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郁金香(学名:Tulipa cv.):是百合科、郁金香属所有栽培品种的统称。球根植物。鳞茎皮纸质,内面顶端和基部有少数伏毛。茎直立、光滑、被白粉、翠绿色,个别品种为黄、红褐色。叶3-5枚,条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花单朵顶生,大型而艳丽;花型奇特,有杯形、碗形、高脚杯形、蝶形、星形等;有单瓣、重瓣、半重瓣等;花被边缘有光滑、波状齿、锯齿、缺刻、流海等;花被上有的具有斑点、条纹、饰边等;花色有白、粉红、鲜红、大红、深红、紫红、淡黄、橙黄、深黄、淡紫、深紫、深绿、深棕、黑色等。长5-7厘米,宽2-4厘米。6枚雄蕊等长,花丝无毛;无花柱,柱头增大呈鸡冠状。因生长地区纬度不同而花期各异,普遍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p> <p class="ql-block"> 郁金香原本是中亚地区的野花。 它最早由土耳其人于公元1000年开始种植。土耳其是最早栽培郁金香的国家,在古老的文献中仅有简单的记载。在欧洲,公元1554年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住奥斯曼帝国的比利时外交家布斯拜克(Busbecq 1522-1592年)第一次将郁金香种球及种子带入欧洲,并在维也纳私人花园中栽培,引起了园艺界的极大关注。5年后,瑞士自然学家吉斯纳(Conrad Von Gessner)在维也纳见到郁金香,并予以定名,发表在他的著作《日耳曼园艺植物》(Hortis Germa-niae)上。两年后,郁金香又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传到了德国南部的奥格斯堡</p> <p class="ql-block"> 为人熟知的外销大国荷兰初次引进郁金香是在16世纪末,荷兰商人克鲁西(Clusius)在比利时安特卫普接到从伊斯坦布尔运来的整集装箱的种球,经佛兰德斯地区转至荷兰,1594年春天,美丽的郁金香花朵第一次在荷兰的林登植物园绽放。由于荷兰的气候凉爽、湿润,与郁金香原产地冬、春季的气候相近,而且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市场,因此很快成功实现了郁金香的大面积栽培,甚至曾一度出现了“郁金香热”,最后导致了一场经济风波。这一壮举,也很快地使这个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郁金香种球生产基地和郁金香优质品种培育中心。</p> <p class="ql-block"> 17世纪郁金香在英格兰、荷兰、俄国、比利时佛兰德斯地区以及法国北部等地迅速发展。在1634-1637年间出现第一次栽培高潮,并出现了许多育种家。重瓣郁金香于1665年问世,使其栽培更为盛行,郁金香的种球成为贸易的“有价证券”。进入18世纪后,郁金香在1733-1734年出现第二个栽培高峰。</p><p class="ql-block"> 到了19世纪,各地随着一些野生种的发现,大大丰富了郁金香的园艺品种。其中,优良品种已多达38个。在1849年,创立了英国皇家郁金香学会。20世纪初期,郁金香种植业在荷兰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荷兰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成为当今世界郁金香品种培育、繁殖、生产、销售中心,成为该国的支柱产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荷兰人民将郁金香奉为国花,再度出现栽培热潮,新品种更是层出不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