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资寿寺》

秋语

<p class="ql-block">美篇名:秋语</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1086876</p><p class="ql-block">拍摄器材:vivo X 200 Pro</p><p class="ql-block">文字来源:网络(在此致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资寿寺,</span>俗称苏溪寺,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0千米处的静升镇苏溪村。[2]资寿寺始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年)。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又兴工进行了大规模的补葺完善,存有均为明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资寿寺坐北朝南,东临绵山,西傍汾河,院落布局完整,总面积17000平方米。建筑群体均为砖木结构,全寺由三组建筑构成,主体建筑呈轴对称格局,自南向北中轴线上有仪门、天王殿、大雄雷音宝殿;左右两侧及两房为弥陀佛殿、药师殿及弥勒佛殿、三大士殿、地藏王殿、二郎殿;天王殿左右为钟楼、鼓楼。寺院的东南角有关帝庙、戏台;西北角有方丈院、禅堂院、藏经楼等。主殿大雄宝殿内,北侧供奉三身佛坐像,即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p> <p class="ql-block">据现存的碑文记载,寺院创建于唐代咸通l1年(870),重修于宋,以祈求圣佛赐福保佑庶民长寿而得名:“资寿寺”。所谓“资”者,供给、赐予也。据说宋代寺中香火较为兴盛,每日朝钟暮鼓过堂上殿的僧徒,多达20余人。金代末年,寺院因周围林木失火而致毁。随之,众僧各奔东西,香火断绝。相传,元泰定元年,一个名叫法海的远道僧人,往绵山抱佛寺访友路过此地,目击寺院坍塌,很是惋惜,遂留脚有日,在邻近几十个村舍,持钵沿门讲念经佛,意在激发当地村民复建寺院的志向。如此一举,甚为奏效。不日周围的乡绅、商号、村民等,纷纷捐助银两、财物,于泰定三年(132年)动工重建寺宇。至明正德十六年(1521)又兴工进行了大规模的补茸完善,只是香火不及于前。好在后来的朝代里,虽屡有战乱,但寺院和佛像的损坏程度不大。现存的建筑,均为明代重修。</p> <p class="ql-block">灵石县资寿寺现存建筑及壁画、彩塑等均为元、明时期所建和绘制。因绘画艺术精湛,资寿寺壁画被称为该寺“三绝”之一,也称“三怪”。</p> <p class="ql-block">第一怪”是资寿寺的建筑布局。山门前那座八字形影壁,天王殿的檐下悬挂着“山林野趣”的匾额,而大雄宝殿、药师殿和阿弥陀殿横向一字排开,这种布局在国内的寺院中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第二怪”则是资寿寺的雕塑艺术。无论是山门前的哼哈二将,还是天王殿中的四大天王、三大士殿的罗汉彩塑,个个都栩栩如生,堪称中国雕塑艺术的精品。</p><p class="ql-block">“第三怪”则是资寿寺的壁画艺术。大雄宝殿西墙壁上的“帝后礼佛图”,描绘了唐太宗携太后共同礼佛的场景,画面中佛祖占据了大半部分,而左下方却出现了前来礼佛的皇帝、皇后以及关公。大雄宝殿东面墙壁上的“药师佛佛会图”,画面中出现了汉钟离、吕洞宾和蓝采和等道家八仙的身影。这种将民间崇拜融入佛教的壁画,成为资寿寺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藻井”</p> <p class="ql-block">资寿寺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资寿寺钟鼓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