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应该是与佛家有缘吧,今天差点错过的大悲禅院,却又如愿让我遇见了。日前游览了天津的意大利风情区,五大道,今天要游的是海河上的桥,望海楼教堂,大悲禅院。一早,骑小黄车从最近的赤峰桥出发,沿海河一路解放桥、大沽桥、北安桥、进步桥,金汤桥……快到狮子林桥的时候接到天津好友电话,邀我中午去品尝天津美食,盛情难却,相约在永乐桥(天津之眼)旁见面。</p> <p class="ql-block">上图:大悲禅院山门</p> <p class="ql-block">朋友盛情难却,美食也的确诱人,大悲禅院可就要错过了,与朋友在天津之眼下的肯德基见面吃冰激凌的时候,我心里多少有点遗憾。</p><p class="ql-block">没想到,完全没想到!从商场的另一个门出来,一眼就看到了大悲禅院。阿弥陀佛!缘分啊,缘分,天意如此,不可错过。结果是,游大悲禅院的心愿了了,美食却错过了时间,只好随便吃了点东西(我的遗憾变成了朋友的遗憾)。正可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p><p class="ql-block">上图:大悲禅院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上图:建在永乐桥上的“天津之眼”</p><p class="ql-block">下图:大悲禅院鸟瞰</p> <p class="ql-block">书归正传。大悲禅院坐落于天津河北区天纬路40号,是天津地区独一无二的十方丛林寺院。这座古刹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其建筑布局分为西院和东院两部分。西院,又称旧庙,自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扩建后,便以文物殿和方丈院等建筑为主。而东院,即新庙,始建于1940年,涵盖了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地藏殿、配殿、耳房以及回廊等众多建筑,构成了寺院的主体结构。</p> <p class="ql-block">山门正中“真如觉场”四字为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意为随缘不变,觉悟道场。</p> <p class="ql-block">东门上的“草堂诗社”为书画家王学仲题写,是为记载本寺初祖与众多文人雅士共结草堂诗社之雅事。</p> <p class="ql-block">西门上的“大圣寺”是书画家孙其峰题写,记载1872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因水患率淮军移驻大悲院,认为“大悲”二字不吉祥,改名“大圣寺”,但一直未能叫响。</p> <p class="ql-block">山门殿</p><p class="ql-block">正宗供奉的是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像,两侧供奉镇守山门密跡金刚像。韦驮菩萨是佛教中的天神。其右手托直立宝杵,左手掌向上横胸前,单手合十,被奉为寺院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大悲寺与国内众多佛教寺庙一样,历经沧桑,几度兴衰。始建於明末清初,又兴於康熙八年,盛时占地五十六亩。衰时破落,唯余现存西院。1942年天津佛教界邀请近代高僧天台宗四十四世祖倓虚大师来津主修扩建全寺,历时五年建成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东西配殿等建筑群,连同园林八千余平方米。寺自重建,殿宇崇峻,青砖绿瓦,宏伟壮观。文革十年,大悲寺再次渡劫,佛像被砸毁洗劫,僧人遭驱赶。直到1980年才得修复,重塑全堂佛像。1986年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向前为天王殿,两侧为钟楼,鼓楼。</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殿内左右两侧为四大天王塑像:手持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仗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执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拿伞的是北方多闻天王。</p> <p class="ql-block">关于大悲寺修建,有资料说,大悲清顺治十五~十六年(1658年~1659年),天津守备曹斌捐资修寺,“筑室三楹”,大悲院改名为大悲禅院。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禅师世高与津门名士张霖、张霔、龙震、梁洪、黄六吉等十余人,于寺内结“草堂社”,诗友唱和。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住持了凡上人再重修大悲禅院。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直隶总督李鸿章率军移驻寺内,改寺名为大胜寺,修建五层镇海楼。清光绪十五年(1890年),住持祥麟法师开坛传戒。</p> <p class="ql-block">释迦宝殿,应该就是大悲殿吧?</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像与两旁站立的阿难、迦叶两弟子像。</p> <p class="ql-block">殿内两侧分有泥塑彩绘十八罗汉坐像,高2米,每尊罗汉神态各异,性格鲜明。</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祖像背面供奉的是南海大悲观世音菩萨,菩萨身姿丰腴,面容安详。</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坐落在五尺多高的青砖台基上,迎面有六根红柱隔窗分门,面阔5间,进深3间,是大悲禅院的主殿,建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由倓虚法师筹划兴建。</p> <p class="ql-block">据称,大雄宝殿中供奉的佛祖金身像为明代所铸造,通高五米,重达六吨,是国家二级文物。寺内还藏有各种材质的佛像,如铜、木、石、泥、玉等,各类飞禽走兽、车、棺等雕塑达几百余件,这些艺术品的年代上至魏晋南北朝,下至隋唐元明清,极具鉴赏及考古价值。</p> <p class="ql-block">再向前是新建的藏经楼,没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寺院右侧院落是玄奘法师纪念堂。大悲禅寺原有镇寺之宝——唐代高僧玄奘法师顶骨舍利,现已不在。1956遵照周恩来批示意见,被送往印度昔日玄奘法师求法地那烂陀寺遗址供奉。</p><p class="ql-block">左侧院落,是弘一法师纪念堂。弘一法师李叔同生于天津,通古博今,在文学艺术等方面多有建树。中年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并南下福建泉州,穷其一生潜心钻研佛经,成为一代宗师。</p> <p class="ql-block">弘一大师纪念堂为1956年由著名居士龚望先生向当时寺主惠文法师提议而专设的,原有展件多幅,都是大师真迹,可惜在文革期间尽数丟失,现展示作品皆为影印件;堂内供奉弘一法师盘膝端坐铜像,高约一米,神情安逸,满面慈祥,此像系大师弟子前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广洽法师捐资铸造。纪念堂设立与复建以来,乡人多前来瞻仰参拜以作怀念。</p> <p class="ql-block">次日,专程去了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大师出身天津大盐商之家,自幼家境优渥,锦衣玉食,出家后一心向佛,清心寡欲,自律节俭,与前半生形成鲜明对比,令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药师殿与地藏殿</p> <p class="ql-block">迦兰殿与祖师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