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游记之双首都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6日至4月3日,参加了当地旅行社单独组团的俄罗斯双首都9日游。</p><p class="ql-block">该团成员16人,均为60周岁以上,年龄最大的78周岁;当地旅行社和涉外带队各1人,共18人的国内团队,于3月26日13:40从上海浦东机场登上东方航空公司飞往俄罗斯曾经的首都之一"圣彼得堡"的班机。</p> <p class="ql-block">经过九个多小时的飞行,到达圣彼得堡普尔科沃机场。</p><p class="ql-block">由于当地时间与我国时差为5小时,到达时,当地时间仍处于傍晚时分。过海关签证后,在兼职地接导游(在读中国留学生)的带领下,于当地时间21时住进了圣彼得堡老城区的一家酒店内。</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堡位于俄罗斯西北角,<span style="font-size:18px;">波罗的海沿岸、涅瓦河口,处于北纬59°~60° 、东经29°~30°之间,</span>邻近欧洲国家,与芬兰接壤、与瑞典隔海相望。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面积143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06平方公里;是俄罗斯的中央直辖市,曾是列宁格勒州的首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彼得堡是全俄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人口五百多万,</span>是世界上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中位置最北的一个,又被称为俄罗斯的“北方首都”。圣彼得堡也是俄罗斯联邦海军舰队的总部所在地。</p><p class="ql-block">涅瓦河及其数百条支流遍布圣彼得堡城内,水面面积占城区面积的百分之十以上。</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堡的全年日照时间相对较少,据导游介绍,每年见阳光的日子不超过90天。这座城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温暖但短暂,冬季漫长且寒冷。在夏季,尤其是仲夏时节,日照时间接近20小时,而在6月21日夏至时,白昼时间甚至长达23小时,几乎不存在夜晚。12月至1月,日照时间极短,仅约5-6小时,且太阳高度角极低,天空常处于昏暗状态;12月21日冬至前后,圣彼得堡白天最短,日出约上午10:00,日落约下午15:00。因此,据说当地规定,无论白天或夜晚,行驶中的机动车,均要求开启灯光!</p> <p class="ql-block">1712年,俄罗斯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圣彼得堡定都200多年,直到1914年,这一时期一直叫圣彼得堡。</p><p class="ql-block">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俄罗斯同德国是敌对国,因为圣彼得堡的“堡”字是源自德语发音,当局决定把城市改名叫彼得格勒。</p><p class="ql-block">1917年,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在这里获得成功,从此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苏联时代。</p><p class="ql-block">1918年3月,首都从这里又迁回莫斯科。</p><p class="ql-block">1924年列宁逝世后,为了纪念列宁,城市改名为列宁格勒,“格勒”在俄语中为城市的意思。</p><p class="ql-block">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圣彼得堡当时叫做列宁格勒,这里曾上演了一段悲壮的历史。德国法西斯军队和芬兰军队将这座城市围困了872天(从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是二战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围困与反围困作战。苏联军民开始了艰难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据统计,列宁格勒城内共有64.2万人死于饥饿与严寒(最新统计为有80万到100多万人丧生),两万多人死于德军的空袭与炮击,数万平民死于芬兰集中营,3200幢建筑被摧毁,城市面目全非,街道变成了瓦砾堆。战后人们重建家园,将被法西斯炮火毁坏的古迹一一修复,经过艺术家和工匠们的艰苦劳动,这座城市又再现昔日风采。</p><p class="ql-block">1991年9月6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颁布法令宣布列宁格勒恢复圣彼得堡旧名。</p><p class="ql-block">2023年2月,圣彼得堡成为世界旅游联盟会员,成为继莫斯科之后第二个被纳入世界旅游联盟的俄罗斯城市。</p> <p class="ql-block">车子行驶在城区的道路中,像是挤进了一个封闭的空间,道路两边犹如建筑的博物馆,从巴洛克、洛可可、拜占庭到古典主义,应有尽有,绵延不绝。</p> <p class="ql-block">涅瓦河闪着蔚蓝的光芒,照亮了城市历史的雾霾。