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人是如何御寒过冬的?一起看看大唐冬日“暖手宝”——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将它打开后,把点燃的香料放置在半圆小碗中,合上香囊,香气就从镂空处袅袅散出,不仅能熏香,还可以取暖。这件香囊是迄今国内发现的唐代香囊存世品中最大的一枚,由唐懿宗供奉于法门寺地宫。</p> <p class="ql-block">这件麒麟温酒器,融合狮头、虎眼、牛尾等元素,形似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麒麟,象征吉祥与安宁。这个丑萌“小怪兽”其实是超环保的温酒器,用法很简单,只需将木炭放入麒麟腹内燃烧,向两个圆鼓桶内倒入清水,再放入斟满酒的酒壶,酒温热后便可饮用。</p> <p class="ql-block">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是来自东汉的高级“温酒器”,整体分为酒樽和承盘两部分。酒樽为直筒状,用于盛酒,承盘稳稳地托住酒樽,用于温酒。盖上有三只朱雀展翅欲飞,两侧透雕有蟠龙铺首衔环,底部有三只小熊作足。全国各地出土的类似酒樽数量稀少,如此精美的更是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这件青花山水楼阁纹温盘,通体施白釉青花,青花色泽明艳,口沿内部和盘底装饰着一周方格纹带,外口沿则用六组折枝花草纹装饰。盘中央亭台楼阁、远山近水,“中国风”十足。使用时,它还可以注入热水,自带食品保温功能。</p> <p class="ql-block">这件凸钉玻璃碗在地下沉睡了1400多年,依然晶莹透亮,整体呈透明碧绿色,内含小气泡,内壁光洁,外壁有薄层的金黄色分化物。这是来自波斯萨珊王朝的“进口”玻璃碗,基本保留了原有玻璃的色泽和亮度,实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故宫里一件会“开花”的文物——白玉月令组佩,却为我们留住了四季的绚烂。它将玉雕、绘画、书法、音律,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不仅仅是佩玉,更是一部可佩可赏的微缩艺术集。</p> <p class="ql-block">⻘铜的厚重、⽟⽯的通透、鎏⾦的光华、玛瑙的璀璨,当四种材质混搭出现在⼀把剑的剑柄顶端上,会是什么样的⻛格?看来⾃战国的铜鎏⾦嵌⽟三⻰形饰就知道↓</p> <p class="ql-block">我国古代有一种打击乐器名叫錞(chún)于,它的声音自带混响,“清响良久”“声震如雷”。錞于顶部有盘,盘面正中有一虎形钮,用绳子穿过钮部,将錞于悬挂在架子上,通过击打使其发声。錞于常与鼓配合使用,用来指挥军队进退,还可用于祭祀、庆典等重大活动。</p> <p class="ql-block">这尊春秋时期的铜⻦柱,由⽅形底座、⽴柱和⻜⻦构成。通⾼48厘⽶,⽅形底座边⻓16厘⽶,内部中空,底座上饰有成排的乳丁纹和云雷纹,中⼼的⽴柱笔直,⽴柱中间和顶部各“站⽴”⼀只⻜⻦,翅膀上扬,栩栩如⽣。</p> <p class="ql-block">凤流提梁盉(hé),是战国时期⻘铜酒器的典型。其盖⾯蟠螭纹呈⻓⽅格⽹状分布,流为凤⾸形,鋬(pàn)为凤尾状。提梁⼀端为⻁⾸,另⼀端为⻁尾。⼀凤⼀⻁共同看向前⽅,既华丽⼜别致。这件造型独特的盉,是古⼈⽤来调和酒、⽔的器具。</p> <p class="ql-block">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里,有一个陶钱罐,它里面盛满盘绕紧密的五铢钱。专家预计,这件陶钱罐里的五铢钱大约有几千枚。五铢钱使用时间长达739年,直至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才被废止,成为我国使用时间最长的法定钱币。</p> <p class="ql-block">远古时期的人们穿什么样的衣服?