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济南府淄川人。他能诗文,善俚曲,所著《聊斋志异》闻名天下,流传千古。</p> <p class="ql-block">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受到了中外人民的喜欢,我也是蒲松龄的一个粉丝。对《聊斋志异》,从儿时看连环画开始,经过读语文课本上的聊斋故事、看改编的聊斋戏曲影视剧,到上山东大学中文系读《聊斋志异》、听聊斋学者马瑞芳教授的专题讲座,再到上淄川参观蒲松龄故居、获赠《聊斋志异》精装本,一直以来没有中断过,时不时的翻翻《聊斋志异》,读读喜欢的精彩篇章。2007年,我在出版发行的《人生真谛》一书中,还将蒲松龄摆茶摊免费招待南来北往客、以求人讲故事尔后编入《聊斋》的故事写进书里。近日要写济南名士篇,又拜读了《聊斋志异》主编周雁翔先生的大作《蒲松龄与聊斋志异》。</p> <p class="ql-block">泉城广场文化长廊中,蒲公位列12位齐鲁圣贤之一。凝视着手捻胡须若有所思的蒲公,耳畔响起了“逆境重生”“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诤言,这两句能诠释《聊斋志异》现象的举世名言。</p><p class="ql-block">蒲松龄生长在明清交替改朝换代的动乱时期,生话在怀才不遇的家庭,穷困潦倒,步履艰难。</p><p class="ql-block">顺治十五年(1658年),年仅18岁的蒲松龄便踏上了科举之路,一举夺得县、府、道三试的桂冠,赢得了山东学政、诗人施闰章的青睐,自此声名鹊起。此后,他多次往返济南,参加三年一度的乡试,一生中参加了10余次。</p><p class="ql-block">蒲松龄的科举之路充满了坎坷。乡试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未能中举。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蒲松龄终于在垂暮之年被补为岁贡生。贡院受挫,科举连连失利,蒲松龄合一腔孤愤,挥神来之笔,刺贪刺虐,将他的愤懑不平和满腔才思化作《聊斋》,这部世界文学瑰宝由此诞生。有人说,如果蒲松龄科举顺利,仕途得意,就没有《聊斋》,不无一定道理,逆境出人才。</p> <p class="ql-block">不是在济南,就是在赶往济南的路上。蒲松龄到济南参加乡试,屡屡不中,可以说,济南是其科举考试的伤心地。但是,灵动的济南给他灵感,济南是他采风的宝地和创作的源泉。在《聊斋》近五百篇小说中,以济南为背景的故事27个,涉及济南地理风物、习俗技艺的有10多篇。其中,《狐嫁女》源于礼部尚书殷士儋小时候在万竹园的故事;《刘亮采》中的刘亮采确有其人,他是济南历城的一个风流才子;《寒月芙蕖》中的“济南道人”,隆冬季节,在大明湖为布政使等高官,用法术点化出荷叶满塘、万枝千朵荷花开放。</p><p class="ql-block">《聊斋》中的《偷桃》,是蒲松龄在济南街头看到的杂技表演——“大变活人”。故事发生在立春时节,一个官员要求杂技艺人取个桃,以反季节有意难为一下艺人。艺人听了毫不犹豫,叫他儿子到天宫去取桃。只见他拿出一根绳子往天空抛去,绳子竟然立在空中。儿子手脚并用,爬到空中不见了人影,不一会儿便扔下了一个桃。就在大家惊愕之时,更为惊人的事情发生了,突然从天上掉下一个人头,过一会儿又掉下一只胳膊,接着又掉下一条腿。杂技艺人说:“我的儿子触犯天规被杀,希望你们资助我将儿子埋葬。”大家不知真假,都赶忙拿出钱来给艺人,艺人收到钱系在腰间,拍了拍自己耍把戏的大箱子,儿子随即就从里面爬出来了。看客津津有味。</p> <p class="ql-block">济南,是蒲松龄文学道路上的起点,也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赶考路上、闲暇之余,他常访客会友。蒲松龄的文学才华与重情重义的品质,结交的当属知心知音。精神共鸣的知音,志同道合的挚友,慰藉蒲松龄心灵的创伤,抚平他那落泊孤独的情绪。这些朋友之中,最值得称道的当数忘年之交——济南的朱橡村先生。</p><p class="ql-block">朱缃,号橡村,是广东巡抚、浙闽总督朱宏祚的长子。他才华横溢,却无意功名,只求诗文间的自在与风流</p><p class="ql-block">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秋天,蒲松龄再次来到济南参加乡试。