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中国馆藏有超过2.3万件跨越五千年的中国文物,涵盖新石器时代玉器、商周青铜器、汉唐陶俑、敦煌壁画、宋元书画、明清瓷器等核心类别,堪称“微缩版中华文明史”。以《女史箴图》、敦煌壁画与青花瓷为轴,铺陈出东方文明的深邃脉络。这里既是殖民时代的遗产,也是当代文化反思的镜鉴——每一件藏品都是文明对话的见证者。下面介绍中国文物镇馆十宝。</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藏《女史箴图》是该馆最骄傲的镇馆之宝。它是东晋(距今1400年左右)顾恺之传世名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为唐代摹本,高24.8Cm,长348.2Cm,为现存最早中国绢画,</span>视为中国美术史的“开卷之图”。该画通过12段故事(现存9段)描绘宫廷妇女的道德典范,如“冯媛挡熊”中冯婕妤舍身护主、“班姬辞辇”中班婕妤拒与汉成帝同辇等,兼具说教性与艺术性 。画面采用“游丝描”技法,线条细劲连绵,人物神态生动,服饰仪态精准还原贵族生活细节,被誉为“以形写神”的巅峰之作 </p><p class="ql-block">此卷原为清宫旧藏,1900年八国联军劫掠颐和园时被英军盗运至英国。大英博物馆因保管失当将其拦腰截断,导致画作出现开裂、掉粉等损伤,现存348.2厘米长卷被分为三段,乾隆御题“彤管芳”及宋徽宗瘦金体题跋等珍贵元素亦遭割裂 。目前该画每年仅公开展出六周,其余时间入库恒温保存。</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藏辽代三彩罗汉像(金代,1115-1234年)高103厘米,真人等身。陶胎敷低温铅釉,以黄、绿、褐三色呈现袈裟褶皱与岩石底座质感。其双手结禅定印,双眉紧蹙,双唇微抿,内心沉重而深邃。开脸及皮肤纹理与衣料垂坠感展现罕见写实技艺,被陈丹青誉为“堪比达·芬奇《蒙娜丽莎》的手部刻画”。该像1912年由德国汉学家贝尔契斯基从河北易县八佛洼盗运出境,原属当地寺庙16尊罗汉组像之一,在盗运运输的路途中,打碎5件,现存世仅11尊,散落美国等国。大英博物馆所藏为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藏有唐代刘庭训墓葬俑,高度在47至110厘米之间,是现存最完整的唐三彩明器组合之一。墓葬俑形象生动,姿态各异,釉色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既体现了唐代高超的陶瓷工艺,也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文化和丧葬习俗提供了宝贵资料。是一件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物珍品。</p><p class="ql-block">这组俑群包含镇墓兽、天王俑、文武官俑及骆驼、马俑等13件,造型生动且釉色斑斓,展现了盛唐丧葬文化的恢弘气象。墓主刘庭训为唐忠武将军,官居正四品,开元十六年(728年)下葬于洛阳邙山,其墓于20世纪初因修筑陇海铁路被盗,俑群经古董商流转后,1936年入藏大英博物馆 ,是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三菩萨壁画》大英博物馆藏国宝。原为河北行唐县清凉寺壁画。明代永乐年由五台山僧人用四十四年绘制。以朱砂等矿物颜料绘制,色彩至今鲜艳。4米高,宽3.9米,壁画观世音居中,普贤、文殊菩萨分列两侧,衣饰华美,体态庄严 。体现明代宗教绘画的成熟技艺 。是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1926年,山西军阀与英国商人勾结,将壁画切割为12块盗运至英国,后由收藏家捐赠大英博物馆。其庙战争倒塌。《三菩萨壁画》的命运折射出近代中国文物流失的惨痛历史。文物流失与清凉寺的毁灭,既是战乱年代文化掠夺的缩影,也警示后人:文化遗产的保护需依托国家实力与制度保障。</p> <p class="ql-block">虽然这些宝物在大英博物馆,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拿回到祖国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