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春耕🐂🐂🐂诗词里的典故(1010)

娃哈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忆春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唐·李德裕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郊外杏花坼,林间布谷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原田春雨后,谿水夕流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野老荷蓑至,和风吹草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无因共沮溺,相与事岩耕。‍</b></p><p class="ql-block">坼是一个汉字,读音是chè,同义字是皲、皴,意思是指裂开;分裂;撕裂。《诗·大雅·生民》有记载:不坼不副。</p> <p class="ql-block">  李德裕,字文饶,小字台郎,我国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p> <p class="ql-block">  或许对于今天的许多人而言,李德裕并不算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但不得不说的是,李德裕在唐朝的时候却颇富诗名,而且他在诗家口中的评价也很高,曾一度被誉为“晚唐绝唱”。</p> <p class="ql-block">  这首《忆春耕》就如一颗璀璨的宝石,在唐诗的广宇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把李德裕的才华与性情充分地展现与读者。</p> <p class="ql-block">  诗在开篇处就绘制出一幅盎然的春日田园画面:郊外杏花坼,林间布谷鸣;郊外的杏花开得正繁,树林间的布谷鸟在欢快地啼叫着。</p> <p class="ql-block">  之所以说首联的画面富有盎然的生机,当然是因为它既涉及到了最能体现春日气息的典型物象“杏花”,又涉及到了能将春日气息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出来的物象“布谷”。</p> <p class="ql-block">  一个“坼”字将杏花自由盛开、竞相争艳的热闹景象临摹于纸上,让我们不但看到了杏花红白相间的逼真形象,更是仿佛清晰地嗅到了杏花浓淡相宜的香气。</p> <p class="ql-block">  一个“鸣”字又在呈现布谷鸟活泼的形象的同时,巧妙地借其声音点活了画面,它让画面打破了宁静,也让诗以含蓄的方式扣住了题目。</p> <p class="ql-block">  到了颔联中,作者笔下的景象则做出了空间方面的转变:原田春雨后,谿水夕流平;原野刚刚被一场春雨洗涤过,夕阳西下,溪水在平缓地流淌。</p><p class="ql-block"> 和首联相比,颔联的画面明显要宁静许多,但同时也开阔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  “原野”一词的出现,将读者的视线拉向了远方,让整个画面的空间得以无限放大,从而有了丰富的包容性。</p> <p class="ql-block">  “春雨后”三个字的追加给物象“原野”增添了几分盈润之味,引领读者感受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看到了雨后清透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后面一句借“夕阳”为画面晕染以柔和的色调,让我们眼前的景象变得温暖而静谧,也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柔软而平坦。</p> <p class="ql-block">  夕阳与溪水两相呼应,一者远远照射,一者静静流淌;在以静为主的画面中,自然地融入几分动感,这句可谓让人的视觉审美得到了极大的满足。</p> <p class="ql-block">  颈联不仅写自然物象,而且还有了人物的添入:野老荷蓑至,和风吹草轻;老农披着蓑衣来到田间,和暖的风儿轻轻吹过草丛。</p><p class="ql-block"> 人物与一般自然物象不同,他能够为诗带来更加饱满的生命气息和独特的烟火气息,所以,往往也只有人物的添入才能够给予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或者触达。</p> <p class="ql-block">  那么当看到“野老”的时候,诗中的那味田园风味也便体现得尤为饱满,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则仿佛已经身处田园,汲取到了来自遥远故乡的亲切与纯朴之意。</p> <p class="ql-block">  野老的形象勤劳、朴素又自然,他与和风芳草相互掩映,变成了世间最接地气的美好风景。这里没有名利场上的尔虞我诈,有的只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安稳,故而在读颈联的时候,相信我们每个人的身心都是恬静轻松的。</p> <p class="ql-block">  “无因共沮溺,相与事岩耕。”;不能像沮溺那样完全隐居于田园,在这里过耕读生活,只能在心中默默地向往这种自由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诗在尾联中完全切出题目,并且将作者的情感较为鲜明地表达出来。</p> <p class="ql-block">  “沮溺”是春秋时的两位隐士,作者将他们拉来入诗,主要目的就是想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进而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p> <p class="ql-block">  理所当然,通过尾联的描写,我们也是已然清晰地读懂了作者对官场的深深厌恶,看到了他高尚的情操与美好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尾联以情语收篇,在稳住全诗结构的同时,也将深刻的思想内涵做出诠释,使得此诗瞬间富有了高度与境界。</p> <p class="ql-block">  红杏开时春雨足,但听布谷促耕犁;读完一首,味留唇齿。</p> <p class="ql-block">资料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