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这是每一个新中国的小学生都会读到的《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课文,小时候在课堂满怀深情地朗读时,“红井”二字深深镌刻在了几代中国人的记忆里。2025年初春,我踏上了这片孕育共和国的红土地——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循着历史的足迹,触摸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军、治国的伟大探索,感受“红色故都”的赤诚与荣光。<br></br><br></br></h3></br> <h3>清晨的叶坪村,薄雾缭绕,细雨蒙蒙,古樟参天。踏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1931年11月7日的历史场景仿佛重现眼前:600多名代表挤在简陋的祠堂内,庄重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斑驳的木桌、褪色的红旗、手写的标语,无声诉说着中国共产党建立首个全国性红色政权的筚路蓝缕。毛泽东同志在此当选为主席,并提出“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宣言,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先河,诞生了共和国的第一缕曙光。<br></br><br></br></h3></br> <h3>旧址旁,一棵715岁的古樟树如擎天巨伞,虬枝盘结。树下石凳犹存,讲解员说,毛泽东常在此读书看报,与群众交谈。正是这些朴素的对话,催生了《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经典著作,孕育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务实精神。叶坪村还藏着诸多“共和国第一”:第一家国家银行在此发行纸币,第一部婚姻法在此颁布,第一部无线电通讯网在此建立……土黄色的墙壁上,红军绘制的“打土豪分田地”壁画依然鲜艳,仿佛能听见当年苏区百姓的欢呼。<br></br><br></br></h3></br> <h3>一泓清泉映初心,“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沙洲坝的红井旁,石碑上的字迹历经风雨仍清晰如初。1933年9月,毛泽东发现村民饮用浑浊塘水,便带领红军战士找水挖井。他对群众说:“我知道你们迷信风水,怕得罪早龙爷坏了屋场害了人,可我不怕,如果旱龙爷怪罪下来,让它来找我好了。” 他亲自下井铺沙石、垫木炭,清澈的井水涌出时,村民高呼“红军万岁!” 如今,井栏边还挂着木桶,游客争相汲水品尝。我也掬一捧井水入口,甘冽沁心,不禁想起当年毛主席的叮嘱:“这井水是革命的甜水,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这口井,映照出一个政党与人民血脉相连的初心,也浇灌出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参天巨树。<br></br><br></br></h3></br> <h3>红井景区内,中央人民委员会旧址、教育部旧址等建筑次第排列。走进教育部旧址,墙上挂着《识字运动决议案》的复刻件。苏区曾开展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列宁小学的课本上印着“工农兵联合起来”,连田间地头都竖起识字牌。一位老农在回忆录中写道:“红军不仅教我们认字,还教我们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这样的歌,我一辈子忘不了。”小小的一口井,小小的识字牌,写满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深情厚意。<br></br><br></br></h3></br> <h3>“二苏大”旧址坐落在一片松柏林中,形似红军八角帽的礼堂气势恢宏。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此召开,毛泽东提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著名论断。会场内,木质长凳按代表区域排列,主席台仅有一张木桌和几把藤椅。代表们用土碗喝水,以油灯照明,却讨论出《宪法大纲》《土地法》等160余部法令,奠定了新中国的法制基石,确立了民主政治的雏形。<br></br><br></br></h3></br> <h3>礼堂后的中央革命博物馆旧址,陈列着一份泛黄的《红色中华》报。这份“新华社前身”的报纸,曾用“豆腐块大”的版面报道红军捷报,用方言编写“山歌新闻”,甚至开辟“红板”“黑板”专栏表彰先进、批评落后。苏区通讯员背着油印机随军采访,将党的声音传遍山乡。新华社走过的光辉历程,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缩影,是中国媒体走向世界的写照,构成了中国新闻史和世界新闻史的重要篇章。</h3></br> <h3>中华苏维埃纪念园,是革命精神的丰碑,高耸的“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纪念碑下,镌刻着毛泽东在瑞金写下的诗句:“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南园的烈士纪念馆内,一面英烈墙收录了11万余名苏区烈士的姓名。“当年瑞金24万人口,5万人参加红军,半数牺牲在长征路上……”北园的《浴血瑞金》实景演出中,炮火声、冲锋号与《十送红军》的旋律交织,令人潸然泪下。 <br></br><br></br></h3></br> 如今的沙洲坝村,旧址群与步行街遥相辉映,是寻根与传承的理想胜地,樱花奇境小镇游人如织,洁源村的越野车基地传来欢声笑语。红色基因已融入乡村振兴的血脉:廖奶奶咸鸭蛋合作社带动农户增收,“苏区精神”浮雕成为网红打卡点,扫码听红色故事的“智慧导游”让历史触手可及。 <h3>当我漫步在红军广场,抚摸着印有镰刀锤头的石雕,心潮澎湃。瑞金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这里不仅是共和国的摇篮,更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源头。从“自带干粮”的廉洁作风,到“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公仆情怀;从“创造第一等工作”的奋斗精神,到“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治党智慧……瑞金的“百个第一”,如同一粒粒火种,照亮了百年大党的燎原之路。 </h3></br> (照片拍摄于江西瑞金)<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