仿佛看到了一个放大版的威尼斯,圣彼得堡确实被誉为“北方威尼斯”。</p> <p class="ql-block">整座城市的桥梁有400多座。</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堡的大桥在中间有一个活动缺口,根据需要,晚上会打开,让大型船只在夜间进入市内。开桥一般从凌晨1时开始,持续到5时左右,各个大桥会按照上下游的顺序依次开启。</p> <p class="ql-block">冬宫是昔日沙皇皇宫,主要用于冬季居住和办公,现为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该宫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巴托洛米奥·拉斯特雷利设计,初建于1754年至1762年。十月革命后辟为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一部分,它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起,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9世纪中叶,当时的俄国有一项特别的法律规定,圣彼得堡市所有的建筑物,除教堂外,都要低于冬宫。因此,在古城区,少有高层建筑。</p><p class="ql-block">1837年一场大火将其焚毁,</p><p class="ql-block">1838年至1839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冬宫的亚历山大柱于1830年至1839年建成,以纪念1812年亚历山大一世率俄军战胜拿破仑军队这一伟绩。</p> <p class="ql-block">冬宫藏品达‌300万件以上‌,涵盖全球艺术珍品,如达芬奇《圣母与圣婴》、伦勃朗《浪子回头》、古埃及木乃伊等。</p> <p class="ql-block">冬宫面向涅瓦河,中央稍为突出,有3道拱形铁门,入口处有阿特拉斯巨神群像。宫殿四周有两排柱廊,气势雄伟。宫内以各色大理石、孔雀石、石青石、斑石、碧玉镶嵌;以包金、镀铜装璜;以各种质地的雕塑、壁画、绣帷装饰。</p> <p class="ql-block">夏宫,位于圣彼得堡西南约30公里处,它面向芬兰湾,由瑞士人多梅尼克·特列吉尼设计,是历代俄国沙皇的郊外离宫,也是圣彼得堡的早期建筑,占地面积四百多公顷。</p><p class="ql-block">夏宫由美丽的喷泉、公园、宫殿组成,是很著名的圣彼得堡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大北方战争的取胜,使彼得大帝的野心得以极大满足,为了彰显俄罗斯作为名副其实的“大国”的地位,需要建造一座与之相适应的宫殿——这就是夏宫,后经历代沙皇对它进一步雕琢、润饰,使得它更加美丽、迷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遭到德国军队的破坏,后经修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夏宫分为大宫殿、上花园和下花园,大宫殿在上花园。‌</p><p class="ql-block">大宫殿‌是夏宫的主体建筑,采用两层设计,连体建筑达300米,内外装饰极其华丽,两翼均有镀金穹顶,宫内有庆典厅堂,礼宴厅堂和皇家宫室,收藏了大量18世纪的艺术品,如油画、木雕和彩绘天花板。</p> <p class="ql-block">夏宫的下花园位于大宫殿前,直达芬兰湾岸边。这里有37座金色雕像,29座潜浮雕,150个小雕像,64个喷泉及2座梯形瀑布。 </p><p class="ql-block">‌上花园位于大宫殿背面,园内的树木和草坪以几何状排列,设计融合了法式与俄式风格,绿树成荫,花草繁茂。</p> <p class="ql-block">从夏宫回市区的途中,巧睹了普金庄园。据说我国领导人访俄时,普金曾邀请到此。</p> <p class="ql-block">叶卡捷琳娜花园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以南30公里的普希金城(旧称沙皇村),它由彼得大帝于1717年为妻子叶卡捷琳娜一世建造,后经伊丽莎白和叶卡捷琳娜二世两位女皇的扩建与改造,成为俄罗斯最杰出的法式花园之一。</p><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叶卡捷林娜宫又名叶凯撒玲宫,其正立面长达325米,内部装饰华丽,展现了巴洛克风格的极致,超过了俄罗斯巴洛克时期的所有建筑,1990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叶卡捷林娜宫</span>的外表耀眼夺目,洋溢着喜庆气氛,造型丰富的雕塑和凹凸有致的结构使数百米长的建筑丝毫不显得单调呆板。皇宫教堂那五个圆葱头式尖顶在碧空下金光灿灿,几乎从园内任何地方都远远望得见。</p><p class="ql-block">‌叶卡捷琳娜花园以皇室生活场景和花园景观为主,室内陈设如宴会厅、琥珀宫等展示宫廷奢华,花园以湖泊和秋日红叶为特色。</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一个宗教(东正教)信仰深厚的国度,其城市、小城镇乃至村庄,都点缀着色彩斑斓的教堂,它们宛如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每一块马赛克都在讲述着东正教的千年史诗,工匠的刻刀将信仰铭刻成天下最璀璨的星群。</p><p class="ql-block">‌在圣彼得堡,分布有260多个教堂。‌这些教堂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建筑艺术的杰作,吸引了无数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与朝圣。