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阳柏泉三甲张氏甲辰年五续《张氏家谱》(十九卷+电子版+家族故事七册+家族视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張仲璜②《先伯雲琦公傳》<b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先伯雲琦公諱如榜,字憲卿,行一,孝誠仁恕根於性生。苦志下帷,蚤年入泮。作文厭蹈時蹊,下語不經人道。督學水公歲試較藝,初淡墨全抹,翻閱賞識,竟幅濃圈,長批數行,末云:“已極精微之至矣。”故難驟解,拔列第一食餼。為漢庠名士,益自淬勵。同先府君負笈鳳臺諸處,遍就名師受益,遂登丙戌賢書。以外艱,公車未赴。戊子與先府君聯轡北上,必以會元自期,不作第二人想。兩躓禮闈,乃就選,得粵東普寧縣。</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阳柏泉三甲张氏甲辰年五续《张氏家谱》内封</div><div><br></div>蒞任一年,惟體祖宗忠厚之傳,置鞭撲於不事,輿情愛戴,鹹以慈父呼之。詎邑近海疆,忽得偽檄索餉,義拒不應,海逆①潰城入署。搜無一物,惟見本官公服抱印危坐,乃奪印而出。忽聞聲震如雷,惶懼入視,則本官冠服投環矣。呼救得蘇,曰:“此忠臣也。”還印而去,一邑帖然。上官得其狀,乃檄視事者。又數月而部議,以城破推敲一例解組。大當事特疏,分別以與失印不同,且旋即修城,敘功請上,因得賜環另補。聞命之日,擔石出城,婦子攀轅,爭脫簪珥助貲,哭聲數十里不絕。此以見威德至善之入人者深也。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琦公重修南门楼铭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门古迹重修记<br>普宁旧邑,洪阳古城,地处厚屿,面迎铁峰,建于明万历十四年,地沉钟灵,瑞气笼罩,城池虽狭,精英层出。<br>清顺治十二年,海寇肆虐,城垣毁剥,翌年知县张如榜奉檄复任,修筑如旧,几经沧桑,城垣屡陷屡修,民国三十年,日机频袭邑境,为避战乱,城墙拆除,只留此门。<br>为光耀文物,社会贤达暨本会执事戮力同心,勘核史料,斥资重修,是为志。<br>保城帝君庙理事会<br>公元2009年己丑夏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br></div>歸里三十餘年足不入城市。昆季怡怡,惟以摴蒱鬥葉為樂。九袠之辰,郡守戴公踵晤,贈匾比之“人中麟鳳”云。中順治丙戌舉人,任廣東潮州府普寧縣知縣。萬曆庚子八月二十八日丑時生,康熙庚午年四月二十一日申時卒,壽九十一,葬柏泉陶家廟庚山甲向。元配章氏,生堪睿,庠生。繼娶李氏,生顥睿,安肅縣知縣。孫男嵩甫、天麟、天民俱國學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琦公弟禹木公(三异)捐俸修建南阳医圣祠,为祠题碑</h3><div><br></div><div>【译文】<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先伯云琦公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仲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我的先伯云琦公名叫如榜,表字宪卿,在家中排行老大。他生性就具备孝顺、诚实、仁爱、宽容的品质。他勤奋刻苦地闭门读书,早年就考中了秀才。他写文章讨厌跟随当时的流行套路,遣词造句常常别出心裁,对学术文章上的探讨研究,那不是常人所能想到的。督学(督学又称“视学”。视察、监督及指导学生的官员)水公在岁试评阅文章时,一开始用淡墨把他的文章全部涂抹,后来又翻阅时发现文章很值得欣赏,于是整篇文章都用浓墨圈点,还写了几行很长的评语,评语末尾说:“已经达到了极其精妙细微的程度。” 因为文章的精妙难以一下子理解,最终他被选拔为第一名并获得了廪膳生的资格。<br>成为了汉地各学校中的知名人士后,他更加自我磨砺。和我的先父一起背着书箱到凤台等地求学,广泛地向名师请教以获取教益,后来考中了丙戌年(1646年)的举人。因为父亲去世要守丧,所以没有去参加会试。戊子年(1648年),他和先父一起骑马北上参加会试,他必定期望自己能考中会元,没有把自己当作第二名的打算。然而两次在礼部主持的会试中失利,于是就参加了选官,被派到了广东东部的普宁县任职。