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个核武研制基地“核武生命运输线”上的红色史诗:铁十师与221厂的世纪情缘

铁兵缘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杨向晖</b></p> <p class="ql-block">在新中国的历史长卷中,有两段鲜为人知却意义非凡的故事——铁道兵第十师与221厂的不解之缘。这不仅是一段关于建设与奉献的历史,更是一曲跨越时空、凝聚着无数人心血与信仰的赞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铁血铸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铁十师筑就核武运输生命线</b></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为打破核垄断,增强国防实力,中国政府毅然决定建设核武器研制基地。1958年7月,国家斥资3亿,在青海海晏县金银滩选定地址,同年11月,代号为221的中国核武器研制基地正式落成。这是一项绝密工程,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而铁路运输线的建设,成为保障核武研制成果顺利运出的关键一环。(二二一厂1958年开始建设,1962年12月铁十师四十六团开始进入二二一厂区时,从海晏至二二一厂加工场站(总厂火车站)铁路已经建成)。</p> <p class="ql-block">1962年12月26日,铁道兵第十师46团接到紧急命令,从甘肃山丹军马场移防至青海海晏县221厂,正式开启“二上”青藏线的特殊使命。当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正在221厂紧锣密鼓地进行,整个基地笼罩在高度保密的氛围之中。铁十师官兵们深知任务的艰巨与重要性,他们告别亲人,隐姓埋名,义无反顾地踏上这片神秘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国家确定的221厂铁路建设方案极为复杂。兰青铁路正线段需从海晏(兰青铁路里程K272+287)修建至克土(k296+274),再由克土分出一条海湖支线通往221厂,同时还要与221厂厂区内由16条厂区线、4个车站、1个机务段等组成的庞大铁路系统同步施工。这不仅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挑战,更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63年3月22日,铁道兵兵部电令下达,铁十师46团、48团承担起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48团反应迅速,接令当日便即刻行动,当月月底,1营、3营率先抵达工地,团部驻防海晏县,随后4营也顺利到达。4月29日,46团团部入驻湟源县,1、2、4营的998名官兵紧随其后抵达海晏。至此,铁十师的建设大军齐聚金银滩,一场艰苦卓绝的铁路建设攻坚战正式打响。</p> <p class="ql-block">在建设过程中,官兵们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高原地区气候恶劣,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25度,寒风凛冽,滴水成冰;施工条件艰苦,物资匮乏,许多工具和设备都需要自行制造。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吓倒英勇的铁十师官兵。他们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即便对身边的工程一无所知,也从未有过丝毫抱怨。白天,他们在工地上挥汗如雨,肩扛人抬,与风沙和严寒作斗争;夜晚,他们在简陋的帐篷里稍作休息,为第二天的工作积蓄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63年4月16日,48团负责的黄草庄——克土段11.62千米线路开工,同时承担起7.5千米长的海湖支线建设任务。6月1日,46团3个营加入战斗,海晏——黄草庄段11.8千米线路也破土动工。10月16日,46团开始铺轨作业。为了加快进度,战士们使用师修理厂自制的龙门架铺设混凝土轨枕。在寒冷的夜晚,他们头顶繁星,脚踏冰霜,争分夺秒地工作。11月30日,海克段全线铺通;12月25日,48团铺轨队完成海湖支线铺轨。此外,师工程通信连也出色地完成了通信线路的建设任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64年,工程进入收尾阶段。铁十师官兵们完成了海克段2167平方米、海湖支线1349.9平方米的房建工程,以及给水工程、整道等全部工作。经过一年半的紧张奋战,海克段正线建成23.737千米,完成投资1119.1万元;海湖支线正线建成7.15千米,完成投资212万元。同时,46团还承担了221厂厂区内大量铁路支线的建设任务,包括一期、二期、三期工程的众多厂区线,以及编组站、车站、机务段等配套设施的建设。1964年9月28日,221厂专用线工程正式移交,并被验收评定为质量良好。</p> <p class="ql-block">这条凝聚着铁十师官兵心血与汗水的铁路,在1964年10月迎来了它的重要使命。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老邱”从221厂装车,沿着这条铁路运往罗布泊,并成功爆炸。这惊天一爆,不仅震惊了世界,更标志着铁十师官兵们的付出与努力取得了圆满成功。