</p> <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大教堂‌: 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彼得-保罗要塞,奉献给要塞的主保圣人使徒彼得和保罗。</p><p class="ql-block">大教堂的钟楼高122.5米,钟楼尖顶上的天使塑像高3.2米,塑像双翼伸殿3.8米,塑像头上十字架高6.4米。塔金光闪闪的尖顶直刺蓝天,景色十分迷人,成为圣彼得堡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200年间,俄罗斯的沙皇、皇后和家族的许多成员都被安葬在这里。这里保存下来的共有33块墓碑,下葬的地点都用大理石做成了石棺标识,在每一个棺盖上都铸有巨大的镀金青铜的十字架。除此之外,在沙皇的棺盖上还装有4个青铜器和俄罗斯帝国国徽。与其他沙皇的墓碑不同的是,亚历山大二世和玛利亚皇后的墓碑,是用阿尔泰绿玉和玫瑰色乌拉尔蔷薇饰品制成。</p> <p class="ql-block">喀山大教堂‌: 以其半圆形柱廊和94根圆柱著称,是为存放东正教圣物喀山圣母像而建。内部有粉红花岗岩圆柱与镀金装饰。该教堂是根据沃罗尼欣的设计于1801-1811年建成的。大教堂正门两侧有造型严谨的古典式柱廊向外延伸,宏伟壮观形成一个半圆形广场。</p><p class="ql-block">柱廊的后面露出高达70米的教堂圆顶,教堂前的广场上有一座花岗岩喷泉还有两位俄国统帅库图佐夫和巴克莱·德·托利的纪念像。库图佐夫元帅的骨灰安葬于教堂内。</p> <p class="ql-block">伊萨基辅大教堂(圣以撒大教堂):被誉为世界四大圆顶教堂之一,以其镀金穹顶和宏伟规模著称。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等并称世界四大圆顶教堂‌,高101.5-102米,穹顶直径22.15米。该教堂于1818-1858年耗时40年,动用44万民工而建成,设计融合古典主义、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风格。内部装饰极尽奢华,使用黄金、青铜及镶嵌画;二战时穹顶涂灰避袭。可登顶俯瞰圣彼得堡全景。</p> <p class="ql-block">滴血大教堂‌:为纪念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81年遇刺而建,其子亚历山大三世于1883年下令修建,1907年完工。教堂名称源于沙皇遇刺时鲜血染红鹅卵石的悲剧事件。该教堂的建筑外观为鲜艳的洋葱头设计,内部覆盖 ‌7500平方米马赛克‌,为全球马赛克面积最大的教堂之一。内部祭坛精确标记遇刺地点,装饰宝石(如黄玉、琉璃)与简朴鹅卵石形成强烈对比。</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涅瓦河南岸的参政院广场,东临海军部大厦,西临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南有圣伊萨基辅大教堂,北有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写满圣彼得堡厚重的历史沧桑。</p> <p class="ql-block">海军部大厦建于1704年,大楼塔楼正面宽400多米。</p> <p class="ql-block">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象征,1782年法国著名的雕塑家法尔科耐在这里做出了它一生中最完美的杰作。以武力夺取沙皇宝座的德国女人叶卡捷林娜二世为了证明她是彼得大帝正统的继承人,修建了这个彼得青铜骑士像。</p><p class="ql-block">铜像的底座是40吨重的一整块花岗石,是在圣彼得堡芬兰湾处找到的,用了5个月的时间运到这里,在花岗石上面刻着“叶卡捷林娜二世纪念彼得大帝一世于1782年8月”。彼得大帝所骑的马代表俄罗斯,它双脚腾空,好象要冲破一切阻力勇往直前,在马掌下有一个踏死的大蛇,它代表了一切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维新的守旧派,正如雕塑展示的一样,彼得大帝冲破了重重阻力,在这片沼泽地建起了这座美丽的城市圣彼得堡,并建都于此,把落后、封建、贫穷的俄罗斯,带向了海洋与繁荣。</p><p class="ql-block">1834年在彼得青铜骑士像的周围开辟了一个巨型广场,由于它靠近著名设计师罗西于1829年至1834年修建的参政院,所以命名为参政院广场,1925年苏联政府为了纪念在100年前俄罗斯出现的反奴隶制度组织的十二月党人起义,把这片广场命名为十二月党人广场,1992年苏联解体以后又重新起用了老的名字“参政院广场”,但是圣彼得堡人还是喜欢称它十二月党人广场。</p> <p class="ql-block">在参政广场北侧涅瓦河对岸,是座落于瓦西里岛上的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本部。</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于1724年由彼得大帝敕令与彼得堡科学院一道创建,是俄语世界第一所大学,与莫斯科国立大学并列俄罗斯最高学府。1821-1914年,称为圣彼得堡皇家大学。1924-1991年,称为列宁格勒大学。</p><p class="ql-block">该大学先后诞生了9枚诺贝尔奖和3枚菲尔兹奖,600多位彼得堡科学院、前苏联科学院及一些专业科学院院士和通讯院士。欧拉、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巴甫洛夫、切比雪夫、布尼亚科夫斯基、楞次、果戈里、佩雷尔曼曾执教于此,斯托雷平、列宁、克伦斯基、屠格涅夫、马尔科夫、李雅普诺夫、波波夫、朗道、普京、梅德韦杰夫曾就读于此。