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堤上行三首</p><p class="ql-block">其一</p><p class="ql-block">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1)堤上楼。</p><p class="ql-block">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2)满中流(3)。</p><p class="ql-block">其二</p><p class="ql-block">江南江北望烟波(4),入夜行人相应歌。</p><p class="ql-block">桃叶(5)传情竹枝怨(6),水流无限月明(7)多。</p><p class="ql-block">其三</p><p class="ql-block">长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8)开。</p><p class="ql-block">日晚出帘招估客,轲峨(9)大艑落帆来。</p> <p class="ql-block">樯:原指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引申为船。</p><p class="ql-block">幽轧(yà):划桨声。</p><p class="ql-block">中流:在水流之中。</p><p class="ql-block">烟波:烟雾苍茫的水面。</p><p class="ql-block">桃叶:乐府歌曲名。《乐府诗集》第四十五卷引《古今乐录》说:“桃叶歌者,晋王子敬之所作也。桃叶,子敬妾名,缘于笃爱,所以歌之。”(《桃叶歌》,是晋朝王子敬所作的。桃叶是王子敬的妾的名字,因为爱情深厚,所以才歌唱她。)《乐府诗集》载《桃叶歌辞》四首,没有作者姓名,属于吴声歌曲,应该是江南民歌。这里借指民间流行的表达爱情的歌。</p><p class="ql-block">竹枝怨:《竹枝词》诉说哀怨。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刘禹锡把民歌变成了文人的诗体。这些民歌中有一些情歌,但多表达怨苦之情。夔州一带,是竹枝词的故乡。</p><p class="ql-block">月明:月亮光。</p><p class="ql-block">次第:顺序。一个挨一个地。</p><p class="ql-block">轲峨:高大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堤上行三首》是唐代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堤上行三首》选取了日暮争渡、月夜对歌、酒家迎客这三个场面,描绘了江中商船来往不绝、江边居民安居乐业的兴旺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这一派兴旺景象的赞美之情。在这三首诗中,诗人没用一字来直接表达对自己所描写的景象的赞叹,但是却让人感觉出这三首诗字字都是对这种兴旺景象的礼赞。</p><p class="ql-block">《堤上行三首》大约写于刘禹锡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公元822年(长庆二年)到公元824年(长庆四年)。唐代的大堤是商旅荟萃之地,所以多声伎歌酒之娱、南来北往之人,是十分繁华热闹的地方。每到一地,学习当地的民歌,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或者描写当地的风土人情,是刘禹锡的一大优势。这一类的诗歌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占据很大的比例。这首诗描写了傍晚时分,大堤上常见的景象,选取极为普通的镜头,描写世俗生活的场景,语言质朴天然,不假修饰,而富有人情味,读来令人感到强烈的生活气息。所描写的事物如酒旗、樯橹、行人、桨声等,都是常见的生活物象。人们的活动也似乎是未加修饰的大堤生活中一个画面。但是诗人就是能够把这样普通的事物谱写成诗歌。这种取自生活、提炼生活的作诗态度使得刘禹锡诗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