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李庄古镇(下)

horse

清晨,漫步长江边,那宽阔的江面上,仿佛被一层轻盈的轻纱所覆盖,蒙蒙的薄雾如梦似幻。沿着江边的青石板小道,走向月亮田。此刻,小镇静谧,江景如画。 李庄古镇的规模还是比较大,东西长有近1公里,南北宽600多米,主要景点集中在江边一带。古镇长江边保持着原始的地貌,漂亮的芦苇及鼠尾草在风中摇曳。 李庄的早上,如诗如画的江岸,时而看见有人在作画写生,有人在喝茶赏景。在月亮田景区,有两个必看的馆址,即“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和“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梁思成、林徽因旧居)”,简称“一馆一址”。 ‌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位于李庄古镇月亮田景区,是一座以“文化脊梁·中国李庄”为主题的博物馆。建筑面积为10160平方米,分为序厅、家国情怀·大义李庄、风雨共济·文化抗战、星火永续·共谱华章和尾厅五大部分,系统回顾了李庄文化抗战历史。‌<br> 长江边上的一个小渔镇,为何冠以“中国”,当你游完古镇,看完展览,了解这段历史,觉得名副其实。 1940年至1946年抗战期间,“文化南迁”“人才南迁”,包括国立中央研究院、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同济大学等十几家国内顶级学术机构迁往李庄。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陶孟和、中国建筑学之父梁思成、文史领袖傅斯年、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以及林徽因、童第周、董作宾、梁思永、夏鼐等一大批著名学者齐聚李庄,保存和延写了中华文脉。 梅贻琦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在李庄,梁思成完成了划时代巨著《中国建筑史》的编撰,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在胚胎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同济大学教授 李庄百姓拿出自己的资源,捐祠堂腾庙宇,让给学校和科研院所,提供宁静书桌,为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作出重大贡献。 ‌李庄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折射点”和“民族精神的涵养地”,充分体现其在抗战时期的文化地位和历史价值‌。 走出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沿着阡陌小道,来到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该馆位于李庄古镇月亮田景区核心区域,原址为张家大院,是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之后,全国第二个系统性展示中国营造学社的永久性展示场所。 陈列馆属川南典型民居风格,是一座三进、两院、侧院带厢房的组合式四合院,占地面积2323平方米。陈列馆分为“营造之路”、“不为繁华”和“营造密码”三个展区,展示了中国营造学社从建社初期到在李庄时期的发展历程、学社成员在艰苦环境下的学术研究精神以及学社的重大发现和学术成果‌。<br> 展览很棒,整个展陈布局非常新颖,与建筑本身的融合度极高。营造之路部分的序厅装置造型来源于鲁班锁形态,简约而不简单。 建筑师通过大院建筑结构特点,结合镜面打造主题空间,展示了中国营造学社从建社初期到在李庄时期的发展历程。<br> 后堂设计还原古代建筑中堂陈设布局样式,意在带领观众了解历史人文。主墙上悬挂朱启钤(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为营造学社题词的抱帘,中心悬挂彩色纱幔,印有“李庄记忆”为主题的历史照片画面。两侧墙面上以发光字的方式呈现后人对营造学社贡献的评价语。 <p class="ql-block">1930年2月,中国营造学社在北京成立,这是近代第一个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机构。自成立起,以梁思成、刘敦桢、林微因、莫宗江、刘致平等人为代表的学社先贤,便开始了抢救古建筑之旅。在哪个饱受战乱的年代,研究中国建筑,看似“逆时代”而行,实则是立足当下的历史使命,怀有复兴民族文化的深重责任。</p> 不为繁华这部分展示了营造学社学者的素描、制图、科研成果以及其他相关事件,利用实物史料、图文展板、多媒体互动体验、场景塑造等手段,聚焦展示中国营造学社为中国建筑史研究作出的重大贡献。<br> 1932年,梁思成认为对古建筑的深入研究不能停留在古籍中,必须对实物进行测绘调查。营造学社在梁思成和刘敦桢的率领下,循着历史的足迹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从1932年起到1937年日本入侵之前,在华北地区137个县市,调查了古建筑1823座,详细测绘的建筑有206组,完成测绘图1898张。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建筑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李庄六年的光阴里,营造学社学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完成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梁思成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完备而系统的经典——《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是梁思成研究中国建筑的扛鼎之作,也是中国现代建筑科学的开山之作。 