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晋祠原名唐叔虞祠,始建于西周时期,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其母亲邑姜而建,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北魏《水经注》已有相关记载,后经北齐、隋、唐、宋等朝代多次扩建,形成现存规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福祿寿照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楼中李世民坐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水镜台:是晋祠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建筑结构精巧,房梁上的壁画色彩鲜艳、精美绝伦。从正面拍摄可展现其整体的宏伟气势,从背面拍摄能看到精美的木雕和装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水镜台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金人台共有四尊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保存完整。据说,铁人忍受不了夏天的炎热,走到汾河边想过河。见一条小船,铁人要求船家带他渡河,船家道破了铁人的本相并把它抬回金人台。圣母令手下将领,在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作为对不服戒律的惩罚,金人脚上迄今还留着三刀印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对越坊在晋祠景区中轴线上的金人台西,建于万历四年(1576年),造型优美,结构壮丽。此匾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题,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宛如游龙。相传,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顽症,百医无效,后在吕祖面前求得一签,签上写着“添砖加瓦”,高应元在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惟独缺少牌坊,所以便选择在金人台西造了这座牌坊,并亲手书写匾额,悬于中央。“对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一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圣母殿是全祠的主殿,殿内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大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殿周围廊,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早实例。前廊中的八根木雕盘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殿采用了宋《营造法式》的“柱升起”、“柱侧角”,增强了大殿的曲线美和稳固性。因此,圣母殿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建筑发展的重要的实物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木雕盘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晋祠三绝之一。周柏唐槐,二者都是晋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是周代种植的柏树,茂盛葱郁,位于圣母殿北侧,原先本有两株,名为齐年古柏,如今只剩这一株。周柏唐槐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唐槐是唐代时种植的槐树,位于水镜台前,是晋祠古树中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树绿荫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周柏西周(前1046-前771年)初年所植,距今逾三千年,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曲,形似卧龙,又名“卧龙柏”。据载,在其北侧原有同年植“凤柏”一株,两柏并列参天,“古柏年”为晋祠内八景之一。北宋欧阳修有诗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周柏与宋塑侍女像、难老泉并称为晋祠三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晋祠圣母殿侍女像是北宋元佑年间(约1082年)创作的彩塑群像,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圣母殿内,共43尊(含圣母主像),其中侍女像33尊,女官像4尊,宦官像5尊。这些塑像以写实手法刻画了宋代宫廷女性的形象与神态,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塑的杰出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晋祠三绝之二。圣母殿的中央是“邑姜”像,左右两庑有40多位侍者。在圣母殿内尚存的43尊彩绘塑像中,除圣母像两侧的小像是后来增补的外,其余都是宋初原塑。在大殿正中幔帐内的圣母,头戴凤冠,面部静谧慈祥,双腿盘坐在木制的方座上,一只手放在胸前,一只手放在腿上,手指隐在袖内,身上穿着的蟒袍沿着膝盖垂向座位下边,整个塑像形态显得稳定而端庄。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雷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晋祠圣母殿的宋代侍女塑像以“阴阳脸”著称,这种称谓源于其面部表情的微妙反差——同一张脸上同时呈现悲喜交织的神态。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描述她们“小眼睛小嘴,眉距宽,鼻梁稍低”,面容稚嫩却充满戏剧性,仿佛“与今人打着哑谜”。这种设计并非技术缺陷,而是北宋雕塑艺术从神性转向人性的标志:通过不对称的表情刻画侍女复杂的心理状态,如隐忍、哀愁或强颜欢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在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住在晋祠附近的金胜村。但是,她嫁后遭婆婆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只要前桶且将桶底做成尖底,使柳女无法休息。骑马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一提,水即满瓮。这个秘密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趁柳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大水涌出即将淹没村庄。