他们的衣服又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出土于江苏省南京市的兽首人身纹陶纺轮由灰陶制成,上面浅刻一个兽首人身的纹饰,线条简洁流畅,形象栩栩如生,展现了新石器时代“南京人”的审美。</p> <p class="ql-block">山石卧虎摆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工匠利用玉石自带的金黄“外衣”,在方寸间,雕刻出有蓬松金色毛发的胖虎,它慵懒地卧在树边,圆溜溜的双目透着迷糊,定格了浓浓秋意~</p> <p class="ql-block">明漳州窑五彩罗盘航海图瓷盘,是研究明代海洋史的关键实物。瓷盘内侧彩绘有山岭、草树、行船、桥渡等景物,腹部绘有星宿、岛屿、海涛、帆船、飞鱼、麒麟,这些航海文化元素图案,既是对航海场景的忠实记录,又暗合了“向海而生”的生活图景。</p> <p class="ql-block">西汉青铜老虎,出土于西汉海昏侯刘贺之子刘充国墓葬,这只小老虎巴掌大小,青铜质地,它的颈部有一个小孔,四个爪子下是滑轮,在小孔里给它装上绳索,就可以拉着小老虎四处奔跑了。这样威风凛凛的小老虎,是不是很拉风!</p> <p class="ql-block">孔雀雉鸡铜杯,杯体瘦高,喇叭状高圈足装饰着回旋纹、三角齿纹和弦纹等;宝塔形中空盖共分五层,第一层立有两只雉鸡,盖顶则有一只孔雀,昂首挺胸,体形丰满流畅。这件盛酒器吉祥华丽,可能用于隆重仪式,具有极高价值。</p> <p class="ql-block">藏于河北邯郸市博物馆的这三匹青铜马,比著名的“马踏飞燕”还要早400年左右,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具有写实风格的青铜马。三匹马肌腱隆突、背部丰满、臀部强健,马尾被打结绑起,是为了防止在战场上奔跑时,误挂到树枝或战车上造成翻车的后果。</p> <p class="ql-block">珐华孔雀绿釉莲纹带盖梅瓶,以浅蓝釉为底,自上而下有灵芝纹、云肩纹、莲纹、仰莲纹等,雅致又不拘一格;运用珐华装饰技法,类似“蛋糕裱花”,把纹饰“挤”到素胎上,呈现浮雕质感。它来自1500米深的海底,当年的商船已难觅身影,但它却在深海低温低氧环境中“冻龄”500年。</p> <p class="ql-block">马王堆利豨(xī)墓出土的帛书《养生方》,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养生专著,收录80多个古方,包括抗衰老、强体力、美容黑发等,堪称西汉版“养生宝典”。其中一款“甜酒冲鸡蛋”的养颜方,延续了2000年,至今仍是湖南的名小吃。</p> <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的翼兽形铜提梁盉,肚⼦溜圆,四⾜矮脚,外形颇具萌感,身上藏着很多神兽身影,有⽩⻁、朱雀、⻘⻰……侧⾯还各有5只⽻翼。学界认为其原型是⻄⽅神话中的神兽格⾥芬。它不仅造型独特,还“身兼多职”,既可以作调酒器,还可以作⽔器,与盘组合形成“沃盥(guàn)之礼”。</p> <p class="ql-block">孔雀蓝釉鱼化龙口哨,是古代小孩的玩具,釉料是孔雀蓝釉,属于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造型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鱼化龙,龙首鱼身,在古代寓意金榜题名,既有生动的童趣,又有美好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这只彩漆鸳鸯形盒以油亮的黑漆为底,装饰以艳丽的彩绘,向上微微扬起的⽻翼实为盒盖,里面全是储物空间。其两侧腹部绘有撞钟击磬、击鼓跳舞图案,清晰地展示出当时的乐舞场面,让后人得以借此充分想象,曾侯乙编钟演奏时是怎样的一番景象。</p> <p class="ql-block">乾隆款青花三果纹瓷梅瓶,瓶身外壁绘有荔枝、石榴、仙桃等折枝花果,每种花果之间点缀折枝花卉,颈部均饰一周十字花卉纹,肩部及圈足饰蕉叶纹。