</p><p class="ql-block">因此,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被称为世界名校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该校以高开除率,高就业率,在</span>世界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共有三个校区,另两校区分别是彼得格勒校区和涅瓦校区。</p> <p class="ql-block">在圣彼得堡的大街小巷、公园景点,虽然地处高纬度、少光照,冬季没有花红草绿的环境,但看到人们均沉浸在祥和欢乐的氛围之中。当地人似乎有一种满足感,而外地人似乎有一种新鲜感!</p> <p class="ql-block">喀琅施塔得是建造在从芬兰湾浮出的科特林岛之上的要塞城市,是俄罗斯重要的军港。东距圣彼得堡29公里。人口3.9万。彼得大帝在很早的时候,就注意到这一小岛对防卫圣彼得堡的重要性,于是从1703年在建造圣彼得堡的同时,也开始建造这一要塞工程。一年后,应急要塞的建设完工,还有了一个德语名称“喀琅施塔得”,意思是“皇家之城”。其后,它先后经历了沙俄时期、前苏联时期,都被用作波罗的海舰队的军港,直到苏联解体后的1997年,这座城市才首次对外国人开放。</p> <p class="ql-block">市内最显眼的建筑是从1908年至1913年建造的海军大教堂,这座教堂被看作是新拜占庭式建筑的顶峰。</p> <p class="ql-block">公共建筑还有海军医院、英国海员医院、民用医院、海军部、捣药库、仓库、海军工程学校和英国教堂。</p> <p class="ql-block">喀琅施塔得依然保留了一些过去人工造成的堡垒。</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堡的公路整洁通畅,沿途风景中,天然气大厦、村居民舍、有轨电车别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真枪实弹射击体验是本次旅游特色项目。</p> <p class="ql-block">可任选自动步枪和运动手枪,射击子弹分别为20发和30发。</p> <p class="ql-block">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于1900年5月在圣彼得堡的海军船厂下水、1903年7月17日正式建成服役。原隶属于俄罗斯帝国波罗的海舰队。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该舰停泊在圣彼得堡(苏联时期改名为列宁格勒)的涅瓦河畔。11月7日晚9时45分,该舰奉命开炮,发出进攻冬宫的信号。</p><p class="ql-block">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舰长126米、舷宽16.8米、吃水6.4米,标准排水量6731吨;舰上火炮为8门1892年式152毫米45倍径舰炮、75毫米炮24门、37毫米炮8门、鱼雷发射管2具,舰员570名;装备3台蒸汽轮机,航速19节,最大航程4000海里。</p> <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要塞坐落在圣彼得堡市中心涅瓦河右岸,该要塞 1703年5月16日由彼得大帝在兔子岛上奠基,它与彼得堡同龄。</p><p class="ql-block">通过伊万诺夫门,从广场通往要塞城堡的大门叫彼得罗夫门,门上装饰有象征皇室至高无上权势的双头鹰浮雕。</p><p class="ql-block">要塞的中心是彼得堡罗教堂,教堂正面是造币局,今天俄罗斯的金币、纪念币等依然是在这里被制作的。要塞南侧是几处与军事相关的建筑,如今已经改为博物馆。司令官被改为圣彼得堡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环绕要塞的后城墙高12米、宽达2.5~4米;另外还有6个棱堡,其中</span>3座面对涅瓦河,3座面对克龙维尔克海峡。棱堡中有300门大炮。从18世纪起,每日中午12时,纳富什金棱堡的大炮就射出一发空包弹,向全城居民报时,这一习俗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18世纪之前,沙皇俄国的一大弱点就是缺少通海门户。当时对外贸易往来的唯一海港是北冰洋上的摩尔曼斯可。但该港位于北极圈附近,气候寒冷,结冰期漫长,一年的通航期不到半年光景。若要与欧洲主要国家联系,就得取道北冰洋和大西洋,航程远达数千海里。这对于图谋向外侵略扩张的沙皇帝国来说是极不利的。于是,彼得一世于1700年发动了“北方战争”,从瑞典人手中夺取了芬兰湾东端的涅瓦河口,在波罗的海之滨取得了一处立足点,获得了通向欧洲的新门户。</p><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要塞最初由彼得大帝下令建造于1712年到1733年,是圣彼得堡最古老的地标,位于涅瓦河的Zayachy岛,以防止可能来自瑞典的攻击。<span style="font-size:18px;">但几次都没有发兵,直到后来改成关政治犯的监狱。</span>它宽厚的墙壁里筑有许多暗炮台,以及阴沉、寒冷的单人囚室。从长长的在押犯人名单中,可以找到许多名人的名字:拉吉舍夫、车尔尼雪夫斯基、高尔基等等。1887年,列宁的哥哥亚-乌里扬诺夫试图谋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要塞中被杀害,年仅21岁。</p><p class="ql-block">十月革命前夕,要塞成为起义军的司令部;按照列宁指示,在棱堡的旗杆上悬挂着一盏明灯为号,使巡洋舰“阿芙乐尔”号炮轰冬宫,从而掀起起义怒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另外,在几次涅瓦河泛滥时,彼得保罗要塞充当起警报系统,以炮声通知民众。