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02年</p> <p class="ql-block"> 我画画跟旅行一样一般不喜欢频繁的去重复的地方,实在要去重复的地方至少也要空一段时间再去,因为内心需要保持好奇感和新鲜感。甚至技法也喜欢探索新鲜感,似乎永远不满足固有的技法。人生这么短,世界这么大,想体验更多的不一样地方,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这点不利于提高知名度,中国历史上很多知名画家都有自己擅长的一个方向,频繁的画一个熟悉的题材,比如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竹,黄胄的驴等,这样更容易出名,以至于有一天画家自己不想继续画这些题材了观众就不认可了。当然上面列举的画家都是国内顶级大画家,他们也并非只擅长画一种题材的,估计更多的是后来的人故意这样炒作的。</p> <p class="ql-block"> 有的画家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不得不继续硬着头皮画这些被认可的题材,只有少数画家如西方的伦勃朗故意放弃了被大众认可的画法而去创新,当然这种冒险行为也促使他晚年陷入经济危机,甚至穷困潦倒,但从另一方面看世界上有多了一位可以与达芬奇比肩的大师,其实晚年的伦勃朗陷入经济危机跟自己中年的挥霍无度有关,如果中年的伦勃朗不那样挥霍无度其实可以实现一生衣食无忧。</p> <p class="ql-block"> 我二十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写实技法,之后就不想继续在这一个方向“深挖”,我还想体验一下其它方面的感受,比如写意,和抽象的语言。今后我想继续把中国书法的线条审美与酣畅的水墨结合,写实、写意、抽象结合。</p> <p class="ql-block"> 画画时状态如同看球赛,只有看直播的时候才会有那种惊险、刺激、兴奋,当然专业的球迷也大致能判断出基本的结果,当然也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偶然结果。如果看的是别人转发的视频球赛效果完全不一样了,因为你已经知道最终的结果了所以就不会有什么冲动和兴奋感了。绘画时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偶然效果,正因为有这种意想不到的偶然效果才导致画家能保持长时间的兴奋,像探险者一样乐此不疲。</p> <p class="ql-block"> 境随心转,同样的景物不同的时间感受也会发生很多变化,二十年前的农村基本上还是一片热闹的景象,无论是村子垸场里还是田间地头地处都可见比较热闹的场景,而现在的农村人烟稀少,杂草丛生,当然也有“美丽乡村建设”的繁华景象。可是非常抱歉这些“美丽乡村的”新建设实在让我提不起兴趣想要去表现的欲望,同时也对二十年前特别喜欢画的老房子也渐渐的失去了表现的欲望,可能是那种乡土题材也“过时”了吧。</p> <p class="ql-block"> 转而开始关注更加古老的大山和古树,过着半隐居的生活,技法上也渐渐转变成偏向写意性和抽象性。把写实性和写意性甚至抽象性语言融合,强硬的线条与酣畅淋漓的水墨效果结合,有时候故意制作偶然的肌理效果。</p> <p class="ql-block"> 在相对比较漫长的探索中,会发现很多之前不喜欢的画现在再看觉得还可以,也有之前觉得还行的画现在觉得不行了。有的画当时觉得没有画完,其实无需再画了。其实还是需要去伪存真,永远没有完美。</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两张不是画的武穴境内,但是我觉得这两张是最近画的更能代表最近的心境。我还是觉得画画应该像旅行,要轻松一点,不必太刻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