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在策划和编撰两套丛书的巨大工程中,写作数十万字,编撰几百万字,要动员和联系十几个地市的相关部门,要组建和开拓十几条战线的写作队伍及市场,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核心团队只有几个人,雪球却滚出了几百人上千人的队伍,没有高超的组织运作能力,没有调动大家积极性的相关政策,没有团队的紧密协作和顽强拼博,两套丛书的编撰工程很难成功。我们之所以成功了,我的好同学老代无疑是一个大功臣。老代,一位在我生命中留下深刻烙印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春风和煦的夜晚,东城区职校川大中系夜大班的教室里,我第一次遇见了老代。他,二十七八岁的年纪,中等身材,面容俊朗,眼镜后的双眸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的衣着总是整洁得体,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书卷气。在那样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集体中,老代以其独特的魅力,显得格外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谈及他的过往,老代的父亲是一位国民党时期的抗战老兵,用血肉之躯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与和平。然而文革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是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为他吹散了阴霾,老代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不懈努力,成为了一家集体企业的厂长,开始了他的事业征程。</p><p class="ql-block">然而,在老代的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不灭的梦想——文学。自幼酷爱阅读的他,总能从那些经典名著中汲取到无尽的力量与灵感。他的记忆力超群,常常能背诵出名著中的精彩段落,那份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令人动容。在文学的殿堂里,老代二十多岁,已有多篇短篇小说成功发表在省一级的文学刊物上,他的名字,开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p><p class="ql-block">我与老代的友谊,始于文学,也深于文学。我们惺惺相惜,既是同窗好友,又是志同道合的文学伙伴。我曾将自己青涩的处女作拿给他评点,他总能以敏锐的眼光,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中的优点与不足。那些关于文学、关于人生的探讨,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转眼间,我们都已步入了人生的新阶段。老代结婚后,迎来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儿子。然而,小儿子上幼儿园时,却遇到了不小的麻烦。那时的我,恰巧能帮上这个忙。通过我爱人的单位与幼儿园的业务联系,我顺利地帮老代的小儿子申请进了幼儿园。老代对此感激不尽,这份情谊,也成为了我们友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1982年的夏天,《妇女生活》招考记者编辑的消息传来,我怀揣着四川大学中文系的结业证书,心中难免有些忐忑。是老代,主动陪我到省妇联机关报名,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与支持。那时的他,已经因对文学的热爱,被借调到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专注于现代文学的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成为了备受瞩目的青年学者。</p><p class="ql-block">1985年,我手中的改革人物题材堆积如山,忙得不亦乐乎。正当我为如何采写省劳模马经理而苦恼时,老代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他凭借着自己过硬的笔头功夫、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管理企业的经验,与采访对象一拍即合,很快就挖掘到了丰富的素材。采访回来的第二天,他便保质保量地交出了稿件。我编辑后发表在党刊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份默契与协作,再次证明了我们的友谊与默契。</p><p class="ql-block">然而,老代的脚步从未停歇。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时代的变迁与机遇。于是,他毅然决定下海经商。那时的倒买倒卖风气盛行,但他深知这不是自己的强项。一番折腾下来,虽然收获不大,但他却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p><p class="ql-block">不久后,成都市经委《工厂管理》的冯总约我帮他编审内刊《企业家与信息》的内容。我欣然应允,并向冯总推荐了老代这个人才。冯总一眼便相中了老代的才华与潜力,让他担任了编辑部主任,后来又提拔为副总编辑。在商海的沉浮中,老代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与方向。</p><p class="ql-block">1987年的秋天,我北上京城,在中宣部工作了一段时间。几个月后,当我萌生返回成都的念头时,老代第一时间催促我快回来,他想与我一起投身于写书编书的伟大事业中。于是,我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成都。在我们的共同策划与努力下,老代主编了《巴蜀当代企业家》丛书,我则主编了《天府十年巨变》丛书。我们动员了相关部门与人员积极参与,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搭建起了写作与编辑班子。1989年的春天,两套丛书顺利出版,在业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份成就,不仅见证了我们的友谊与默契,更凝聚了我们共同的智慧与汗水。</p> <p class="ql-block">时光如梭,转眼间已到了九十年代初期。随着国家经济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许多国企因亏损资不抵债而面临破产重组的命运。老代瞅准了这个机会,再次下海经商。他凭借着自己的人脉关系与公关才能,成功帮助一家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参与了资产重组,并成功拿下了一家上千人的国有企业。他不仅帮助民营企业妥善安置了一大批下岗职工,还拿到了城郊旧厂房的一大片土地。如果这片土地用于开发房地产,无疑将带来丰厚的收益。</p><p class="ql-block">然而,老代却并未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他深知,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与奋斗,而非短暂的物质享受。于是,他决定功成身退,婉言谢绝了民营企业老板的挽留。他将自己在民营企业的股份折现后,拿到了一笔巨款,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他在新的开发区创办了一家工厂,在青城山搞起了一个花木基地。短短几年间,他便从一位文人成功转型为一位商人,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p><p class="ql-block">发财后的老代,并未忘记我这个老同学老朋友。他时常邀请我聚会,我们坐在一起品茗香茶,回顾那些年创业艰难、合作写书编书的光辉历程。在那些温馨而美好的时光里,我们总能找到共鸣与慰藉。老代始终怀揣着一个文学情结,他深知,无论人生如何变迁,文学始终是他心灵的归宿与寄托。</p><p class="ql-block">过了耳顺之年的老代,终于决定将企业的经营管理交给下一代去承担。他开始静下心来创作小说,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化作文字,凝结成一部部感人至深的小说作品。他送了一本刚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给我,并告诉我他正在着手写几部中篇和长篇小说。</p> <p class="ql-block">我佩服他不服老的精气神,羡慕他黄昏时代人生的丰富多彩。他无形当中为我树立了一个榜样——人的一生要有理想、要有追求、要有拼搏,这样的生命才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老代,这位陪伴我走过风雨、见证我成长的朋友,将永远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悟透红尘70年》系列连载:76.第七章 党刊助腾飞之岁月挚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