</span></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堡艺术广场是由意大利建筑师罗西·卡罗设计建造的,四周都是艺术氛围非常浓厚的场所,广场也因此而得名。在广场的中央有一座普希金的雕像,广场前面是商业步行街,对面是米哈伊洛夫城堡,右边是俄罗斯民俗博物馆,右后方则是圣彼得堡爱乐交响乐团大厅。</p> <p class="ql-block">整整4天的圣彼得堡之旅暂告一时,在其间的傍晚时分赶到圣彼得堡市的莫斯科火车站,乘夜班卧铺车赴莫斯科开启新的旅程。</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堡共有5个主要火车站,其站名均以到达站来命名,它们分别是:‌</p><p class="ql-block">1、莫斯科火车站‌:位于市中心,主要运营开往莫斯科方向的列车,包括圣彼得堡-莫斯科快车,车程约3.5小时。</p><p class="ql-block">‌2、芬兰火车站‌:主要承运开往圣彼得堡西北、东北方向的城郊列车,以及开往芬兰的快速列车,如赫尔辛基方向。</p><p class="ql-block">‌3、维捷布斯克火车站‌:连接普希金城、白俄罗斯以及多个欧洲国家,如捷克、匈牙利、波兰等。</p><p class="ql-block">‌4、波罗的海火车站‌:主要运营开往夏宫、罗蒙诺索夫等地的列车。</p><p class="ql-block">‌5、拉多加火车站‌:连接摩尔曼斯克、叶卡特琳堡以及赫尔辛基等目的地。</p><p class="ql-block">这些火车站均与地铁相连,方便旅客换乘市内交通。</p> <p class="ql-block">莫斯科火车站是圣彼得堡最主要的火车站,于1851年正式投入使用,和莫斯科的列宁格勒火车站是“双胞胎”。莫斯科火车站被称为“全世界最美的十大火车站”之一。</p> <p class="ql-block">火车经过一夜的颠簸,于当地时间次日早晨到达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列宁格勒火车站。</p><p class="ql-block">莫斯科共有10个火车站,也均以发往方向命名。</p><p class="ql-block">‌1. 白俄罗斯火车站(Belorussky)‌。主要方向‌:斯摩棱斯克、明斯克、加里宁格勒、波兰、德国等中北欧国家。该站建于1870年,曾为俄罗斯最长铁路线(莫斯科—布列斯特)的起点‌。</p><p class="ql-block">‌2. 喀山火车站(Kazansky)。主要方向‌:喀山、叶卡捷琳堡、中亚五国及东南方向,1862年建成。</p><p class="ql-block">‌3. 基辅火车站(Kiyevsky)‌。主要方向‌:乌克兰、东南欧。站内壁画描绘1812年卫国战争,建筑风格独特‌。</p><p class="ql-block">‌4. 库尔斯克火车站(Kursky)‌。主要方向‌:南俄、高加索、克里米亚、黑海沿岸,为莫斯科最大火车站,历史可追溯至1860年‌。</p><p class="ql-block">‌5. 列宁格勒火车站(Leningradsky)‌。主要方向‌:圣彼得堡、芬兰、波罗的海沿岸。为莫斯科最古老火车站(1851年),与圣彼得堡的莫斯科火车站为“双胞胎”设计‌。</p><p class="ql-block">‌6. 帕维列茨火车站(Paveletsky)‌。主要方向‌:伏尔加格勒、沃罗涅日等南部城市。</p><p class="ql-block">‌7. 里加火车站(Rizhsky)‌。主要方向‌:拉脱维亚及周边短途线路。规模‌较小,仅服务特定国际方向‌。</p><p class="ql-block">‌8. 萨维奥洛沃火车站(Savyolovsky)‌。仅提供短途列车,如克斯特罗马、沃洛格达。是最简朴的火车站,建于1902年‌。</p><p class="ql-block">‌9. 雅罗斯拉夫尔火车站(Yaroslavsky)‌。主要方向‌:西伯利亚、符拉迪沃斯托克、蒙古、中国。横跨欧亚的铁路起点,战略地位显著‌。</p><p class="ql-block">10.东站(Восто́чный вокза́л)。这个相对较小的车站对于大多数到达的火车来说是一个中转站,是连接莫斯科与其他城市的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所有火车站均位于市中心且与地铁连通,方便换乘。</p> <p class="ql-block">列宁格勒火车站是莫斯科最古老的俄罗斯火车站。在1842年2月,尼古拉一世签署了建设俄罗斯第一条铁路---圣彼得堡---俄罗斯铁路的命令。在两个都城的车站都按照一个设计方案建设。方案的设计委托著名的建筑师K.A. 顿进行,顿建筑师凭借自己的建筑闻名于世,在他的领导和设计下,建设了皇家花园的叶卡捷琳娜教堂、救世主教堂和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p><p class="ql-block">该火车站于1849年竣工,其内部的装修富丽堂皇,从铁路线一侧站台与车站的大楼相连接。</p><p class="ql-block">在1855年,圣彼得堡—莫斯科铁路被命名为尼古拉耶夫斯克铁路,在莫斯科的火车站也同样更名。在1923年2月被更名为十月铁路,火车站也同样更名。又过了一年由于“北方首都”的更名,火车站开始被称为列宁格勒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莫斯科是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中心以及最大的综合性城市,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p><p class="ql-block">全俄总人口1.4亿人,莫斯科地区约有1300多万人。