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岁月如风,佛动着我的心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时光似海,洗濯了我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未展纸笺,又使霜亳得半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方拈雪韵,还将水墨留三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共中央1966年5月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召开的八届十一中全会,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两个会议先后通过的《中共中央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以及对中央领导机构的改组,使“左”的方针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此,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6年8月1日至12日,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提出中央有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矛头直指刘少奇、邓小平。全会通过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六条,对于运动的对象、依靠力量、方法等根本性问题作了有严重错误的规定。全会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八届十一中全会后,红卫兵运动迅猛发展。红卫兵运动最初是破除“四旧”( 即所谓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随后发展为抄家、打人、砸物。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许多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干部遭到批斗。红卫兵运动对社会秩序和民主法制的破坏,引起各地党组织和许多干部群众的不满和抵制。但是,这种不满和抵制当时却被认为是执行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这一代,是迷茫的一代,学校停课,工厂停工,许多学生工人成了“红卫兵”,抄家、破四旧、烧文物、砸古迹,“大字报”率先在学校铺天盖地,“牛鬼蛇神”如雨后春笋,无辜把庶民分割成“红五类”“黑九类”,造成群众斗群众凄凉运动。更多的徒步走上了“大串联”的漫漫征途,后来“红卫兵组织”按观点分成帮派体系,继而一些学校和地方发生武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学校竺西中学,也迅速卷入这场革命运动。这个时期我们班的同学大多还是个天真无邪孩个,只懂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唱着学习雷锋叔叔好榜样,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铺天盖地的大字报贴满了学校黑板报、围墙、教室墙壁、甚至台櫈,还嫌不够,最后把绳子从教室外走廊的柱子到柱子,校园这棵树到那棵树拉起来,像晾晒衣服那样挂起来,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大家挖空心思编,每天写几张大字报并登记上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英语老师葛甫仁,因母亲在美国当保姆携幼小的他同去,学得一口流利英语,喜欢穿西装,夏天穿短西装裤,令当时及不相符的是一双长统袜子一直穿到大腿,如今年龄也大了,秃顶,也不知道哪一届给他起了个外号“老顽固”,一届届传下来,他是我们班的副班主任。在那个待定的时代,理所当然一夜间成了“里通外国的特务”,学校教导许介英成了“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被打倒,我的班主任何培如老师成了“臭老九”靠边站,戴眼镜的周鲁恒老师的大字报最多,有数不清的罪名,他每天去看内容,并在大字报下面粘上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此事澄清如下....”,“子虚乌有”,“如果确有此事枪毙”。大字报及下面的小纸条在秋风落叶中凄凉飘荡,如果一张张数过去可以枪毙几十回呢。乖巧的老师能躲则躲,能藏则藏,以免引火烧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竺西中学教导主任许介英成了“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被打倒,他的妻子在竺西小学当老师也受牵连,挨整挨斗,一位女教师从未经历如此场面,吓得瘫软在地上。小学六一班班主任王黎皎一直是学校优秀老师,她高桃的身材德智体全面发展,全县许多老师来聆听她的公开课,那年我有幸在她班里当班长。突然听说她是三青团是反革命,听说承受不了打击跳井了,后被人拉上来在校门口瑟瑟发抖示众。