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第六次走进国家博物馆的我,怀揣着满心期待,只为一睹中国古代陶瓷展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看懂瓷之美,方能知中华文化之美”。陶瓷是泥与火的结晶,是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中华大地上,两万年以前的远古先民塑泥为陶;三、四千年前,夏商时期原始瓷器初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普遍意义上的成熟瓷器诞生;一千多年前隋唐五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陶瓷生产格局;至宋代瓷业发展,名窑林立;明清时期御窑厂设立,材料出新、烧造技术进步,各类瓷器花样迭出......</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古代重要发明、经贸交流重要商品代表,陶瓷成为了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物质符号之一,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以至于英文中的代表“中国”的“china”也有陶瓷之意,中国也有“瓷国”之雅称。</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制瓷技艺</p><p class="ql-block">“后世方土效灵,人工表异,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岂终固哉!”</p><p class="ql-block"> 一一明,宋应星《天工开物》</p><p class="ql-block">瓷器的诞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对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贡献。中国古代工匠在造型、釉色、装饰、烧造技艺上不断探索与精进,持续地为瓷器注人生机与活力因而瓷之质愈坚、釉之色愈美、器之形愈丰,使得瓷器不仅有物质上的实用功能,更表达出超越功能性的美学精神。科学与艺术、实用和审美的结合,构成了中国瓷器的根本价值,千余年来,浴火而生,耀古烁今,并成就世界“瓷国”之美名。</p> <p class="ql-block">白釉印花扁壶</p><p class="ql-block">隋(公元581-618年)</p><p class="ql-block">1956年陕西省西安市郊李静训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该扁壶为模制而成。模制是用模子制坏,有单模和合模两种方式。此器为合模,也就是一模两次翻范,然后对粘而成,腹侧结合部位以泥条弥合,再修抹使之平整光滑。</p> <p class="ql-block">青釉鼠、牛、猴生肖俑</p><p class="ql-block">隋(公元581—618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湖北武昌桂子山出土</p><p class="ql-block">此组生肖俑采用模印、泥塑、雕刻、粘接制作而成。俑面部表情刻画精细。鼠俑尖嘴竖耳,小眼晴圆睁:牛俑大嘴方唇,端庄厚重;猴俑大耳缩腮,双眸有神。雕塑手法简洁,形态逼真。</p> <p class="ql-block">青釉灶</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316年)</p><p class="ql-block">此灶呈船首形,釉色青绿,采用浸釉法施釉。东汉时期,开始采用浸釉法给瓷器施釉。浸釉法可使器物表面的釉更加光滑,色泽更加均一,适应于各种复杂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在瓷器釉料中分别加入铁、铜、锰、钴等金属氧化物作呈色剂。在相应的烧成气氛下,釉面就会呈现青、福、红、蓝等色泽,这种釉被称为颜色釉。</p> <p class="ql-block">青釉敛口罐</p><p class="ql-block">隋(公元581—618年)</p><p class="ql-block">此罐釉色极佳,施釉方法独特,应是通过至少两次施釉而成。先施一层薄釉,再在均匀的薄釉上用笔再施一次竖条斑釉,经高温烧成后,釉层因厚薄不同,呈色深浅不一。这种通过釉层厚薄变化来装饰美化瓷器的做法,在隋代青瓷中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黄釉碗</p><p class="ql-block">明 弘治(公元1488-1505年)</p><p class="ql-block">大明弘 治年製</p><p class="ql-block">弘治黄釉瓷通过浇釉的方式施,又称“浇黄”。浇釉的传统操作方法是在盛有釉浆的盆中架一木板,将胎体放在木板上,用碗或勺舀取釉浆浇于胎体表面,按照顺序重复浇釉动作.直至全部浇满釉。