区,101至110工区。其中8个建设厂房,1个做管道道路,1个做水电安装,生产设备安装由汽车厂自己搞,另暂设工程处负责施工期的临时道路和水电供应。</p><p class="ql-block"> “师部和直属公司合暑办公,师司政后三部机关人员分在公司各处室,师医院即为直属公司医院。这时两个番号并称,两个图章并用,两个职务并存。直属公司专门设立军务办公室,原师作战科长亓居正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五师军务”。</p><p class="ql-block"> 他们不负光荣的使命,完成了中央要求三年建成一汽的艰巨任务。</p> <p class="ql-block">  1956年3月,他们又马不停蹄继续北上黑龙江富拉尔基建设第一重型机器厂,这里艰苦的程度、施工的难度、气候的寒冷,比一汽更加恶劣的情况下,建设出了我国第一个重型机器厂。同时肩负着建设齐齐哈尔车辆厂扩建大型工程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12500吨水压机</p> <p class="ql-block">  1958年8月,他们挥师南下,八千里云和月转战四川德阳,改名叫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建设第二重型机器厂、东方电机厂,江油钢铁厂等大工程。</p> <p class="ql-block">  1959年2月,奉建工部电示,中建一局抽调施工队长2人,起重工280人,铆工、电焊工125人,赴北京支援人民大会堂工程建设,当大会堂观众厅61.5米钢屋架吊装发生困难时,一局机施处老起重工杨炳华、宋木金二位师傅提出采用可拆装的倒三角形稳定支架,形成一个空间结构,加强了屋架侧向刚度,既轻又稳保证钢屋架的顺利吊装。5月20日,胜利完成任务返回,被授予锦旗一面。大会堂观众厅超大钢屋架的吊安工作,奋战三个月顺利完成任务。</p> <p class="ql-block">  1959年9月18日,建筑工程部和全国建筑工会在兰州召开会议,国家授予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锦旗一面:“工业建筑的先锋,南征北战的铁军”的光荣称号,是中国建筑业“先锋”和“铁军”称号的由来。它是全国建筑行业至今为止的最高荣誉。</p> <p class="ql-block">这面锦旗至今还存放在成都。</p> <p class="ql-block">右1:陈佃园,上下两张照片是从陈佃园师长之子陈斌(网名大地之子)的美篇文章《回忆录:父亲身上的伤疤》下载。</p> <p class="ql-block">左:陈佃园,右:陈佃园之子陈斌</p> <p class="ql-block">  陈佃园,出生于1911年5月11日,甘肃渭源人。1929年,投身到冯玉祥的西北军当兵。1931年12月,参加宁都暴动后加入红军,次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步兵第99师师长。1952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五师师长。1953年秋,率领建筑工程五师参加长春一汽建设。1954年1月起,任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副经理、第一工程局副局长。1960年初,正式调任建筑工程部非金属矿局副局长。1962年(51岁),因身体原因,离职休养。1973年11月7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2岁。</p> <p class="ql-block">  陈佃园在建国初期的“三反五反运动”期间,因为受冤的亓居正(作战科长)、李子胜(通讯科长)等同志主持公道而被戴上“反党集团头子”的帽子,后经由中共东北局平反,洗去不实之名。</p> <p class="ql-block">亓居正、李凤清(五师司令部通信连工作)夫妻。这张照片是从亓居正次子亓建生(网名功勋)的美篇系列文章《爸爸 您是儿子心中永远的丰碑》下载。</p> <p class="ql-block">李子胜、李文光(五师司令部管理科副指导员)夫妻。</p> <p class="ql-block">  由于亓居正在“三反五反运动”中,是说他在担任军械科长期间“倒卖”炸药、“私藏”火车头。说李子胜在任通讯科长期间“贪污”。他们两人的家庭都受到了牵连,蒙受了不白之冤,后来两人都得到平反。</p> <p class="ql-block">  建筑五师夫妻二人同是军人的并不多,据笔者知道的有限资料,还有13团团长杨制先和罗振义(五师托儿所所长,未参军前是山东郯城妇救会主任)也是夫妻军人,杨团长战争年代打仗受伤,他俩夫妻的结合,还有一段战争年代美好的爱情故事。