</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阳柏泉三甲张氏甲辰年五续《张氏家谱》原刊小传</h3><div><br></div><div>到任一年,他只遵循祖宗忠厚的传统,从不使用刑罚手段,百姓们都爱戴他,都把他当作慈父一样称呼。没想到普宁县靠近海边,忽然收到了一份伪造的文书索要军饷,他坚守道义拒绝了,结果海盗就攻破城池进入了县衙。他们搜遍了整个县衙却没找到什么财物,只看到先伯穿着官服抱着官印正襟危坐,于是就抢走官印离开了。忽然听到一声如雷般的巨响,海盗们惶恐地进去查看,发现先伯穿着官服上吊了。他们呼喊救援把先伯救醒,海盗们说:“这是一位忠臣啊。”于是就把官印还给他,空手离去,整个县城就此安定下来。上级官员得知了这件事的经过,就发文书让先伯继续任职。又过了几个月,朝廷部门商议,因为县城被攻破按照惯例要被免职。有重要的官员特地向皇帝上奏章,指出先伯的情况和那些丢失官印的情况不同,而且很快就修复了城池,陈述了他的功劳并请示皇帝,因此先伯得以被重新启用并另行补任官职。接到任命的那天,他只带着很少的财物出城,妇女和孩子们拉着他的车辕,争相摘下自己的簪子、耳环来资助他的路费,哭声连绵几十里都没有断绝。由此可见,先伯的威望和品德非常高尚,深入民心。</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阳柏泉三甲张氏甲辰年五续《张氏家谱》祠堂牌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先伯回到家乡三十多年,连城市都没有踏入过。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只以玩博戏为乐。在他九十岁生日的时候,郡守戴公亲自前来拜访,赠送了一块匾额,把他比作 “人中麟凤”。先伯考中了顺治丙戌年(1646年)的举人,担任过广东潮州府普宁县的知县。他在万历庚子年(1600年)八月二十八日丑时出生,在康熙庚午年(1690年)四月二十一日申时去世,享年九十一岁,葬在柏泉陶家庙庚山甲向。他的原配是章氏,生了儿子堪睿,是个秀才。继娶了李氏,生了儿子颢睿,担任安肃县的知县。孙子辈的嵩甫、天麟、天民都是国子监的学生。</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人游览喜爱的一种游戏-曲水流觞吟诗作乐</h3><div><br></div><div>注:<br>1.顺治十二年(1655年)广东普宁"海逆"之乱是郑成功的部将苏茂、林灿山串兵普宁,将城垣、官署、学宫拆除,将木料运往揭阳固防。《普宁史记》</div><div>2.张仲璜,字半玉,号别麓,顺治丙戌年(1646-1715年)十二月三十日生—康熙乙未年四月卒。(摘自光绪二十年三修《张氏家谱》)湖北省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三异次子。聪颖好学,过目辄记。20岁左右,旁涉博览,下笔惊人,深为同乡学者熊伯龙、吴正治推重。他们曾说:“吾辈当让此人出一头地。”但是科考常常失利,最后以贡生选任中书舍人,改授广西梧州府丞。当时父亲年事已高,他不忍远离,推辞不赴任。在父亲勉励下,留下妻子侍奉老父,只身驱车上任。到梧州后,正值流亡难民聚集。张仲璜精简政务,严肃政纪,体恤百姓,几个月后,政令畅通,民风好转。梧州地处两粤咽喉,瑶族、壮族杂居,有大盗聚集山林间,官府屡次搜捕,均无功而返。张仲璜侦访出匪首姓名,在闹市张贴布告:“获盗者赏;盗互擒献者,赎死。”致使盗贼互相猜疑,然后调动兵力作出进山搜剿的姿态,威逼盗贼就范。盗贼互相倾轧,自己捆绑匪首50人献给官府。官府对首恶绳之以法,其余发给赏金,解散归农。从此,匪盗之风平息下来,制府惊称神奇。在桂林时,正遇上军粮告匮,各兵营哗然骚动。张仲璜隐约听到风声,急忙返回梧州,改用常平仓粮食供给各地,使军民两安。接着设法购粮,补足常平仓储粮。张仲璜两次代理梧州府事务,一次协助苍梧道工作。此间,潜伏在大蓉山区的草寇顺浔江而下,形势危急。张仲璜根据侦探密报,飞速命令军队在蓉藤、岑溪等处设伏兵防守,计捕匪首,匪众全部解散。制府据其功绩,正欲专疏保荐,恰遇其丧父而未遂。张仲璜告假奔丧时,梧州士民挥泪送行,道路为之堵塞,追随其车马一百多里,不忍离去,后为其立碑建祠。办完父亲的丧事,由于悲伤和劳累,张仲璜已是形销骨立,不能复任,于是告老留乡。乡居间,张仲璜手不释卷。所作诗文有《焚余草树》、《玉堂集》、《二十一史弹词注释》行于世。张仲璜有子五人,坦含任罗田教谕;坦宏为庠生,英年去世;坦麟、坦熊为康熙辛卯(1711)同榜举人;坦聪为康熙庚子(1720)副榜眼,任云南省路南知州。</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