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当代著名</p><p class="ql-block"> 书画家篆刻家郭莽园</p><p class="ql-block"> 文/李植秀</p><p class="ql-block"> 郭莽园,广东汕头潮阳人,是岭南画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艺术创作以深厚的传统文人画底蕴与大胆的创新精神著称,被誉为“当代文人画的守夜人”、“当代文人画最后一道防线”。</p><p class="ql-block"> 他的作品融合金石气、书卷气与江湖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收藏。 </p><p class="ql-block"> 2021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山居图》以437万港元成交,创个人拍卖纪录。</p> <p class="ql-block"> 郭莽园(1942~)出生于广东潮阳书香世家,自幼受潮汕文化熏陶,早年师从陈半醒(陈仲明)学习传统书画,打下坚实的诗书画印基础。特殊年代经历坎坷,曾务农、做木匠,但始终坚持艺术探索。</p><p class="ql-block"> 1980年代后进入创作高峰期,受吴昌硕、齐白石、八大山人等影响,结合潮汕民间艺术与西方现代构成,形成“野逸狂放、拙朴雄浑”的个人风格。晚年定居广州,仍保持旺盛创作力。</p> <p class="ql-block"> 一,艺术特色与创新</p><p class="ql-block"> 以文人画精神的现代表达,书法入画,用篆隶笔法作画,线条苍劲如铁。如;《老藤》《残荷》系列中枯笔飞白的运用,展现金石韵味。翰秀小李初学画时,曾请教郭老,学画涂来涂去好像就容易一些,画线条太难了,郭老告诉小李;“是啊!画线条就同你开车一样,公里数到了才行”,可我小李安全行车100万公里,还没把线条画好!可见郭老的功底太深太深。2005年,我在北京拜师学艺期间,曾带着郭老的画冊到大师老甲(贾浩义)艺术馆,当时贾老师大力称赞郭老的书画作品,在场的贾老师的很多弟子也赞赏!好啊!真好啊!话归原题。</p><p class="ql-block"> 郭莽园诗画一体:常在画作题写自创诗词,如《醉仙图》题 “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赋予画面文学意境。</p><p class="ql-block"> 墨色张力:擅用焦墨与泼彩对比,《黄山烟云》中以浓墨勾勒山石,泼彩渲染云霞,形成强烈视觉冲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抽象构成实验:部分作品接近抽象表现主义,《混沌》系列以墨块堆叠表现宇宙初开之境。</span></p><p class="ql-block"> 题材的突破性探索方面;传统题材新解,将梅兰竹菊赋予当代隐喻,如《墨竹图》以扭曲竹枝象征生命韧性。 市井人物入画:描绘市井小民、乞丐醉汉,如《江湖系列》用夸张造型传递对底层的人文关怀。</p> <p class="ql-block"> 二,艺术理念</p><p class="ql-block"> 1. 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反对精致化、商品化艺术,追求拙朴率真的表达,认为“瑕疵是艺术的呼吸孔”。</p><p class="ql-block"> 2. “法无定法”的创新观,主张打破传统程式,曾言:“若不能离经叛道,何以自称画家呢”。</p><p class="ql-block"> 3.民间立场与精英意识的融合,既保持文人的精神高度,又扎根民间烟火气,其画作常出现茶壶、咸鱼等生活意象。</p> <p class="ql-block"> 三,跨界融合</p><p class="ql-block"> 篆刻与绘画互动:自刻印章“莽园野狐禅”“无法无天”等,成为画面构成元素。 </p><p class="ql-block"> 潮剧元素转化:将潮剧脸谱的夸张造型融入人物画,如[钟馗嫁妹]中人物的戏剧化表情。</p> <p class="ql-block"> 四,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 1. [大江东去](2005) </p><p class="ql-block"> 八米长卷以狂草笔法描绘长江奔流,墨浪翻卷间题写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获“中国美术馆当代水墨双年展”金奖。</p><p class="ql-block"> 2. [野狐禅系列](2012-2018) </p><p class="ql-block"> 以禅宗公案为灵感,用简逸笔法刻画达摩、寒山等人物,画面留白处钤盖自嘲式闲章,体现“破执”的哲学思考。</p><p class="ql-block"> 3. [非洲写生](2016) </p><p class="ql-block"> 赴非采风后创作的系列水墨,以焦墨表现非洲草原的苍茫,融入岩画符号,展现跨文化对话的尝试。</p> <p class="ql-block"> 郭莽园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传统不是枷锁,而是创新的跳板。他以“野路子”走出正统,用“不完美”抵达真实,为当代中国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在文人雅韵与江湖豪气之间,开辟出一条充满生命力的艺术道路。</p><p class="ql-block"> 乙巳年农历三月于鮀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主广东汕头李植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植秀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