</p><p class="ql-block"> 杨制先团长英年早逝,罗振义后来在中建二局二公司离休,生活在洛阳基地。建筑五师、原建工部直属公司、原建工部一局、六局的后代们,如果是看到了此美篇,还知道哪些是夫妻军人的,麻烦告知笔者,以继续做记录。</p> <p class="ql-block">  李荣新大姐看到这个消息后,告诉我五师的军人父妻还有:陈丽、陈斌的父母是军人,季永胜的父母是军人,薛万斌、宋月英(医务工作)夫妻俩人是军人。</p> <p class="ql-block">  1960年8月,建筑工程部一局分家出三分之一的力量,组建成立建筑工程部六局,二次北上黑龙江萨尔图、龙凤地区,建设大庆炼油厂。他们紧急投入到大庆炼油厂的建没,尽管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生活十分艰苦。在艰苦创业,“三老四严”大庆精神指引下,对待工作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了大庆炼油厂建设,结束了中国依赖进口石油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1961年初,一局四公司赴无锡市凤凰山,承担国防工程潜水艇基地的建设任务。一局四公司是在由德阳时,1960年以105工区(13团的一个营)组建成立了四公司。</p> <p class="ql-block">  1965年,三线建设开始,一局四公司在万里长江第一城,建没有宜宾核燃料元件厂(812厂)显示了他们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  1965年1月,六局一处奉命参加葫芦岛海军重要国防军工建设,完工后又急急忙忙奔赴到宜昌远安重要国防军工建设。</p> <p class="ql-block">  1966年7月,以建筑工程部一局一公司为主,成立了长江工程指挥部,进行062、064国防基地的建设,达县大巴山见证了他们的战绩,通川江证明了他们的无畏。巴山蜀水结真情,奋斗经久默奉献。</p> <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13日,建工部军管会与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共同商定,决定将“长江工程指挥部”更名为“103工程指挥部”(以后的中建二局),正式脱离一局。</p> <p class="ql-block">  1969年6月,建筑工程部六局第四工程处奉命参加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厂的建设,隶属于102工程指挥部管理,留下了他们奋斗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十堰二汽开工典礼</p> <p class="ql-block">  建筑工程工程部六局第一工程处与第四工程处,后来发展成为中建六局。</p> <p class="ql-block">  1969年11月,建筑工程部调六局整建制赴湖北荆门炼油厂承担施工任务。</p><p class="ql-block"> 1970年1月,国家建委决定建筑工程部六局参加湖北荆门“五七”炼油厂三线建设。在建设“五七”炼油厂的同时,还奉命派出施工队伍到武汉青山建没武汉炼油厂,他们在这里挥汗如雨,风雨兼程。</p> <p class="ql-block">荆门炼油厂</p> <p class="ql-block">  1970年5月15日,103指挥部《关于调整机构名称、公司更名为团、工程处更名为营的通知。公司已按部队编制,实行团、营、连三级配置。</p><p class="ql-block">长江工程指挥部,开始时下设三个土建公司:</p><p class="ql-block">1.长江一公司既现在的中建二局三公司。</p><p class="ql-block">2.长江二公司原是西北五公司,后回北京,现在的北京建工五公司。</p><p class="ql-block">3.长江三公司既现在的中建二局二公司。</p><p class="ql-block">4.长江一个直属处,后改为长江四公司,留德阳后撤辽宁省盘锦市既现在的中建二局四公司。</p><p class="ql-block">5.长江五公司,一个专业公司。</p><p class="ql-block">6.一个修配厂。</p><p class="ql-block">长江工程指挥部改为103工程指挥部后:</p><p class="ql-block">1.长江一公司改为103一团(现在的二局三公司)。</p><p class="ql-block">2.长三公司改为103二团(现在的二局二公司)。</p><p class="ql-block">3.长江四公司改为103三团(现在的二局四公司)。