花卉芬芳盈枝,风姿绰约,果实饱满丰硕,寓意吉祥。</p> <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的铜当卢,尖尖的耳朵、圆圆的脑袋、鼓鼓的脸蛋,像极了Labubu本bu。但它既不是手办也不是摆件,而是古代战马专属时尚单品,覆盖于马额中央略上方,可作面具起到一定防护效果,也可作装饰,凸显马主人身份地位的高贵。</p> <p class="ql-block">西汉蝉形玉佩,出土于徐州狮子山楚王墓,身形不足5厘米,被琢磨得浑圆饱满。凸起的双眼炯炯有神,薄翼之上,丝丝纹理清晰可辨,腹部足爪与节理的刻画干净利落,充满蓄势待发的张力。一道贯穿首尾的系绳孔,说明它并非沉寂墓中的含蝉,而是系于贵族腰间的佩蝉。</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款仿红雕漆描金缠枝花暗八仙冠架,是用于支撑帽子的家具。它的整体为柱式,从上到下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圆球形帽托、多节状立柱、海棠形底座。冠架通体为朱红色底,剔雕处有描金装饰,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p> <p class="ql-block">这两件雍正款和乾隆款的青花红龙大盘你分得清吗其中一处细节差别在盘口内沿纹饰的绘制上,乾隆款采用和盘心一样的青花海浪纹饰,而雍正款为青花留白海浪纹。</p> <p class="ql-block">唐伎乐飞天纹金栉,现藏于扬州博物馆。这件金栉上藏着华美至极的微缩仙境:錾刻有一对奏乐的飞天,一位吹笙,一位执拍板;四周满是莲花、梅花。它除了用来整理头发,还可以插在头上做点缀。</p> <p class="ql-block">腹部圆润饱满,三足矮胖敦实,这件“蕃禺”汉式铜鼎看似平平无奇,但鼎上“蕃禺,少内”的铭文却让它化身为广东广州的“出生证明”:不仅印证了诸多历史文献中关于蕃禺的记载,更以实物的形式证明了广州建城至少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东周水波纹原始瓷兽面鼎,现藏于浙江宁波博物院,猜测是用来装食物或调料的器具。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发展的“过渡产品”,有着古朴的外形和青黄、黄褐的斑驳釉色。这件鼎上,还有看不清的“表情”兽面纹,以及江南水乡的“特产”水波纹,满满原始之美。</p> <p class="ql-block">明素三彩鹭形执壶,是一种低温彩釉瓷,釉色呈现出温润如玉的质感。它由一只白鹭、莲叶和莲花等元素组成,“鹭”谐音“路”,“莲”谐音“连”,寓意“一路连科”,暗藏明代工匠对科举学子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蓝釉点彩驮骡,收藏于西安博物院,不仅有通体施唐三彩中最贵的蓝釉,还用“点彩技术”将氧化铁(红)+氧化铜(绿)进行“点彩”,使骡子的形象在流逝的岁月中更显生动逼真。</p> <p class="ql-block">瓦当,是筒瓦顶部的构件,特指屋檐最前端的部位,用以保护屋檐椽头,同时对建筑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这件“平城”瓦当,为泥质灰陶,边轮较窄,高于当面,瓦当中间是阳刻“平城”二字,文字外是一圈凸弦纹和四朵羊角云纹。这件瓦当的出土,对于确定汉代平城县的准确地点有很大意义。</p> <p class="ql-block">鸟尊出土于春秋时期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赵卿墓。作为酒尊,这只“鸷鸟”可是尽职尽责,别看它呈钩状的鸟喙紧闭,一副不好惹的样子,当你想饮酒时,稍稍倾斜鸟身,鸟喙上唇活动的流口就会随着重力自动张开,美酒源源流出。</p> <p class="ql-block">万历款青花缠枝莲纹瓷碗共绘有十三朵花卉,碗内共有七朵,腹壁绘六朵盛开的莲花,底部绘一朵满开的芙蓉花。