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杨家城位于陕西省榆林神木市店塔街道杨家城村西北的“杨城山”上,地处黄河支流窟野河东岸。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最初为新秦堡,唐天宝元年(742年)正式在此建置麟州。</p> <p class="ql-block">神木杨家城(麟州故城)最初是唐王朝为了安置党项族余众并加强边防而设立的麟州。当时的麟州城是在新秦古堡的基础上建立的。五代时期,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麟州成为边关要塞。杨弘信作为麟州的地方土豪,自立为刺史,并带领家将士卒修筑了这座坚固的堡垒,守住了边关,安定了百姓。此后,杨家世代主政麟州,杨弘信的后代杨业、杨延昭等成为北宋名将,麟州故城也因此被称为“杨家城”。</p> <p class="ql-block">杨家将是以北宋名将杨业为代表的杨家名门望族,他们几代人忠勇报国,被称为杨家将。杨业的祖籍是麟州即今天的神木杨家城。其父杨弘信在五代时期自立为麟州刺史,杨业青年时期离开麟州后,在抗辽前线英勇杀敌,赢得了“忠勇无敌”的称号。</p><p class="ql-block">这里供奉的是杨业的父亲杨宏信</p> <p class="ql-block">杨业的塑像</p><p class="ql-block">杨业为杨宏信长子,原名杨重贵,字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北)人,北宋著名抗辽将领。杨业自幼洒脱有侠气,善于骑马射箭,喜欢打猎,猎物总比他人多。他曾对随从说:“我将来当将军带兵,也要像用猎鹰、猎狗追逐野鸡、野兔一样。”成年后,杨业追随北汉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名远近,屡立战功,升至建雄军节度使,被国人称为“无敌”。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征讨北汉,杨业归降宋朝,被任命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后改任郑州刺史。宋太宗因杨业熟悉边事,又任命他为代州知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辽军十万进攻雁门关,杨业率数千骑兵迂回至雁门关北,与潘美夹击辽军,大获全胜,杀死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此后,杨业威震契丹,辽军闻其名而避之。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北伐,杨业随军出征。在陈家谷(今山西宁武)之战中,杨业被辽军围困,因宋军监军王侁等未按约定支援,杨业陷入孤军奋战,最终被俘。杨业绝食三日而死,以示忠烈。后世评价杨业一生战功赫赫,忠勇无畏,是北宋初期的杰出将领。他的牺牲引发了宋太宗的悲痛,追赠他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并对其家人进行了厚赏。杨业的长子杨延朗(后改名杨延昭)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在抗辽前线建功立业。</p> <p class="ql-block">杨重训是杨宏信的二子,北宋名将杨业的弟弟。杨重训的父亲杨宏信是五代时期麟州的地方豪强,曾自立为麟州刺史。杨宏信去世后,杨重训继承了麟州刺史的职位,并一度归附北汉。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杨重训一度归附后周,但后来又重新归附北汉。显德四年(957年),杨重训再次归降后周,被任命为麟州防御使。宋朝建立后,杨重训继续归附宋朝,并多次击退北汉的进攻。乾德五年(967年),宋朝在麟州设置建宁军,杨重训被任命为建宁军节度留后。开宝五年(964年),宋太祖赵匡胤采取措施,将杨重训从麟州调任为宿州保静军节度留后。后来,杨重训升任保静军节度使。开宝八年(975年),杨重训在宿州保静军节度使任上去世。</p> <p class="ql-block">杨家城是杨家将文化的重要源头,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使杨家将精神和文化的影响在其周边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杨家将精神是以杨业为代表的杨家名门望族在长期的反侵略斗争中培育的在困境中奋起、艰苦中发展、危机中突围、变化中坚守的强大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神木市对杨家城遗址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将其打造成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有将军祠、大型群雕、五指柏等景点,还推出了多种民俗文化活动和文创产品。</p> <p class="ql-block">杨家城是杨家将的故里,也是他们成长和早期驻守的地方。杨家将的忠勇精神和家国情怀在这里孕育,他们从这里出发,投身于抗击外敌、保卫国家的战斗中。</p> <p class="ql-block">根据史料和考古研究,杨家城(麟州故城)的废弃时间可以追溯到明正统八年(1443年)。当时,随着神木县城的兴建,杨家城彻底被废弃。此外,考古发掘也提供了相关线索。通过对杨家城内城南门址的发掘,考古学家推测内城南门可能毁于北宋末年的兵火,这可能也是杨家城废弃的重要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残存的杨家城遗迹。</p> <p class="ql-block">众多的古井说明当年这里驻守有众多戍边人员。</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在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负责抵御西夏的军事行动。在此期间,他多次巡视边疆,麟州(今陕西神木北)作为重要的军事前沿,是他关注和活动的地区之一。范仲淹作为陕西、河东宣抚使,视察麟州。他减免了当地的酒税,以减轻百姓负担,并建议修复城寨以增强防御。范仲淹在麟州期间创作了著名的《渔家傲·麟州秋词》,这首词反映了他在边疆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战争和和平的深刻思考。此外,他还留下了《留题麟州》一诗,描绘了麟州的地理形势和军事对峙的紧张局面。</p> <p class="ql-block">《渔家傲·秋思》</p><p class="ql-block">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p><p class="ql-block">这首词作于范仲淹担任陕西经略副使期间,当时他负责抵御西夏的军事行动。词中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将士们思乡之情与壮志未酬的悲愤。</p> <p class="ql-block">《留题麟州》范仲淹 〔宋代〕</p><p class="ql-block">宣恩来到极西州,城下羌山隔水流。 不见耕桑见烽火,愿封丞相富人侯。</p><p class="ql-block">诗意注释:宣恩,传达皇帝的恩旨。极西州:指麟州,位于北宋西北边疆,是军事重镇。羌山:指麟州附近的山脉,羌族聚居地。不见耕桑见烽火:描绘了麟州周边战事频繁,看不到和平的耕织生活,只能看到烽火连天的景象。愿封丞相富人侯: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能重视边疆治理,封赏有功之臣,以稳定边疆局势。</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反映了范仲淹在麟州巡视时的所见所感,体现了他对边疆战事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古代杨家城与现代神木城遥相对望。</p> <p class="ql-block">2025.04.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