</p><p class="ql-block"> 长江五公司撤销,其下属吊装、土方施工队,划归各土建公司,以其机关为基础,调四川第二安装公司五处,二、三、四团部分安装力量,重新组建四团,既现在的安装公司。</p><p class="ql-block"> 五公司502综合队划归一公司,503综合队划归三公司,505综合队划归四公司。</p><p class="ql-block"> 一、三、五公司的打洞工程队划归第六土石方公司,第六土石方公司更名为五团。三公司机械连划归机械修配厂。</p><p class="ql-block"> 土石方第五、第六公司,原是建工部直属公司。</p><p class="ql-block"> 1970年6月18日,103指挥部发《关于启用各团印章的通知》,通知规定各团印章从1970年7月1日启用。</p><p class="ql-block"> 1970年6月30日,103指挥部决定,三公司汽车连与503队合并,组成二团四营。</p> <p class="ql-block">  1970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批准《关于国务院各部门设立党的核心小组和革命委员会》的请示报告,决定国家建委、建筑工程部、建筑材料工业部、中共中央基建政治部合并,成立国家基本建设革命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  1971年,一局四公司下放到四川省建设局,成为后来的四川省建四公司,从此与一局脱钩,但是,是一脉相承同是建筑五师的一部分人。</p><p class="ql-block"> 1971年2月,第一工程局局本部及下属部分单位一、三、四、六土建公司,机械化施工处,安装一公司、二公司,下放到四川省。与四川省建设厅合并重组,演变到后来的四川省建、华西集团,建工部(国家建委)前一局就此落户四川省,并改名,建工部一局的名称从此不用了。</p> <p class="ql-block">  1972年11月,103工程指挥部二团(以后的中建二局二公司)整体调迁到了九朝古都洛阳北邙山的脚下,中原大地留下了他们的声名,邮电部五三七厂(洛阳电话设备厂)的建成,使我国程控电话交换机技术进入到了新起点。</p> <p class="ql-block">1973年拍照于上海</p> <p class="ql-block">  1973年,103工程指挥部三团(以后的中建二局四公司)北上辽宁盘锦,建设我国十三大化纤项目之一,使国人穿上了自己生产“的确良”。同年国家建委决定将其直属的“第五土石方公司”划归103指挥部。</p> <p class="ql-block">  1973年8月29日,毛主席、周总理亲自批准北京四化总厂“四烯”(年产30万吨乙烯、18万吨高压聚乙烯、8万吨聚丙烯、4.5万吨苯二烯)工程动工兴建。同年,国家建委一局从湖北荆门转战北京房山,参加北京燕山石化总厂国家引进第一套3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燕山石化总厂工程建成后,又参加北京市大规模城市建设。国家级重大、重点、重要工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北京标志性建筑,都有中建一局参与建设施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74年4月2日,国家建委决定六局与101指挥部三公司及安装公司合并组建国家建委一局。</p><p class="ql-block"> 同年,国家建委决定将“103工程指挥部”与“101工程指挥部”合并,组建国家建委二局,局机关设在长沙,主要承担“小三线”和“湖南工业省”的建设任务。</p> <p class="ql-block">  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后,灾后重建家园,建设新唐山。</p><p class="ql-block"> 1977年,原103人员为主与101分家,103沿用二局名称,北上唐山,101公司划归二局。</p><p class="ql-block"> 1978年,开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二局人奔赴南粤大地的前沿深圳特区,成为孺子牛精神的典范。在这里他们八十年代创造了三天一层建设国贸大厦的深圳速度。大亚湾核电建设崭露头角。</p><p class="ql-block"> 1980年,由国家建委剥离为中国建筑工程总局,建工总局1982年更名为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其下属局,称呼为中建×局。</p><p class="ql-block"> 1984年,中建二局二公司进入南京施工三十万吨乙烯工程,创造了“扬子精神”。