据导游介绍,莫斯科集聚人口可能有0.4亿人。</p><p class="ql-block">莫斯科地处俄罗斯欧洲部分中部、东欧平原中部,跨莫斯科河及支流亚乌扎河两岸。莫斯科和伏尔加流域的上游入口和江河口处相通,是俄罗斯乃至欧亚大陆上极其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俄罗斯重要的工业制造业中心、科技、教育中心。</p><p class="ql-block">1147年,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从莫斯科大公国时代开始,到沙皇俄国(1712-1918年曾迁都至圣彼得堡)至苏联及俄罗斯联邦一直担任着国家首都,迄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莫斯科市位于北纬55°至56°、东经37°至38°之间,横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亚乌扎河两岸‌‌。其主城区嵌入东欧平原中部,西北接斯摩棱斯克高地(海拔175-185米),南邻奥卡河平原(海拔200-250米),东临梅晓拉低地(海拔约160米)。这种地形特征形成「三种地貌交接地带」的独特区位。‌‌</p><p class="ql-block">市区被109公里环城高速包围,南北长40公里,东西宽30公里,掩映在一片绿海之中,绿化覆盖率达40%,市区含11个自然森林和700余座街心花园,有“森林中的首都”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莫斯科市区的城市规划以克里姆林宫为中心向外辐射,建筑风格融合历史与现代。展现了古今不同时代的印迹,既有古老欧式建筑,也有现代高楼大厦。</p> <p class="ql-block">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的一组建筑群,莫斯科心脏地带,是俄罗斯联邦的象征、俄罗斯总统府的所在地,曾是俄罗斯沙皇的居所之一。</p><p class="ql-block">在克里姆林宫周围是红场和教堂广场等一组规模宏大、设计精美巧妙的建筑群。此外,还有建于公元18世纪的枢密院大厦,以及建于公元19世纪的大克里姆林宫和兵器陈列馆等。</p> <p class="ql-block">宫内保存有俄国铸造艺术的杰作:重达40 吨的“炮王”和200 吨的“钟王”。克里姆林宫由此成为俄罗斯备受珍视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克里姆林宫整体呈不等边三角形。面积27.5万平方米,周长2公里多,始建于1156年。</p><p class="ql-block">内部主要建筑有:列宁墓、20座塔楼、圣母升天教堂、天使教堂、伊凡大帝钟楼、捷列姆诺依宫、大克里姆林宫、兵器库、大会堂、古兵工厂、苏联部长会议大厦、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办公大厦、特罗依茨克桥、无名战士墓。克里姆林宫的建筑形式融合了拜占廷、俄罗斯、巴罗克、希腊和罗马等不同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世俗和宗教的文化遗产,它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公元14~17世纪俄罗斯东正教的活动中心。这里过去是统治俄罗斯帝国的多代君王的皇宫,十月革命后是苏联最高权力机关和政府的所在地,今天又是俄罗斯的总统府(议会和政府现已迁出克里姆林宫)。可以说,从公元13世纪起,克里姆林宫就与俄罗斯的所有重大政治事件有关,它见证了俄罗斯从一个莫斯科大公国发展至今日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国家的全部历史。</p> <p class="ql-block">克里姆林宫的“克里姆林”在俄语中意为“内城”。位于俄罗斯首都最中心的博罗维茨基山岗上,南临莫斯科河,西北接亚历山大罗夫斯基花园,东北与红场相连,<span style="font-size:18px;">面积27.5万平方米。宫墙总体呈三角形,围墙长2235米,厚6米,高14米,围墙上有塔楼18座,参差错落地分布在三角形宫墙上。</span></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克里姆林宫的钟声”,源于斯巴斯克塔楼上的自鸣钟,是1851至1852年安装的。与天文台的校时钟相连,报时很准。</p><p class="ql-block">自鸣钟每15分钟鸣响报时一次。</p> <p class="ql-block">红场位于克里姆林宫东墙的一侧。原名是"托尔格",意为"集市"。它的前身是15世纪末伊凡三世在城东开拓的"城外工商区"。虽经多次改建和修建,但仍保持原样。</p><p class="ql-block">红场南北长695米,东西宽130米,总面积9.035万平方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地面全部由古老的条石铺成。</p> <p class="ql-block">红场的东侧是国立百货商场。建成于1893年,由波梅兰兹夫设计,已成为世界知名的十家百货商店之一。红场的北面是历史博物馆,红砖白顶,也是莫斯科的标志性建筑,建于1873年 。红场的南部为瓦西里升天教堂。西侧是列宁墓和克里姆林宫的红墙及三座高塔,在列宁墓上层修建有主席台。每当俄罗斯重要仪式时,领导人就站在列宁墓上观礼阅兵。</p><p class="ql-block">1517年,莫斯科发生大火,火灾后空旷之地成了广场,故曾被称为“火烧场”,17世纪中叶起称“红场”。