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篇说到:泰山被誉为“中国历代天然书法博物馆”。有人仔细统计过,分布在泰山不同区域的摩崖石刻和石碑碑文总数约为1800余处,这是泰山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展现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登泰山顶峰~“玉皇顶”途径“大观峰”,这里是泰山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是书法石刻的集中之地。它削崖为碑,布满了历代题勒,重重叠叠能认出的就有80多处。唐刘仁愿、宋赵明诚、元徐世隆、明朱衡、清阮元及施闰章等历代名流题刻跃然壁上。</p> <p class="ql-block">最著名的还是这幅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登封泰山时御书御制的《纪泰山铭》,俗称“唐摩崖”。摩崖高13.3米,宽5.5米。全文1000字,书体为唐隶,其文辞典雅,书法遒劲,颇具盛唐风格。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评说:“穹崖造天铭书,若鸾飞舞于烟云之表,为之色飞”。</p> <p class="ql-block">所以这里也被称为“唐摩崖”。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005年我登临泰山时就在此留过影,时隔近20年又在此地盘桓,嗟叹光阴荏苒。</p> <p class="ql-block">快到泰山玉皇顶了,在它的对面是“日观峰”。日观峰只比玉皇顶低十米,它的海拔高度是1534米。</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有我国第一座永久性的高山气象站。该气象站是由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选址并于1935年底完成主体建筑,1936年元旦启用,至今也快有90年的历史了。这座气象站不仅是一个气象观测站点,还代表了当时我国高山气象观测的最高水平,记载了我国气象学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登临玉皇顶的路上不但看到很多摩崖石刻,还看到游客打着五星红旗,这已成了登泰山的一道靓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还有一所“神憩宾馆”。一听这个名字你就知道,说这里是神仙休息的地方。它是在泰山“神憩宫”旧址上兴建的,是泰山极顶唯一座三星级宾馆。2006年斥资千万元进行全面装修,这里曾经接待过不少国家领导人。</p> <p class="ql-block">来到距泰山之巅只有咫尺之遥的~“五岳独尊”的勒石之前,一种强烈的气场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泰山玉皇顶因有玉皇庙而得名,旧称“太平顶”,又名“天柱峰”。在古代玉皇庙也称为“玉皇观”和”太清宫”,是泰山上最高的一组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玉皇庙始建年代久远,已无从考证。明成化年间重修。现在前来这里朝拜、进香和游览的客人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庙中有一个“许愿池”,由青石柱围栏。中间放一香炉,香炉上还吊着一只小铃铛。游客围池而转,用钱币投掷香炉上的铃铛,以击铃发声讨个好兆头为幸。</p> <p class="ql-block">围栏上挂满了“许愿锁”,是游客祈福平安的象征,体现了民间“登泰山保平安”传统习俗。</p> <p class="ql-block">池内还有一块刻有“泰山极顶1545米”的石碑,以示泰山最高点的高度。但也有人说泰山最新的官方测量结果是1532.7米。</p> <p class="ql-block">玉皇庙主殿亦称“玉皇殿”,门楣上“柴望遗风”的匾额,意思是说远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的玉皇大帝,也就是民间常说的“老天爷”。在古代人们对天地充满了敬畏,认为泰山山项是一个离天庭最近的地方,将泰山视为神山。</p> <p class="ql-block">在玉皇庙台下有一块“无字碑”。此碑是汉武帝八次封禅泰山,在第一次到泰山留下的遗迹。虽然碑上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却见证了之后历代帝王登泰山封禅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还有一幅“岱顶全景图”,从中看到的是泰山的万千气象。</p> <p class="ql-block">我们和很多游客一样,在泰山之巅拍了一张这样的照片。这是一张2005年版的五元人民币背面泰山景色。而这个画面就是在泰山此处拍摄的,双景合一,妙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p> <p class="ql-block">这次上泰山是没有机会看日出了。