</p> <p class="ql-block">酒蓝釉地描金缠枝莲纹棒槌瓶</p><p class="ql-block">清 康熈(公元1662-1722年) </p><p class="ql-block">酒蓝釉运用的是吹釉工艺,操作方法是用一节竹管,一端蒙上细纱蘸取釉浆,对准器坯应施釉部位,吹另一端,釉浆即通过细纱孔附着在器坯表面,如此反复进行,少者吹三四遍,多者吹十余遍。</p> <p class="ql-block">根据成分配比的不同,釉有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之分。魏晋南北朝直至北宋时期的瓷器基本都属于石灰釉系统,其特点是光泽好,透明度高,但对釉的呈色有一定影响,而且黏度较小,在高温下容易流釉。南宋开始出现石灰碱釉,其特点是在高温熔融状态下黏度较大,不易流淌,能重复施釉,可以烧造出釉质肥厚、玉质感强的瓷器。</p> <p class="ql-block">釉里红缠枝菊纹玉壶春瓶</p><p class="ql-block">明 洪武 (公元1368—1398年) </p><p class="ql-block">釉下彩绘是用色料在成型的坯体上描绘纹饰后,施以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釉里红是釉下彩绘瓷的一种,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瓷胎上描绘纹饰施以透明釉,于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釉下呈现红色花纹。</p> <p class="ql-block">乌金釉碗</p><p class="ql-block">清 雍正 (公元1723—1735年) </p><p class="ql-block">此碗外壁施乌金釉,釉质匀净,为雍正乌金釉瓷的代表作。乌金釉是一种名贵的高温颜色釉,清代康熙时期创烧。乌金釉以氧化铁为呈色剂,并含有氧化钴、氧化锰等,一般以吹釉法施釉,然后入窑烧成。</p> <p class="ql-block">天蓝釉锥拱菊花纹橄榄瓶</p><p class="ql-block">清 康熙(公元1662—1722年) </p><p class="ql-block">此瓶釉色淡雅宜人,为康熙天蓝釉瓷佳作。天蓝釉是康熙年间首创的名贵色釉,由天青釉演变而来,以氧化钴为主要呈色剂,釉色浅蓝,釉质莹洁清雅,似蔚蓝的天空,故名“天蓝釉”。</p> <p class="ql-block">钧窑天蓝釉紫绿斑鸡心罐</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1368年) </p><p class="ql-block">此罐釉色天蓝,釉面分布不规则玫瑰紫色窑变斑,为元代钧窑瓷器中的佳品。瓷器在窑内烧成时,由于釉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出窑后釉面色彩斑斓,呈现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人称之为“窑变”。</p> <p class="ql-block">祭红釉盘</p><p class="ql-block">明 宣德(公元1426—1435年)</p><p class="ql-block">此盘为宣德红釉瓷中的珍品。红釉的呈色剂为氧化亚铜,由于釉料中铜元素的含量不同,以及烧制工艺的差别,红釉会呈现浓淡、深浅不一的色调。宣德朝是明代红釉瓷制作最辉煌的时期,所产祭红釉瓷釉面色泽堪与天然红宝石相媲美,故有“宝石红釉瓷”之美称。</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白釉题“风花雪月”枕</p><p class="ql-block">金(公元1115-1234年)</p><p class="ql-block">此枕在施有化妆土的坯体上以黑彩题写“风花雪月”四字,将书法艺术创造性地运用到陶瓷装饰中。金代,磁州窑的化妆白瓷技法已非常成熟,其做法是先在胎体上施白色化妆土,再</p><p class="ql-block">进行各种装饰,然后施透明釉。</p> <p class="ql-block">吉州窑黑釉洒彩月影梅枝纹碗</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此碗内部用乳白色泥料在黑釉上描绘纹饰,然后再入窑烧成,是吉州窑常用的装饰技法。</p> <p class="ql-block">绿釉剔划牡丹图枕</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剔花是先在坯体表面施釉或施化妆土,剔划出花纹,然后将花纹部分的釉层或化妆土层剔去,称留地剔花;也可将花纹之外部分的釉层或化妆土层剔去,称留花剔地。烧成后,釉色、化妆土色和胎地形成对比,纹饰具有浅浮雕感。</p> <p class="ql-block">越窑青釉秘色瓷刻莲花纹盒</p><p class="ql-block">五代(公元907—960年) </p><p class="ql-block">1959年浙江宁波出土 </p><p class="ql-block">此盒盖中间凸印一朵莲蓬,内戳印莲子七颗,莲蓬周边凸刻有双层莲瓣纹。印、戳两种技法共同装饰一物,犹有莲子破皮突起之意,颇具立体感。俯视该盒,其盖宛如盛开的莲花正在托起果实饱满的莲蓬,漂浮在荷池中,意境清远。