考试结束后,他带着失落的心情写了一封信给朱缃,简单而客气地请求归还所借的聊斋手稿。然而,这位“聊斋发烧友”并未因此而退缩。他热情地回应了蒲松龄的邀请,带着美酒和华丽的马车亲自到大明湖拜访。他的热情与诚恳深深打动了蒲松龄,使这位不轻易登权贵之门的文人破例答应了他的邀请。第二天,蒲松龄借马冒雨赶到了朱府。两人畅谈诗词、聊斋故事,推杯换盏间,相见恨晚的情感溢于言表。于是,这位57岁的秀才与27岁的贵公子便成为了忘年交。</p><p class="ql-block">朱缃深谙蒲松龄以鬼狐史寄托情感的良苦用心,对《聊斋》的文势和语言特点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对《聊斋》的评价与《离骚》《史记》等经典并肩。他将蒲松龄比作“鹿皮翁”一样的仙人,表达了对老友的深厚情谊和对其著书不辍的赞赏。朱缃及其后人对《聊斋志异》的流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推崇和传播使得这部作品得以广泛流传,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蒲公幸遇济南,济南幸遇蒲公,在双向奔赴的交集中,蒲松龄深深爱上了济南,不惜笔墨赞诵济南。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等名胜古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对大明湖,蒲公一往情深,情有独钟。</p><p class="ql-block">康熙三十二年夏天,适逢喻成龙、李兴祖修葺古历亭竣工,蒲松龄遂作《重建古历亭》诗和《古历亭赋》。《重建古历亭》:“大明湖上一徘徊,两岸垂杨荫绿苔。大雅不随芳草没,新亭仍傍碧流开。雨余水涨双堤远,风起荷香四面来。遥羡当年贤太守,少陵嘉宴得追陪。”遥忆盛唐时李邕、杜甫的历下亭盛会,借古喻今,大赞喻、李二人功德无量。</p><p class="ql-block">大明湖,是他心中的最爱。著名的《客邸晨炊》一诗,就是写他在大明湖边的生活情境:“大明湖上就烟霞,茆屋三椽赁作家。粟米汲泉炊白粥,园蔬登俎带黄花。”当时,蒲公在大明湖边租赁了三间茅屋居住,自己动手做饭。清晨熬一锅小米粥,再切点咸菜,就把早饭打发了。</p><p class="ql-block">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58岁的蒲松龄来到济南,在湖楼即超然楼居住,写下《稷门客邸》:“浅沙丛蓼红堆岸,野水浮荷绿满塘。意气平生消半尽,惟余白发与天长!”尽管明湖风光依旧,然而在历经沧桑后,自己进取的锐气却消耗大半。只有这满头白发,记录着自己的坎坷和辛酸。</p><p class="ql-block">康熙四十五年夏,67岁的蒲公应友人之邀,又一次来到济南,仍住在大明湖边的湖楼,写下《夏客稷门僦居湖楼》:“西来僦屋水云间,枯坐摊书四壁闲。雨过开窗风满楼,独持酒杯看华山。半亩荒庭水四周,旅人终日对闲鸥。湖光返照青连屋,荷气随风香入楼。”如今超然楼中就有该诗的雕刻。</p><p class="ql-block">“片帆无恙湖山雨,一棹忽冲荷芰烟。”蒲公一生20多次游大明湖,由趵突泉水汇成的大明湖是他心灵的栖园,一个值得倾诉的知己。</p> <p class="ql-block">蒲松龄在志怪传奇中,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刺贪刺虐,醒世喻人,古往今来第一人。</p><p class="ql-block">《聊斋志异》把人间、天上、冥中、海底铸成一个人妖鬼狐的艺术大世界,千古绝唱,登峰造极,古往今来第一书。</p> <p class="ql-block">《追寻名士的足迹》系列文章,今天发布完毕。在众多的济南名士中,选择了10位名副其实的予以介绍。美篇“济南同城”平台老师格外厚爱,每篇均予精彩点评与加精;美篇美友分外厚爱,点评与点赞者甚多,每篇阅读量均在一万左右。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人杰地灵名士多,名士文化照千秋!</p><p class="ql-block">作者快乐天使陈标</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5日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