碗外共有六朵,四朵花苞间夹有两朵盛放莲花。碗外这六朵花的枝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我国古代传统纹饰之一——缠枝纹。</p> <p class="ql-block">西汉蒜头铜壶,肚子圆鼓鼓,颈部细长,壶口部分6个“蒜瓣”均匀分布,像极了蒜头底部。蒜头壶流行于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最早出现在战国晚期的秦墓葬中,被视为是秦文化的代表,朴实之中透露着设计的灵动。</p> <p class="ql-block">白玛瑙凹底石镞(zú),是7500年前先民狩猎时使用的箭头,由白玛瑙压制而成,通体宛若晶莹剔透的水晶,器身呈弧边三角形;底部凹底设计有利于固定在箭身,控制飞行方向和速度;刃部薄如蝉翼,两边锯齿细密、锋利。如此精致的利器,体现了史前先民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p> <p class="ql-block">卡约文化因发现于青海湟中卡约村而得名,其遗址被考古专家认为是古羌人文化遗存之一。卡约文化鹰纹骨管由动物肢骨制成,线刻七只展翅飞翔的鹰,反映了卡约先民对猛禽的崇拜。鹰纹骨管证明,青海先民已经熟练掌握各种骨制品的加工技术。</p> <p class="ql-block">700多年前,元朝杂剧作家王实甫撰写了杂剧《西厢记》,其中的九个“大场面”被懂情调的清代工匠描绘在了瓷插牌上。正面为画,背面为花,鲜明地表达了才子佳人破除樊笼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元龙泉窑青花葵口荔枝盘,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这件青瓷盘的内腹和内底规律排列的水波状纹像叶脉一样慢慢聚集,汇成枝叶纹。在青绿之中,一抹朱红分外显眼,这颗经过700年仍然“保鲜”的荔枝,在通体厚釉的衬托下,愈发显出“原汁原味”的美。</p> <p class="ql-block">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马鞍山,距今5800年—5300年,是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关键节点。凌家滩遗址出土了一块长方形玉版,表面微黄沁色,经抛光处理,正面略弧凸,反面稍内凹,正面有一组神秘刻纹,中部琢刻八角星纹,有人认为它象征太阳,表达了先民的宇宙观。</p> <p class="ql-block">葡萄童子纹鎏金银高足杯上“长”出了葡萄园,成串的葡萄坠满藤蔓,葡萄藤自然地卷曲成五个圆环,装饰在外壁,杯壁中央的五位儿童难掩丰收的喜悦。除了葡萄童子纹,这款高足杯杯身,还装饰有精致的各式纹样,丰富而不杂乱。</p> <p class="ql-block">初夏已至,这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的影青菊瓣纹盖罐,像是“穿”上了薄荷曼波风,让人一眼清凉。其罐盖、罐身均饰有凸起的菊瓣纹,好似一朵菊花盛开,盖面凸起,附管形钮,诗意和实用完美统一!</p> <p class="ql-block">灰陶鸱(chī)吻是古建筑屋顶上的“守护神”。遇到雷电天气时,高出屋脊的鸱吻可以率先接触电流,通过自身爆裂的方式中和电流,避免电荷骤然积聚引发爆燃,可以说是初代“避雷针”。</p> <p class="ql-block">东汉胡人形铜吊灯,主体是个卷发、深目、高鼻的“外国人”。他双手前伸托起灯盘,双腿微曲似水中浮游。中空的躯干储存灯油,臀部还开了一扇“窗”用来添油和清理油渣。当灯盘中灯油过多时,灯油会流入铜人腹部的储油箱,形成“燃烧—回收—再利用”的闭环,颇具巧思。</p> <p class="ql-block">宋代的玉龟钮印,收藏于苏州博物馆。这是一方玉质印,颜色为棕褐色与青白色相间,印的上部是一个龟形钮,雕刻刀工虚中带实,生动自然。