</p> <p class="ql-block">青釉塑贴双鱼纹执壶</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湖南长沙铜官蓝岸咀出土</p><p class="ql-block">此壶流下方贴有模印的双鱼纹饰。贴花是将印模或捏塑成的各种纹饰粘贴在已成形的器物坯体表面,然后施釉入窑焙烧。模印贴花装饰盛行于晚唐时期,纹饰内容丰繁,多来源于生活所见,如花、鸟、鱼、雁等。</p> <p class="ql-block">斗彩番莲纹葫芦瓶</p><p class="ql-block">清 雍正(公元1723-1735年)</p><p class="ql-block">此瓶呈葫芦形。通体斗彩装饰。上部绘五蝙、“寿”字、寿山福海纹:下部绘番莲纹,寓“五福捧寿”吉祥之意。外底青花双圈内署楷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此瓶别致的造型与清新典雅的装饰完美结合,为雍正斗彩瓷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吉州窑黑釉剔花折枝梅纹梅瓶</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梅瓶小口、短颈、丰肩、肩部以下逐渐收窄, 因口径大小同梅枝细瘦相称而得名。梅瓶原作 为储酒器,至迟在北宋中期,精工制作、用于 插花的陶瓷梅瓶已从实用的盛酒壶瓶中分离出来,用于厅堂摆花,或用于供奉佛事。</p> <p class="ql-block">祭红釉梅瓶</p><p class="ql-block">清 康熙(公元1662—1722年)</p><p class="ql-block">直到清代,梅瓶才作为花瓶中的固定器类与观音尊、凤尾尊、油槌瓶、胆瓶、投壶等一并列入“瓶之佳者”,其样式与概念也才与今天习称的梅瓶相对应。</p> <p class="ql-block">官窑粉青釉胆式瓶</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诗画中广为表现的胆瓶。造型多样。宋画所绘的插花小瓶,属于细颈垂腹的样式。这类花瓶线条简洁柔和,不仅为士人所好,也是闺阁花事的重要装点,至明代犹盛不衰。</p> <p class="ql-block">粉彩荷花式吸杯</p><p class="ql-block">清 光绪(公元1875-1908年)</p><p class="ql-block">此杯形如一朵盛开的荷花,花瓣中有一小孔与花梗相连,花梗中空,作用相当于吸管。因是光绪年间为纪念清军秋季操练而特制的纪念杯,故又名“秋操杯”。</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莲纹温酒器</p><p class="ql-block">清 光绪(公元1875—1908年) </p><p class="ql-block">饮用黄酒和白酒时,一般把酒温热后再喝。一是可以促进酒的酯化,使酒散发出醇厚的香味,优化口感;二是可以挥发一部分酒精,达到健康饮酒的目的。温酒器便是在这样的需求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专用酒具。</p> <p class="ql-block">豆青釉青花釉里红桃式倒流壶
</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公元1736—1795年) </p><p class="ql-block">倒流壶以精巧的设计创意而著名。因利用连通器原理,注酒时将壶倒置,从底孔注酒后,再将壶正置,即可从壶嘴往外倒酒,故称“倒流壶”。</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匜</p><p class="ql-block">元 (公元1206—1368年) </p><p class="ql-block">瓷匜主要模仿先泰时期的青铜匜,创烧于唐代,流行于元代。有学者通过元墓中壁画的分布、备酒图中的器物组合以及墓葬和窖藏出土匜的共存关系分析,认为元代匜可能为注酒器,与玉壶春瓶、托盘、盏类酒具组合使用。</p> <p class="ql-block">青花开光花果纹执壶</p><p class="ql-block">明 永乐(公元1403-1424年)</p><p class="ql-block">明代以后,注子改称执壶。唐宋时期,注子腹部作瓜棱形、椭圆形或球形,造型饱满。随着宋代玉壶春瓶的流行,在金银器中出现了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注子形象,除却长流、曲板其造型与玉壶春瓶无异。元代以后,此类玉壶春式的瓶身也成为执壶的主要造型之一。</p> <p class="ql-block">黄釉鸡冠壶</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16-1125年)</p><p class="ql-block">辽代初期,为适应游牧生活,出现了仿皮囊壶造型的鸡冠壶,用以盛酒和斟酒。鸡冠壶最初因其提手部位如鸡冠状而得名。早期产品装饰简朴,形状浑圆,较多地保留了皮囊的样子;中期以后,壶体逐渐瘦长,形似马镫,故又称“马蹬壶”。</p> <p class="ql-block">青釉龙柄鸡首壶</p><p class="ql-block">隋(公元581-618年)</p><p class="ql-block">1956年湖北武昌周家大湾出土</p><p class="ql-block">鸡首壶为盛水或盛酒器,具有多重功用。