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截止于2025年4月24日收盘,千亿市值指数共有134只样本股,总市值率全A做多占比为47.73%,银行股逆势创历史新高(工行/农行/中行)+全A超3000股下跌,印证"避险+护盘"双逻辑,呈现出资金虹吸效应下的结构性矛盾,市场换手率1.2%,接近2023年"中特估"行情启动前阈值,暗示变盘临界点(10日/60日做多占比剪刀差达24.1%),呈现以下特征:其一,政策博弈焦点:特别国债资金透明度(新基建/民生)VS美关税清单调整,靴子落地前形成预期真空期;其二,交易策略锚点:(1)短期以政策驱动为主,即物流/医药流通板块受益《清单2025》地方壁垒破除(8领域准入放宽),保税维修政策链(电子信息/航天维修+海外仓);(2)中期仍维持对冲格局,高股息银行股仍具防御价值,但需警惕特别国债"杠杆转移"风险(参照2015年地方债置换后银行坏账周期);(3)破局观察点:集成电路研发加计扣除政策落地效率(税收杠杆弹性)、保税维修业务订单增速(验证政策传导)。</p><p class="ql-block"> 综合而言,周四A股在“政策护盘”与“关税焦虑”间维持脆性平衡,但成交缩量、个股普跌揭示内在动能不足。当前行情本质是“预期管理”下的筹码博弈,投资者需紧盯两大破局信号—特别国债资金流向的透明度、美方关税清单的实际调整幅度,在靴子落地前,多看少动方为上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