古代俄语中“红色的”一词还有“美丽的”之意,由于译名时都只取了其中的第一释义,即“红色的”,久而久之,“红场”的名称就这样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红场的大规模建设是在1812年以后。拿破仑军队纵火焚烧了莫斯科,此后,城市重建,红场被拓宽。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莫斯科成为首都,红场成为人民举行庆祝活动、集会和阅兵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莫斯科的无名烈士墓,位于红场西北侧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的亚历山大花园里。它建成于1967年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夕。</p><p class="ql-block">墓体正面朝北、东西走向的深红色大理石陵墓上,稍靠西侧陈设着钢盔和军旗的青铜雕塑,造型简洁明快,蕴意肃穆深长。墓前有一个凸型五星状的火炬,五星中央喷出的火焰,从建成时一直燃烧,从未熄灭,它象征着烈士的精神永远光照人间。</p> <p class="ql-block">每天从早晨8点至晚上8点,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卫戍部队总统团的军人们,在长明火旁站岗值班。每岗2人,一个小时换一次岗。庄重的换岗仪式,已成为-道美丽的观景!</p> <p class="ql-block">谢尔盖耶夫镇位于莫斯科东北方71公里处。1930年曾改名为扎戈尔斯克,1992年复名谢尔吉耶夫镇。谢尔吉耶夫修道院是城里的旅游重点,它是东正教最古老的教堂之一,收藏着无数古俄罗斯绘画精品、贵金属和宝石古董。它还是一座国家级的博物馆,也是重要的宗教中心。它是由圣三一教堂、杜霍夫教堂、圣母升天教堂、沙皇宫殿和88米高的钟楼等组成的一个美丽的建筑群。其建筑精华包括圣三一大教堂的圆顶和屋顶,黄金雕成的壁上横木,以及大教堂内部的像门。</p><p class="ql-block">圣三一即“三位一体”,认为上帝是唯一的神,但包含三个位格:</p><p class="ql-block">‌圣父‌: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p><p class="ql-block">‌圣子‌(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承担救赎人类的责任;</p><p class="ql-block">‌圣灵‌:与信徒同在,引导信仰实践。</p><p class="ql-block">三者虽功能不同,但本质统一,无等级或时间先后之分。</p><p class="ql-block">圣三一修道院的创建人谢尔盖拉多涅日斯基是一位杰出的宗教活动家。1337年他在荒郊丛林中建立起一座小教堂过着隐居生活,他倡导集体住宿和修道,追随他的修道者日渐增多,这里也逐渐发展成为俄罗斯最大、最富有的修道院。修道院不仅拥有过大片土地,而且贮存过大批粮草、武器和弹药,成为当时莫斯科北方的防御阵地。</p><p class="ql-block">有些俄罗斯学者认为俄罗斯的历史一半以上都跟东正教有关,而谢尔盖耶夫正是俄罗斯的东正教中心,在东正教中的地位就像是天主教中的梵蒂冈,这里的圣三一修道院是东正教最古老的教堂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谢尔吉耶夫修道院内,有幸享用了典型的俄罗斯午餐:酸甜汤、肉饼、空心面、蛋糕、面包、蔬菜沙拉以及红茶。</p> <p class="ql-block">创立于1755年1月25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莫斯科国立大学,</span>由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和女皇伊丽莎白共同倡议创办,旧称“莫斯科帝国大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为俄罗斯联邦最高学府,拥有独立自治权,校长级别相当于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部长,其《治学章程》由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定。</span></p><p class="ql-block">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并列为俄罗斯高等教育最高殿堂,并主导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等国际组织。</p> <p class="ql-block">‌该校已诞生13名诺贝尔奖得主、6名菲尔兹奖得主及168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p> <p class="ql-block">乘坐莫斯科河上游船,是一种轻松浪漫的观景方式,并可一边观景,一边品尝游船上的美味小吃。</p> <p class="ql-block">在两小时的水上游览内,可近距离观赏到河上美丽的桥梁和纪念碑,以及沿河两岸的独特风景。</p> <p class="ql-block">在船上可目睹到乌克兰酒店、麻雀山、莫斯科国立大学、克里姆林宫、卢日尼基体育场、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白宫、彼得大帝纪念碑以及教堂上多种风格的"洋葱头"顶等。</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莫斯科中央武装军事博物馆,收藏了80多万件的武器和装备。