柳女闻讯赶来,坐在瓮上让水势变小得救了人们,水母也再没有离开水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晋文公祠祠(重耳)</b></p> <p class="ql-block">梁衡的散文《晋祠》的原文内容:</p><p class="ql-block">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悬瓮。山上原有巨石悬挂,如瓮倒悬,山间古木浓荫,蔽天日,山泉叮咚,水声交织。当地人称此山为悬瓮山。山下有一晋水发源,人来人往皆因它而到此,及至到了这里,多半人只顾寻那亭台楼阁、湖光山色,却忘了这水的源头还在山上。于是人们常常说去游晋祠,结果只到山脚下就返回了。</p><p class="ql-block">晋祠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隅。是为了纪念周武王次子唐叔虞而建。创建于北魏前,初名唐叔虞祠,后改为晋王祠,简称晋祠。</p><p class="ql-block">从悬瓮山下来,有泉水自山腰龙口喷泻而出,注入碧潭,名曰“难老泉”。“难老”恒久永驻之意。泉水终年晶莹澄澈,漫流不息,向北灌注稻田,向南流入汾河。晋水有三个源泉,难老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个名善利和鱼沼。因难老最大,晋祠之名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但是远来的游人,大多领略不到它全貌的妙处。因为这里除了亭台楼阁,就是树木山石,一般的人既看不出它的特色,也难以领略其中趣味。非身临其境,亲执蒿柄,掬水而饮,才感到它非同寻常。不过这也关系到各人的修养。古人游名胜,常常是历史遗迹加上人文气息两者兼备;而造访者又往往是名士骚客,要讲究一点清高,外加三分逸兴,这样才似乎与山水更合拍。今天到这里来的多是普通游客,未必都有闲情逸致。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陪着大家走进晋祠,去作一番历史的巡礼。</p><p class="ql-block">从北朝起,历代都有人重修扩建,至今保留着宋代以来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当年建筑的匠师们在这泉边溪畔、高坡低洼上,随意布局,依地形安排景物,使建筑物与山水浑然一体。他们巧夺天工,创造了这一方胜境。</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建筑群体,第一部分先集中为殿堂庙宇。大殿高大雄伟,是供奉圣母邑姜的后堂。献殿则是祭祀圣母的场所。宽敞的前廊和窗明几净的八个大开间,为国家级的文物陈列室。当中陈列着赵孟頫书写的碑文,字迹苍劲秀美,是晋祠现存碑文中价值最高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圣母殿左侧,立有“对越”牌坊一座。“对越”即遥相呼应的意思。牌坊构造为四柱三楼式。楼头斗拱密致,彩绘华丽,形若凌空飞燕,装饰的图案以龙凤为主,间有花卉人物,均为典型的明清风格。站在此处看对面,有一座台阁高耸,绿树掩映中露出攒尖顶,这就是读书台。传说这里是隋末大儒王通设帐讲学的地方。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此建立祠堂。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时,都要登临题咏。</p><p class="ql-block">穿过对越坊和献殿,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水面,这就是晋水的主要源头——难老泉。泉水平地涌出,碧波荡漾,清澈见底。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就是这难老泉的真实写照。难老泉上有“水晶晶亭”,是人们观赏难老泉的好地方。亭下泉水清澈晶莹,水中游鱼历历可数。泉水终年水温保持在17℃,冬温夏凉,游人至此,可以坐石枕泉,洗耳恭听,品茗赏景,情趣盎然。</p><p class="ql-block">晋祠最著名的树是周柏唐槐。周柏在北齐时所植,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抱。树皮龟裂,枝叶苍翠,虽历经沧桑,依然挺拔如初。唐槐在宋代所栽,也有千年的历史。每当春暖花开时节,满树繁花似锦,香气四溢,沁人心脾。</p><p class="ql-block">晋祠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宋塑侍女像、明代琉璃九龙壁等,都各具特色,美不胜收。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晋祠的美不仅在于它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融合,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厚重和深远影响,也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中国煤炭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是国务院批准建设唯一的国家级煤炭行业博物馆,是全国煤炭行业历史文物、标本、文献、资料的收藏中心,是全国煤炭行业的科普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是全国煤炭开发史、煤炭技术史、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史、矿山环境保护史、煤炭文化和煤炭精神研究传播机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中国煤炭博物基本陈列总体规划为“七馆一井”:煤的生成馆、煤炭与人类馆、煤炭开发技术馆、当代中国煤炭工业馆、煤炭艺术馆、煤炭文献馆、中外交流馆和模拟矿井。现对外开放煤的生成馆、煤炭与人类馆、煤炭艺术馆、煤炭文献馆和模拟矿井。其中模拟矿井已在1993年6月建成,以预约形式接待观众,另外还新开发了古代壁画馆和煤矿安全教育馆。</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3年6月,中国煤炭博物馆永久性陈列——模拟矿井建成,占地面积 3200 平方米,参观路线 800米,是亚洲最大的地下模拟矿井。其井壁、巷道形象逼真,矿井设备均为实物,以中国煤炭开发历史和开采技术、劳动工具的发展为主线,分别用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部分,应用高新技术和艺术相互结合的现代展示手段来营造出逼真的煤巷、古代手工采煤、近代打眼放炮采煤和掘进工作面、现代综合机械化采煤和掘进工作面以及地质构造等八个景观,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span></p><p class="ql-block">在工作面安装有整套的采掘机械和会动的矿工蜡像,具有深厚的煤矿氛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全面展示了煤炭工业从古到今的生产场景和发展历史,为无数游客提供了亲身体验煤炭工人生产、生活的难得机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