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ngobdz" target="_blank">叶升龙画论·第一章《典型论》1.02(2)</a></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二、中国人物画追踪(3)</b></p><p class="ql-block"> 历代虽然都有隐士出现,究为少数,而南北朝时代,隐士很为普遍。历代的隐士和南北朝的隐士环境大不相同。在南北朝的政治形势下,文艺都表现出了消闲消极的处世态度,山水画从而大大兴起,人物画从此逐渐衰落。读书人和画家脱离社会转入山林,还会有谁去画社会上的人物画?隐士对帝王将相不满,当然不会去画帝王将相,自然也不可能去画被贱视的普通百姓。</p><p class="ql-block"> 只有顾恺之还画人物,然而他虽不当隐士,但也怀有隐士的心态。他同样对现实不满,所以当他的作品被桓玄盗走时装痴卖傻地说“这些画画得太好了,它们变成神仙飞走了”,无可奈何地将泪水往肚里咽了下去!他因此获得了“痴绝”的“美名”。顾恺之还欲以人物画来劝诫世人如何做人,在那个时代,实在也是一种傻事!</p><p class="ql-block"> 正如闻一多先生说的:“一到魏晋之间,庄子的声势突然浩大起来······像魔术似的,庄子忽然占据了那个时代的身心。他们的生活、思想、文艺,整个文明核心是庄子。”[3]因此,文学也在这一思想基础上兴起了专讲形式美的骈俪文。也正是在这种形式下,佛教随之大大发展,声势浩大,北魏宏伟的石窟迄今仍让世人瞩目,艺术家普遍成为佛画家。</p><p class="ql-block"> 这种社会风气一直延续到唐朝,大约公元8世纪末9世纪初,韩愈、柳宗元在世时,他们掀起了复古运动。文学方面由于得到大文豪的号召,扭转了文风,所谓“文起八代之衰”。然而绘画艺术不仅没有一位大画家去扭转画风,反而认为魏晋时代是中国画的滥觞时代而大加赞扬,根本想不到山水画的兴起,促使了人物画的衰落,又恰恰是“积极的绘画”的衰落。在如此的形势下,顾恺之的“对象论”根本得不到重视,不可能被人们所认识。</p><p class="ql-block"> 唐朝的书画理论大家张怀瓘评人物画时说:“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4]很有趣,张怀瓘说顾恺之画得最好,但说他是没有方法的。那是什么力量使顾恺之画得最好呢?似乎是顾恺之的“天资”或“神助”。从这句话中,充分得知张怀瓘这样一位理论大家并没有看懂顾恺之“对象论”原意。后世甚至将“对象论”归入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来理解。“气韵生动”既非“典型论”又非“意境论”,是严重的误解。</p> <p class="ql-block"><b>【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3]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二卷《古典新义·庄子》第297—280页,1982年8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4]北京大学哲学系美术教研室:《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下册第266页,1980年的月中华书局出版。张,指画家张僧繇;陆,指画家陆探微;顾,指画家顾恺之。</span></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pllsfe" target="_blank">叶升龙画论·第一章《典型论》1.02(4)</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