</p><p class="ql-block">室外部分实物展示了坦克、大炮、装甲车、火箭炮、战斗机、导弹等军事装备。</p> <p class="ql-block">室内展厅展示了俄罗斯不同时期的军事人物和装备图片及部分实物,包括各个时期的军旗、奖牌、勋章和交通工具、军人制服、武器及其装备等。</p> <p class="ql-block">在参观室内展厅前,观看了俄罗斯革命歌曲演唱和舞蹈表演,并进行了互动,彰显了俄中友好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外交部大楼高172米,27层,建于1948到1953年,现在仍然是俄联邦外交部的所在地,外交部大楼的外立面是由一系列立柱装饰的浅色石材构成的,据说灵感来自于纽约的哥特式建筑。他的内饰由华丽的石材和金属装饰。</p><p class="ql-block">外交部大楼附近商业步行街上,虽然行人很少,但仍可看到来回巡逻的机器人。</p><p class="ql-block">1945年,二战胜利,苏联以2700万人牺牲、1710座城市被毁的代价,换来了世界格局新主人的交椅,莫斯科,这座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首都,经历了4年的战争,没有被狂人从地球上抹掉,依然屹立于此。高大的厂房、宽阔的街道、绿树成荫、挂满勋章的军人,种种迹象都在告诉人们:苏联将成为世界的主人!</p><p class="ql-block">此时的斯大林总觉得在莫斯科这个世界无产阶级的首都里,“红色”建筑少得可怜!瓦西里大教堂、红场是伊凡雷帝时期建造,克里姆林宫、古姆者都是沙俄时代的建筑。赫鲁晓夫回忆起斯大林的话:“我们赢得了战争,到时候外国人会来到莫斯科参观,可我们连摩天大楼都没有,不过是个无精打采的首都,比曼哈顿简直差远了。”斯大林认为莫斯科缺少的东西就是——摩天大楼。1947年,斯大林提议在莫斯科建设一大批摩天大楼。</p><p class="ql-block">缘于此,从1948年起,莫斯科开始先后设计建筑了以下七个摩天大楼(称为七姐妹):</p><p class="ql-block">一、莫斯科大学(The Moscow State University,1949-1953)</p><p class="ql-block">二、列宁格勒饭店(The Leningradskaya Hotel,1949-1953)</p><p class="ql-block">三、劳动模范公寓(Kotelnicheskaya Embankment Apartments,1948-1952)</p><p class="ql-block">四、重工业部大楼(The Red Gates Administrative Building,1949-1953)</p><p class="ql-block">五、乌克兰饭店(The Hotel Ukraina,1950-1956)</p><p class="ql-block">六、文化人公寓(The Kudrinskaya Square Building,1950-1954)</p><p class="ql-block">七、外交部大楼(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1948-1953)</p> <p class="ql-block">莫斯科地铁站以其独特的设计和艺术风格闻名于世,被誉为“地下的艺术宫殿”。</p><p class="ql-block">莫斯科地铁始建于1932年,1935年正式开通。其建造初衷不仅是为了改善交通,还出于军事防御的考虑,许多地铁站位于地下百米甚至更深处,战时可作为避难所。地铁站的设计融合了斯大林时代的建筑风格,展现了苏联的意识形态和民族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每个地铁站都由著名建筑师设计,使用来自乌拉尔山、阿尔泰等地的二十多种大理石、花岗岩和彩色玻璃,装饰有浮雕、壁画和马赛克镶嵌画,宛如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4月2日俄罗斯双首都之旅暂告一程,下午赶往莫斯科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搭乘中国东方航空的傍晚班机回国。</p> <p class="ql-block">谢列梅捷沃机场(现名谢列梅捷沃亚历山大·普希金国际机场)建于1959年,选址在莫斯科郊外的谢列梅捷沃村附近,因此直接沿用村庄名称作为机场名。该村庄名称可能源自18世纪俄罗斯贵族谢列梅捷夫家族(Sheremetev),该家族曾拥有这一地区的土地。</p><p class="ql-block">‌1960年3月2日,机场从原名“谢列梅捷耶夫斯基机场”改为“谢列梅捷沃机场”,以简化名称并突出地理标识。</p><p class="ql-block">1964年2月11日升级为国际机场后,名称变更为“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p><p class="ql-block">为纪念俄罗斯文学巨匠亚历山大·普希金,机场于2019年6月5日更名为现名“谢列梅捷沃亚历山大·普希金国际机场”。这一更名源于2018年俄罗斯政府发起的“俄罗斯伟人”评选活动,普希金以高票当选。</p><p class="ql-block">莫斯科有3个国际机场:</p><p class="ql-block">‌谢列梅捷沃机场(SVO)‌:最大国际枢纽,6座航站楼,航班选择最多,交通便利,距离市区28公里。 ‌</p><p class="ql-block">‌多莫杰多沃机场(DME)‌:第二大机场,主攻低成本航空,设施完善,距离市区45公里。 ‌</p><p class="ql-block">‌伏努科沃机场(VKO)‌:距市中心27公里,侧重商务及国内航班,规模较小但高效。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