他们用铁轨铸就了一条核武运输的生命线,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奠定了铁十师作为“两弹一星”开路先锋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旧址重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面旗帜架起历史沟通桥梁</b></p> <p class="ql-block">岁月如梭,曾经繁忙的221厂铁路专用线渐渐褪去了往日的喧嚣,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然而,对于铁十师的老兵们来说,那段在金银滩奋战的岁月,始终是他们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2024年11月底,袁武学、杨明秀、白新民、杜鹏孝、李闯民、杨向晖等六位铁十师老兵,怀着对往昔的眷恋与对历史的敬畏,踏上了重返221厂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当他们来到十一分厂专用线上星站时,展开了那面鲜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老战士青藏铁路工程探访拍摄行”活动旗帜。这面旗帜,不仅是他们身份的象征,更是对那段光辉岁月的致敬。就在他们进行拍摄讲述时,一群身着行政夹克衫的人从旁边路过。铁道兵的旗帜瞬间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其中一位戴着眼镜的领导主动上前询问:“你们是铁道兵哪个部队的老战士?”(后来得知这位领导是来221基地调研的海北州组织部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老兵们纷纷自豪地回答:“我们是铁十师老战士,221铁路专用线就是我们铁十师修建的!”这句话,饱含着他们的骄傲与自豪,也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听到这个回答,对方立刻停下了脚步,脸上露出惊喜的神情。他们激动地说:“我们一直在苦苦寻找铁道兵第十师,没想到今天能在这里巧遇!真是缘分!”</p> <p class="ql-block">原来,他们是海北州221厂旧址办的人员和前来调研的海北州领导。当时,他们正为完善221旧址的保护工作四处寻访铁十师的相关信息,希望能够找到更多关于铁路专用线建设的历史资料。这场意外的相遇,仿佛是命运的安排,让两个原本看似毫无关联的群体,因为共同的历史记忆而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 双方兴奋地交流起来,分享着各自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与感悟。老兵们向他们介绍了当年铁十师修建青藏铁路、221厂专用线的艰辛历程和感人故事,旧址办的人员则表达了对老兵们的敬意和感谢。大家一起拍照合影,互加微信,并当场建立了“221与铁十师老兵联系群”。</p> <p class="ql-block">这次相遇,不仅为老兵们的探访拍摄活动增添了特殊的意义,也为221旧址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希望。双方约定,在老兵们拍摄行活动结束返回时,前往旧址办进行深入的交流座谈。然而,当老兵们在12月3日如约前往旧址办时,却得知对方因陪同上级考察无法座谈。尽管有些遗憾,但从旧址办人员的忙碌中,老兵们深切感受到了地方政府对221基地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他们与负责接待的综合部负责人杨发鑫部长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后,便告别返回。</p><p class="ql-block"> 此次邂逅,让铁十师老兵与221厂旧址办约定在年后合适的时间,前往西安造访铁十师传承企业中铁二十局,进一步交流座谈,并查阅当年修建221铁路专用线的珍贵文献资料。袁武学组长推荐并确定原铁十师老兵王民立、杨向晖作为联系人,与旧址办相约在西安相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西安聚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档案解密重现先辈奋斗荣光</b></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1日,221厂旧址办副主任郭福带队,一行六人从青海远赴西安,与从北京赶来的王民立大姐会合。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与铁十师传承企业中铁二十局进行深度交流,探寻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4月13日,在与原8342部队(工程兵54师)、原221基地消防大队退伍老兵访谈后,旧址办一行人来到了中铁二十局。中铁二十局局办分管档案史志的副主任王志军、档案科科长王丽、接待科科长李静华,以及铁十师老兵代表杨向晖热情地接待了他们。</p><p class="ql-block">众人首先参观了铁十师发展历程馆和中铁二十局发展成就馆。在发展历程馆中,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生动地展现了铁十师从成立到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从国内铁路建设到援外工程,铁十师始终冲锋在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旧址办的人员们一边参观,一边感慨万千,对铁十师这支英雄部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敬意。</p> <p class="ql-block">随后,大家来到了新迁的现代智能化档案馆。在这里,尘封多年的历史档案被一一打开。部队调防文件、施工协议书副本、工程核算报告、领导讲话、会议纪要等资料,详细记录了铁十师建设221厂铁路专用线的全过程。其中,一份盖有8091部队(铁十师调防青海后专门颁发的部队番号)和青海机械厂(221厂对外掩护名称)印章、编有221基地保密序列编码的施工协议书副本,引起了旧址办调研采访组的极大兴趣。</p><p class="ql-block"> 众人围聚在一起,仔细端详着这份珍贵的文献资料。他们兴奋地讨论着,因为221基地所有档案因保密需要已全部上交国家有关部门存档保管,目前在221厂基地尚未见到任何相关文字资料,这份协议书堪称是文物级别的历史文献。