这方印章上凿刻着“范仲淹印”四字,字体端正疏朗拙朴古貌,前人认为,可能是范仲淹所用。</p> <p class="ql-block">江南特色摇橹船,你坐过吗?6000多年前的这支橹,长120厘米,最宽处约18厘米,橹把断裂有缺损,橹背面斜削,至橹尾渐薄。这件新石器时代木橹的出土,填补了国内同时代木橹实物材料的空白,被誉为“天下第一橹”。</p> <p class="ql-block">窃曲纹兽足匜(yí),是一只2000多年前的“水瓢”。它口缘较直,流槽窄长,方便水从中流出;深腹圜底,下有四个扁兽足,后有兽首形把手;上腹饰有三角卷云纹,下腹饰有窃曲纹。匜是古代盥手注水之器,却如此华丽,可见古人洗手十分注重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菱花形打马球纹铜镜,将千年前的马球赛场景刻录在青铜之上,马匹肌肉线条紧绷,鞠杖挥动带风,配上随风而动的野花和山景皮肤,郊外竞技场的氛围感直接拉满,这场“马球赛直播”,仿佛穿越时空,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p> <p class="ql-block">清掐丝珐琅云龙透雕宝相花兽耳方冰箱——古人的“制冰神器”,小冰箱不仅外观精美,实用价值更是杠杠的,内部放上大量冰块,既能低温保鲜,冷气还可以从镂空处冒出,给室内带来丝丝清凉。</p> <p class="ql-block">火烧沟人形彩陶罐,出土于距今约3800年的“火烧沟遗址”。这位朝气蓬勃的“彩陶少年”还内有乾坤,人体中空,用来盛水,插入裤兜的双臂形成陶罐双耳,大大的双脚增加了稳固性,设计精巧大胆,形态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南宋开光錾花银熏炉,现藏于宁波博物院。它由炉座、炉身、炉盖三部分组成,可自由拆卸。顶部有一管状烟孔,烟管上装饰着莲蕾作为盖钮。底座使用锤、刻、錾、雕等多种工艺,尽显华美之气。</p> <p class="ql-block">东汉弋射收获图画像砖,记录了生活在“天府之国”的古人干活儿的场景。这幅画像砖线条质朴、构图完整、细致生动,展现了成都平原的渔猎农耕文化,为研究汉代农业生产与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p> <p class="ql-block">铜错金银锯齿形器,长、高约6厘米,纹饰精美,采用错金银工艺,金银铜呈不同光泽,使器物华美万分。这款⼩巧玲珑、颜值⾼的“梳子”,其实是汉代马车上盛箭器的装饰器件,古人对⾃⼰座驾打扮的讲究程度,⼀点不输现代人。</p> <p class="ql-block">元代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小巧玲珑,似手掌大小。其胎质细腻洁白,通体施粉青色釉。砚滴造型,做成一叶扁舟,舱篷、艄篷、栏板一应俱全,有两人端坐舱内闲话,船舷上有身着蓑衣的艄公,造型设计巧妙,逼真细腻,再现江南烟雨的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羊、猪、熊大家都不陌生,但把它们的形象组合起来,生成一种叫“貘(mò)”的动物,长啥样?以貘为原型制作的西周青铜貘尊是古代的盛酒器。貘早已在我国消失,而出土于山西省横水墓地的貘尊证明,在距今3000年前的山西腹地,还有貘类动物生存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如何将取暖炉秒变成香薰机?东汉古人将燎炉(供古人燎碳取暖用的器具)中的炭火换作香料,巧妙地将“取暖盆”改造成了熏香机。出土于巴蜀之地的东汉铁提梁三足乘盘炉,就是古人改造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唐人品茶有多讲究?炙茶、碾茶、罗茶、煮茶、酌茶……碾碎的茶末倒入茶罗,前后轻摇,完成过筛,即为罗茶。唐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纯银质地,纹饰鎏金,是唐人用来筛茶的茶罗。