我们失去了老师,我们迷糊了方向,曾经的三好学生、班长只能留在深深残梦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深藏着一段岁月,历史的瞬间,永恒的话题。你举着旗,我背着包,迎来日出送走晚霞。一步步风霜雨雪,一天天酸甜苦辣,一路豪歌向天涯,踏平坎坷成大道,敢问路在何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6年8月“文革”必需迅速升温,毛主席号召革命师生进行“大串联”,参观学习,交流经验,希望以此打开这场运动的僵局。1966年9月5日的《通知》发表后,全国性的大串联活动迅速发展起来。当时串联师生乘坐交通工具和吃饭住宿全部免费,成为“文革”很特殊的一道风景。1966年8月31日,毛主席第二次接见50万红卫兵和师生大会上,就有“全国各地的同学到北京来交流经验,北京同学也到各地去串连,是很好的事情。”的说法。毛主席于1966年8次接见红卫兵,受接见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青年师生大约1300多万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红卫兵和学生,响应号召,进行的全国性串连。这次大串连,参与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可称“空前绝后”。1966年9月5日,中共中央正式通知,各地红卫兵串连乘车免费,生活补助由国家开支。也就是说,大串连的交通、吃饭、住宿统统不要钱。有这等好事,于是大、中学生,还有些小学生,本已停课,没有了作业、考试,全身轻松,一门心思加入大串连洪流,“经风雨、见世面”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2月底幼稚少年再次回到学校,看看什么时候过年终考试,学校里冷冷清清,没有几个人,一问,才知道9月5日中央已经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大中学生参加革命大串联,把“文化革命”的烈火烧得更旺。其他同学老早就“串联”去了,有的高中大同学出去了二、三次,有的还上了北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碰到孙敖平、蒋乃林、冯介平,相邀我一起参加串联去,我们一起来的六个小同学就组成一个“串联队”,他们负责开好“串联”的介绍信,并领到了红卫兵袖套,袖套上三个黄色草书“卫东彪”,也不知道谁定的,反正是保卫伟大统帅毛泽东和副统帅林彪。每个串联队还可以领一面红旗,我们考虑到是步行,扛的旗子太大,走起路来费劲,就只要了一面少先队队旗一样大小的旗子,上面写着“长征”二字,字体不是很大,但格外醒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7年元旦,夜里下了一场沿雪,虽然没有堆起来,但地上一片白茫茫的。第二天土清晨,大家戴上军便帽和“卫东彪”红袖套,胸前夹上如今一元钱硬币大小的毛主席像章,肩上背个军绿色的小包叫军便包,包上五个黄字是毛体“为人民服务”,包里面放着一本毛主席语录、一张学生证,一支元珠笔一本小本子,几斤粮票和几元零钱。会集在学校,领队举着旗帜浩浩荡荡向南挺进,一双球鞋踩在公路的冻雪上沙沙的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天傍晚我们一行步行到宜兴县城,这是我们第一次上县城,找到一个学校接待站,安排吃了二碗免费稀饭,并住在教室的里,地上是席条通铺,一条被子睡二个人,大家倒头便睡,一觉醒来太阳已经升起。第二天走路感觉脚不那么听便唤了,好不容易挨到丁山镇,找到一个学校临时接待站,我们的腿都肿了,脚底磨起了血泡,但我们坚持一个信念“卫东彪”,就有了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一站浙江省夹浦,再往南走,终于来到长兴,我们来到一所小学入住,我的姐夫杭州大学毕业在长兴中学当物理老师,晚饭后顺便去看看,路生嘴边,顺利找到姐夫,他留我住一宿,第二天在食堂里吃完早饭,我回到那所小学,惊讶的发现他们已人去床空,当时我真后悔,不该离队单独行动,一股强烈的孤独感笼罩心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我不能当逃兵,决不畏缩不前,单身只影继续向南走,一路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算通畅,踩着碎石子的车路向前进,唯有脚下嚓嚓的响声陪伴着我,走过一村又一村,肚皮钟不停地敲着点,看看天上的太阳大约已过中午,见路边有个小餐馆,付上三两粮票二毛钱塞饱肚皮继续赶路。走到哪里算哪里吧,走到下一个村口见百余米外冒出二个熟悉的身影,一阵惊喜,狂奔而去大喊孙敖平,一夜加半天的分别胜似数月,他俩也是途中拆散,大很高兴,感到有了依靠有了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天又一天我们的队伍又奇迹般团聚了,我们终于走过了湖州市,一路上也有串联队伍擦肩而过,有些大哥哥看我们还小,给我们传授经验,分享长征捷径。这一天天色已晚,前不靠村后不着户,无奈之时想起了大哥哥的教诲,看到身后一辆卡车过来,我们站住在公路中间一字排开摘帽挥手,卡车缓缓停下,师傅问明情况,见我们一群孩子出来“长征”去杭州,已经步行了一个多星期了,手一挥说:“上车,记住抓紧车拦板。”