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建二局机械化施工公司进入四川马回电站施工,创造了“马回精神”。</p> <p class="ql-block">深圳国贸大厦</p> <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初,零丁洋畔的深圳妈湾电厂建设,他们没有惶恐,全二局调派人会战,霹山填海,围堰造陆,零丁洋中他们没有唉叹,创造出“团结、拼搏、勇创一流”的妈湾精神。在同机组火力发电厂类型中,创造国内建设速度第一,18个月顺利发电的速度。沉箱半潜驳工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发明三等奖的殊荣,主厂房获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p><p class="ql-block"> 深圳地王大厦的建设速度,他们又一次超越了自己,最快达到了两天半一层的高效率,建成了当时国内的第一高楼。深圳赛格广场创造了当时国内超高层施工的四个第一,国内投资,国内设计,国内施工,钢柱内无振捣混凝土。</p> <p class="ql-block">深圳妈湾电厂</p> <p class="ql-block">深圳地王大厦</p> <p class="ql-block">深圳赛格广场</p> <p class="ql-block">  1997年11月,中建二局二公司来到深圳龙岗区阪田村一片杂草丛生之地,建设华为总部基地,经过五年多的建设,生产中心、培训中心、科研楼等,在荒山野岭里建设出了高科技之园,为中国华为通讯设备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他们一路走来,栉风沐雨,始终保持了中建第一代人纪律严明,一切行动听指挥,坚苦奋斗,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勇于攀登的精神。做为中国建筑业的长子,他们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无私奉献,披荆斩棘,走在建筑业的前沿,无愧于时代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原建筑工程部一局在四川经历两次大的分家,一次小的划拨,两次下放到四川省,同四川省建设厅(局)合并。</p><p class="ql-block"> 1960年8月,第一次分家,从一局抽三分之一的人(约7000人)力、物力、财力,组建六局北上大庆建设炼油厂。</p><p class="ql-block"> 1968,第二次分家,长江工程指挥部改名为103工程指挥部后,与一局正式脱钩独立出来。</p><p class="ql-block"> 1972年,一次小的划拨,将一局四公司划归四川省,成为四川省建四公司。</p><p class="ql-block"> 1962年8月,第一次下放到四川省,一局与四川省建设厅合并,成立“建筑工程部西南工程管理局”也称第一次厅局合并。这次时间不长,只有三年的时间。1965年8月,建筑工程部决定撤销“西南工程管理局”,一局就又恢复了原建制。</p><p class="ql-block"> 1971年2月,第二次下放到四川省,一局与四川省建设局(厅)合并重组,也称第二次厅局合并。一局这一次下放,包括局总部和下属单位一、二、三、四土建公司,机械化施工公司,机械厂,演变到后来的四川省建、华西集团。</p><p class="ql-block"> 单位的名称几经改名:由最初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五师,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建筑工程部第六工程局,国家建委一局、二局,国家建工总局一局、二局,中国建筑总公司一局、二局。</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五师,集体转业后改制为建筑施工企业,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国防战备的需要,大致分出了三大块,因特种团在五十年代早已调出,与五师脱钩,一部分在沈阳,一部分去了成都。现中建一局、中建二局、四川华西集团,他们薪火相传,共同传承、发扬红色基因。建筑五师13团(主力团)、14团、15团一部分、师医院的人主要集中在以后的中建二局。15团的大部分人,七十年代调到北京建设飞机厂时,主要留在了以后的中建一局四公司。</p> <p class="ql-block">  感谢老大哥、老领导的资料和信息:张继平、沈伯林、李荣新、宗守禹、陈斌、季永胜、亓建生、于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