唐代茶罗大多为竹木制作,难以保存,此前从未出土,这件银质茶罗的出土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400多年前,明代画家⽂徵明发了⼀条诗书画兼具的“春游⼩记”《花坞春云图》,记录下⼀次“公园⼆⼗分钟”。这幅全景画构图绝佳,目之所及青⼭连绵、松林掩映,远处⻜瀑奔流而下,烟云缥缈间,桃花正盛,粉红点点,⽔⾯上,屋舍亭台错落有致,别有⼀番意趣。</p> <p class="ql-block">隆福寺万善正觉殿明间藻井,收藏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它总共有6层,皆由榫卯拼接而成,整座藻井结构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展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隆福寺万善正觉殿明间藻井被称为“中国最美藻井”,是我国明代现存藻井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晋代的青瓷对书俑,收藏于湖南博物馆。两个书俑相对而坐,左边的书俑拿着笔和竹简,正在书写着文字,右边的书俑手上拿着板子,上面放着简册,嘴里似在念念有词。青瓷对书俑,为我们再现了“校对吏”校对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千岩万壑图》气势磅礴、内容丰富。画家龚贤作为“金陵八家”之首,运用明暗关系表现山体造型,主次有序,黑白比例协调,水墨层次丰富,突破传统中国画以线条造型为主的程式,呈现出具有3D立体感的山水图景。</p> <p class="ql-block">人身鱼尾金饰片,发掘于青海省都兰县古墓群。“人身鱼尾”并非“美人鱼”,而是一位身着吐蕃翻领袍的男性,带有双翼,两足为兽足,身后有条长长的回旋鱼身鱼尾,可能为剑鞘装饰。它展现了古人非凡的创造力,还承载东西文化交流的特殊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宋⾦时期,砖雕技艺登峰造极,尤以牡丹题材为盛,匠人以刀代笔,将牡丹的丰姿定格于方寸之间。砖上的各式牡丹,或含苞待放,或舒展层叠,这些“砖上丹⻘”,将绘画的灵动与建筑的厚重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摹刻古香斋藏蔡襄帖木刻板,藏着宋代饮茶指南。由茶学家蔡襄写下的这篇《茶录》,正文不过800字左右,却把茶汤鉴赏、烹饮技巧、茶器的功能和使用统统囊括在内,字字珠玑,堪称“保姆级饮茶指南”。</p> <p class="ql-block">清代银錾刻盾形纹章⼈物故事纹⼋⻆盒,从头到脚精细考究,仅盖钮⼀处就有三种花纹装饰,采用锤揲和錾刻工艺,呈类似浮雕效果,装饰图案展现出热闹的市井烟火气。这件广州外销储物银盒,将独特的“中国风”带往世界各地。</p> <p class="ql-block">唐寅的《农训图》,现藏于苏州博物馆,“全景式”记录江南乡居的情景。云雾氤氲中,显现农田阡陌和亭台楼榭。唐寅融南北画风为一体,笔触潇洒又细腻,画中人物不多却形象生动,课读、对弈、垂钓、泛舟、携琴……展现出500多年前古人恬淡清逸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鹰形陶豆,是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的艺术珍品。当时的人们崇拜威猛自由的雄鹰,便把盛放食物的陶豆塑成鹰的形象。盘口两端是鹰头和鹰尾,两边各有一只翅膀,别致的造型既写实又抽象,显示了先民高超的手工技艺。</p> <p class="ql-block">太保鼎“诞生”于西周。它鼎身不大,四足修长,整个器物重心较高,堪称“窈窕淑鼎”。据研究,与同期的鼎相比,太保鼎花纹更精美,是经过进一步艺术加工和夸张处理的成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