从“副本”二字推测,原件很可能存于原221厂。这些丰富而详实的档案资料,不仅是铁十师建设221厂铁路专用线的重要第一手历史证明,有力地证实了铁十师“两弹一星”开路先锋的身份,更是下一步完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工作的重要历史依据。</p><p class="ql-block"> 同时,这些资料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彻底澄清了坊间关于221厂铁路专用线非铁十师建设的错误传言。此外,大家还了解到,在铁十师撤出221厂时,为了保障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留下了部分铁道兵官兵纳入221厂职工编制,当年运送“老邱”前往罗布泊的火车司机,正是原铁十师新管科留厂的火车司机。王民立大姐的多篇考证文章与馆藏文献相互印证,从微观与宏观两个维度,全面而生动地展现了铁十师官兵在高原冻土上抢建“核武生命线”的英雄壮举,以及他们为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所作出的巨大历史贡献。</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在中铁二十局的资料查阅后,在王民立大姐和杨向晖的陪同下,众人驱车前往陕西省第五休养所,看望并采访当年参与221厂铁路专用线建设的原铁十师46团技术组组长边金友老人。得知221厂旧址办的同志们要来,边老早早地穿戴整齐一身军便装,在家等候。</p><p class="ql-block"> 见面后,老人热情地将大家迎进屋子。旧址办郭副主任向老人献上洁白的哈达,表达对当年建设者的敬意,并说明了留存口述史的来意。边老招呼大家就坐后,很快便沉浸在对当年建设情景的回忆中。虽然年近90岁高龄,但边老精神矍铄、思维清晰,他侃侃而谈,向大家讲述着当年在金银滩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从施工方案的制定到具体的建设过程,从克服各种困难到与战友们并肩作战,边老的讲述仿佛让大家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熟悉221建设历史的王民立大姐,不时地帮助老人回忆细节、补充故事,唯恐遗漏那些珍贵的历史片段。不知不觉,边金友老人讲述了两个多小时。随行采访记者和展陈部朱顺龙部长仍意犹未尽,继续深入挖掘更多的故事和细节。</p><p class="ql-block"> 采访结束后,众人共同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对他和当年的战友们为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所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让全社会都了解和记住为新中国两弹事业付出心血的所有参与者、建设者,成为了大家共同的心愿。随后,老人出门送别,双方依依不舍,挥手道别。</p> <p class="ql-block">旧址办一行人表示,此次西安之行,尤其是在中铁二十局的调研访谈,是他们既定的抢救性保护、记录、保存新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16个建设部队参与建设历史资料、口述历史的重要工作之一,更是兑现2024年底与铁十师老战士们邂逅相约221、相聚畅谈20局的承诺。如果没有去年那次奇妙的相遇,这样的相见或许也会到来,但绝不会如此及时、如此令人欣慰。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次交流,他们结识了一批热衷于探寻老部队参与221铁路专用线建设历史的老兵,也得到了铁十师传承企业中铁二十局的热情积极支持。</p> <p class="ql-block">在这篇文章成稿之际,旧址办正满怀期待地等待着中铁二十局请示上级批准同意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保护单位复制获取有关221铁路专用线建设资料的好消息。一旦获批,这将为旧址办完整、准确地留存和展示铁十师作为“两弹一星”开路先锋的历史业绩提供关键的历史文献物证。对于企业而言,这既是参与保护企业前身红色遗址的重要契机,也为弘扬革命文化、铁道兵精神、“两弹一星”开路先锋精神,担当央企责任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还能为企业开辟战新产业领域、实现转型升级提供红色文化驱动力,丰富企业发展内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而对于一直关注221基地铁路建设情况的老兵们来说,这更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铁道兵第十师与221厂的故事,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一段传奇。它不仅见证了我国核武器事业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更展现了无数建设者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段历史,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p> <p class="ql-block">作者:杨向晖 1981年10月自甘肃庄浪县应征入伍,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0师青藏铁路新管处电影放映员。1984年1月1日随部队兵改工集体转业至铁道部二十局五处(后改名为建筑工程处、六处,改制为中铁二十局六公司)宣传科,曾任新闻报道员、干事等职。退休前任中铁二十局房地产公司副总经济师兼人力资源部长、办公室主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