营造密码‌这部分展示了营造学社的重大发现和集成展,设计形式参考梁思成当年做图书桌样式元素,结合多媒体展项、实物模型等‌。<br> 斗拱(又称枓栱、铺作、斗科)是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核心构件,由‌方形的斗‌与‌弓形的拱‌交错叠合组成:斗‌:方形木垫块,用于承托横向和竖向荷载,常见类型包括坐斗(底层承重)、十八斗(交互承托)等。拱‌:弓形短木,横向探出以延长屋檐,并通过榫卯与斗咬合,形成弹性结构层。 李庄“四绝”之一的旋螺殿模型 梁思成在1937年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佛光寺时,确认其唐代木构主体保存完好,包括梁柱结构、斗拱形制及唐代墨书题记等,填补了中国唐代木构建筑的空白。日本学者曾断言中国无千年以上木构建筑,佛光寺的发现直接推翻这一论断,其技术水平和美学价值甚至超越同期日本唐风建筑。 让梁思成和林徽因,如此梦绕魂牵的,就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塔——山西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共用斗拱54种480朵,梁思成先生将其誉为“斗拱博物馆”。 离开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前往隔壁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其间有一尊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妻的塑像,整个塑像是按照他们的真实身高1:1的比例做成的,这对才子佳人在李庄度过六年时光。<br>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梁思成、林徽因旧居)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上坝村月亮田,占地面积约148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49平方米。该旧址是清代晚期四合院式民居建筑,建于1940年至1946年,是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期间的主要活动地点‌。<br> 旧址包括学社办公室、梁思成先生办公室、卧室以及莫宗江、刘致平、罗哲文等人的居室。 罗哲文是梁思成的弟子,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在各地旅游时,经常可以看见他在古建筑中的题字。这是他六平方的居室,内部只有一张桌子、一张凳子、一张床。 梁思成先生办公室 学社办公室,沿东侧的窗下有一排绘图桌,是当年学社成员绘图、工作的地方;图桌的对面墙下是一排书架,其间也布置几组小些的桌椅供临时的学员使用。 梁思成、林徽因卧室。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儿女梁再冰、梁从诫卧室 林徽因给女儿梁再冰的漫画手稿 一张记录林徽因病中躺在床上的稀有影像,一代女神林徽因躺在病床上强展颜欢,因为床沿是她的女儿梁再冰和梁从诫。在林徽因身处李庄的日子里,生活条件艰苦。当地湿润的气候导致林徽因的肺病再次发作,她饱受高烧与咳嗽之苦,面容显得消瘦。 梁思成、林徽因在李庄写作完成《中国建筑史》《国象中国建筑史》等一批建筑领域经典著作。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的经历,对研究中国建筑史和抗战文化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梁思成、林徽因旧居)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为“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抗战结束后,梁思成先生将中国营造学社并入清华大学,以营造学社的原班人马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和中国建筑研究所。 “一馆一址”,是李庄古镇月亮田景区的文化核心。李庄月亮田景区,凭借“一馆一址一池一街24院”的建筑排布,已经成为宜宾的网红打卡地。其中的“一池”即月映荷池,水体引入长江水,环绕月亮田景区。 李庄月亮田景区虽然是人为打造,但凭得天独厚紧靠长江的地理位置,集红色文化、抗战文化、古镇文化以及建筑文化于一体的历史厚重,加之精心规划设计建设,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 为避开人流,拍点好照片,起了一个大早,在参观“一馆一址”之前,先进入水乡景区。经过昨夜的喧嚣,此刻小镇很宁静,水面上无游船,商铺还未开门。漫步在古镇的街头巷尾,随走随拍。 古镇以青砖黛瓦、水榭连廊为特色,四周流水环绕、小岛田园、桥街相连,真可谓“一朝入李庄,满眼是江南”。 <p class="ql-block">步行在景区中,眼前一步一景,错落有致的院落、层层叠叠的景观,中式建筑、小桥流水,精美的园林显得具有层次感和艺术感,宛如镜面的江水,倒映着古镇的轮廓,美得令人窒息,无愧这片具有建筑文化的地方。</p> 夜晚时分,月亮田的水景令人惊艳,这个长江古镇被赋予新的内涵。华灯初上,小镇水面波光粼粼 ,沿岸仿古建筑被灯光勾勒出轮廓,飞檐斗拱倒映水中,随手一拍都是古风大片。 游客乘坐小船,听船桨划水的声音,穿梭在水街,近距离欣赏两岸夜景,沉浸式感受古镇夜色温柔 。 <p class="ql-block">李庄古镇不收门票,有自然人文美景,有厚重历史文化,有特色美味佳肴,怎能不吸引人到来。</p> 李庄古镇是岷江和金沙江合流后流经的第一个建制镇,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镇”,有着1480余年悠久历史留下的厚重历史文脉,在抗日烽烟中为十多家教育科研机构提供修养之地,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四大文化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