我们高高兴兴爬上车厢,伴随着耳边呼呼的风声直达杭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浙江大学,“求是”二字首先跃入我们眼帘,这是浙江大学的校训,1938年11月1日,竺可桢校长在广西宜山的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并提出要以“求是”两字为校训。“求是”,就是孜孜不倦追求真理,这是创新之基,也是走向社会安身立命之本。创新正是历史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杰出人才的共同特点。求实是基础,这种校风一直延续至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浙江大学工宣队安排我们住在浴室,这可是个暖烘烘的好地方,大家终于洗了一个澡睡了个好觉。第二天我们毫无目标的乱奔,。晚上回来大家七嘴八舌说各自经历:“白天到了一个有香味的庙,里面的菩萨比真人还要大,叫灵隐寺。”,“还走到一个动物园,大猛蛇还盖着被子。”,“看到一个大湖还有宝塔,湖中筑一条长坝,长坝上还有几座桥,听杭州人说是西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天工宣队就来告之我们,说接到上级通知,由于当前形势大好,停止全国大串连,返校继续闹革命,给我们登记造册,安排我们上火车到上海住夜,次日安排趁火车至无锡,无锡又安排趁轮船回周铁竺西中学。“大串联”于是在历史中留下滑稽又苦涩的一页。</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华灯初上,洋场十里, 是那样光彩夺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柔情万种,本色难改,夜让人神驰向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今宵风采,半程旅途,无缘就此要分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江水缓流,百舸停泊,幻想以后再续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时隔十年我又来到上海,戴着红袖章,是到上海交大取经而来,还是被遗返途经逗留一夜而来,一言难尽。疲惫的几个年少趁着夜色,匆匆忙忙往灯光的方向行走,我们只知道五光十色的地方便是繁华地段,看一眼东方的大都市,喝一口黄浦江的波涛,走一程光亮的柏油马路,听一下上海一知半解的方言,因为天亮我们将被遣送回校,上海我来了,再见了上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回到学校报到,学校里冷冷清清,没有几个人,哪有报到之处,教室里桌椅布满灰尘,飘零的大字报洒落角落,随风飞扬旋转,乖巧的老师们谁也不去收拾,也不敢去收拾,因为上面都是他们的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铁证,弄不好又是一条新的罪状。多方打听,才知道同学们都回家帮父母喂猪种地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竺西中学,母校啊在雨中飘落,我们怀揣梦想,带着母校的期望,雏鹰展翅,那是鸟儿对蓝天的向往,小溪潺潺,那是溪流对海洋的畅想。我们敬爱的母校,珍藏往日的嬉笑欢乐,淘气的脚步洒满您的每个角落,童真的歌声永远回荡在您的上空。农忙上级号召学生老师下地支农,我们挥洒过汗水,绿茵场上,我们洋溢过笑脸,那阳光明媚的教室里,飘出我们朗朗书声。那乌亮的黑板是一块肥沃的土地,我们用小小的笔耕耘,清脆悦耳的铃声,将勉励我们珍惜时光。初中三年了,我们就要毕业了,却面临着失学离别之痛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尊敬的老师啊,教导主任许介英,班主任何培如老师,副班主任葛甫仁老师,王西平老师,王良生老师,许良元老师和陶英艳老师,徐挺林老师,王挺龙老师,尹祖伯老师, 张纪盘老师......,我们就要毕业了,三年的时光给我们留下多少美好的记忆,三年的岁月在我们心头匆匆掠过,怎能忘记进步时,您为我们颁发奖品,怎能忘记犯错时,您温言细语的谆谆教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可亲的尊长,离别前的不舍,永远珍藏眷眷的爱恋,培育了我们一天天快乐成长,教育了我们一天天日趋懂事,是您教会了我们,先学会做人后学会求知,您的心啊,时刻都在为我们跳动。寒来暑往,我们徜徉在你的怀抱,春去秋来,多少风雨在我们脑海静静闪过。再见了尊敬的老师。我们敬爱的母校,母校啊,我成长的摇篮,尊敬的老师啊,老师,您喝口水吧,为我们您多少次累哑了嗓子,老师,您放下笔吧,为我们您多少次累坏了眼睛,老师啊老师,请您好好休息一下吧,您的孩子已经长大,就要离开您的怀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会忘记,您在每一道沟坎边扶我们前行,不会忘记,您用并不伟岸的肩膀托起我们人生的风景,不会忘记,您不厌其烦的讲解,不会忘记,您循循善诱的启发,不会忘记,您诲人不倦的情怀,我们一点点微小的成功,都赢来您热泪涔涔,从步履轻盈到年华老去,您将人生最精彩的篇章,留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从英姿飒爽到佝偻躬背,您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浇灌花蕾,再多的回忆,也道不尽我们彼此的依恋,再多的祝福,也说不尽我们对母校深深的眷恋。再见了我的老师,再见了我的母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