早期鸡首仅起到装饰作用。两晋时鸡首大多中空,有流的作用。隋代壶颈明显变长。唐代中期以后,鸡首壶逐渐为执壶所代替。</p> <p class="ql-block">长沙窑褐绿彩花鸟图注子</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 </p><p class="ql-block">注子,又称“注壶”,唐代后期注子逐渐取代樽勺,成为最主要的盛酒和斟酒器。长沙铜官窑出土的注子上有“陈家美春酒”“酒温香浓”“泛花泛蚁”等题识,表明其盛酒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绿釉博山炉</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博山炉之得名源于外形。其盖被设计成耸立的山峰状,在山峦重叠处开细小的出烟孔,以起舒缓发烟之效。炉中焚香,轻烟飘出,缭绕炉体,自然造成群山朦胧、众兽浮动的效果,仿佛传说中的海上仙山。造型优美、纹饰独特的博山炉是代表两汉风尚的标志性器物。</p> <p class="ql-block">洪州窑青黄釉带托五兽足炉</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此炉为两晋南北朝时期常见的器型:三足或五足,多带有承盘,尺寸较小。隋唐沿袭此式,而常在炉足上增加繁复的装饰,如兽面、力士等。</p> <p class="ql-block">官窑粉青釉双耳三足炉</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仿古式样的宋代小型香炉以官窑、龙泉窑制品为佳。宋代尚古之风盛行,此香炉恰合宋代文人士大夫复古的追求以及崇尚清雅的艺术品位。</p> <p class="ql-block">白釉行炉</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此炉为开敞式,能够让更多的空气进入,使香料充分燃烧。北宋时期,行炉为北方最常见的香炉造型。龙泉务窑、磁州窑、灵武窑等北方窑口都曾烧造过此类香炉。</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粉青釉鬲式炉</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此香炉样式仿古铜鬲,装饰素朴,釉色独特,薄胎厚釉相得益彰。南宋官窑瓷器带有鲜明的宫廷风范,香炉亦然,而龙泉窑仿官窑制品,更显釉色之美。</p> <p class="ql-block">钧窑天蓝釉三足炉</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1368年)</p><p class="ql-block">钧窑香炉造型敦厚,即便是低矮小炉,也有饱满厚重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钧窑天蓝釉双耳三足炉</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1368年)</p> <p class="ql-block">白釉瓜形香盒</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06-1368年)</p><p class="ql-block">香盒,也写作“香合”。凡树脂香料及合和众香制成的香饼香丸,均须置放在香盒内。大约北魏时期香盒的使用已经很普遍。宋代贺寿以香盒为赠成为风尚。瓷香合比掌心大小的粉合、油合尺寸稍大些。</p> <p class="ql-block">孔雀绿釉凸雕云龙纹双耳三足鼎式炉</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此炉为仿古鼎式炉。鼎式炉舍弃青铜鼎繁杂的装饰,保留宋代陶瓷器的主要特征,由于青铜鼎较少带盖,因此宋代绝大多数鼎式炉也不设置炉盖,即为敞口香炉。</p> <p class="ql-block">粉彩镂空云龙纹亭式香熏</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公元1736—1795年) </p><p class="ql-block">清代香熏多见玉质、铜质,瓷质少见。此器制作工艺复杂,集镂空、堆贴、彩绘于一身,显示出乾隆朝高超的制瓷技艺。</p> <p class="ql-block">密变釉角(lù)端香薰</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此香熏造型风趣别致,施以窑变釉,颇显独特。元明时代多有直接做成狮子形的香炉。明清时代最常见的香兽是角端。</p> <p class="ql-block">国博丰富的瓷器收藏,除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展出的精品,在博物馆北区4层的《中国古代瓷器》专题展厅,有着更为集中的呈现。</p><p class="ql-block">2023年,国博的瓷器展迎来了一轮改造升级。新的展厅通过发展历程、制瓷技艺、生活美学和对外贸易四个板块,系统展示了中国古代瓷器的成就与影响力。</p><p class="ql-block">2025.03.2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