说是,泰山的“东亭”是看“旭日东升”的最佳地点;“西亭”是观赏“黄河金带”的好地方。这是我在2005年在泰山顶拍摄的旭日东升,虽然那天天气不是十分好,影响了摄影效果,可是对我来说还是很有纪念意义的。</p> <p class="ql-block">前一美篇已经说了,今天泰山中线和东线索道都在维修,我们是从西线桃花峪坐索道上的山。下山我们选择了从中线泰山“南天门”返回的线路。</p> <p class="ql-block">泰山南天门地处“飞龙岩”和“翔凤岭”之间山口处。由下仰视犹如天上宫阙。话说700多年前(元代),泰山脚下有一有志青年~道士张志纯,他发下了一个一生的誓愿,就是在这里修建一道天门,让更多的人攀登泰山的时候有目标、有力量、有希望,他四处奔走募集资金,并在当时没有任何先进工具的情况下,锲而不舍的组织修建这一艰巨的工程,最后他成功了。至今南天门在原来的基础上还保留了两层楼的古建筑,实属不易。</p> <p class="ql-block">南天门,海拔为1460米。在它建成以后于明清对此多次重修过,新中国成立后又曾翻修过两次。现在的建筑在原来的基础上保持了明清时期的风格。2006年5月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山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南天门还有着很多有趣的故事。如:在南天门的右侧有一神秘的洞穴,以前这里是用铁栅栏围着的,像一个铁笼子。老有人问,南天门前面的铁笼子里关的是啥?现在这里改成了石头栏杆。其实这里是存放着一块非常珍贵的石碑。这块石碑刻着元朝著名的文学家、散曲家杜仁杰写得一篇文章:《天门铭》。他用非常精炼而优美的文字赞颂了南天门以其雄伟壮观的气势屹立在泰山之上。杜仁杰是山东济南人,他有一句形容泰山的经典语言:“天至岱宗,天下无山矣!”</p> <p class="ql-block">南天门内有一座供奉东岳大帝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这座庙宇是南天门的正殿,叫做“未了轩”。一听这个名字就可以知道此轩名字的出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它门旁有幅对联上联为“听天门长啸 松涛依旧”,说的是诗仙李白曾站在这里感慨:“天门一长啸 万里清风来”(不过我对此有所疑惑,唐朝的诗人怎么会知道这里是南天门呢?可能是当时虽然没有南天门建筑,但这个地形非常像天门)。下联为“凌绝顶远眺 风物日新”,说的就是诗圣杜甫那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一联通过赞天门而誉两大诗人,可谓妙联。此联的作者是北京大学美学家、书法家、著名的哲学教授~杨辛先生所做。他在攀登了泰山三十多次后有感而发写下来一首著名的《泰山颂》:“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p> <p class="ql-block">南天门外就是著名的十八盘,这是登泰山(也是下泰山)最难走的一段。它长度是0.8公里,落差400米,一共有1633级台阶。有着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说法。但是这里说的“十八”并不是说有十八道弯的意思。是说中国古代以九为阳数最大,那么用双九十八来为这里命名,才能体现出这里的台阶最陡、最多,多到数也数不清的程度。</p> <p class="ql-block">对十八盘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十八盘不是指有十八个盘道,而是古人觉得这里险峻难以攀登,就在周边各立十八根柱子,并用铁链连接以方便登山者攀爬,所以取名十八盘。说是,从“问心朝山”石刻(也有说是“对松山”)至“龙门坊”为慢十八,又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再至“南天门”为紧十八。让我们从紧十八看看南天门的雄姿吧。</p> <p class="ql-block">别看这些人在“升仙坊”,还这么得意洋洋的。可能真正到了泰山顶,恐怕谁也不想“升仙”了😅</p> <p class="ql-block">大家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次我可真正体会到了登泰山难,下泰山也难!在这里看到每一个登山者都是汗流夹背。还看到一些下山游客体力耗尽,而狼狈不堪。有一个姑娘在那里一边哭,一边往山下退。</p> <p class="ql-block">我也不能笑话别人,上了年纪,下山的时候把膝盖后窝的肌腱拉伤了。只能从下到中天门后,一步一步的倒退着,退下山去。你肯定猜不到我从“南天门”下山,到山底下的“一天门”用了多长时间?从中午12点开始整整用了七个小时!这次可真是把腿走残了。</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看到“如登天”的石刻,才知此言不虚(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