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苏州拙政园内西北角,太湖石叠砌的假山群中,座落着一幢颇为奇特的小轩,青瓦飞檐勾勒出的流畅弧线,仿佛是被山风轻轻掀起的一把折扇,又似悬于山水之间的一弯新月,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具诗意的建筑空间_《与谁同坐轩》。</p> <p class="ql-block">《与谁同坐轩》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清末吴县富商张履谦,买下了拙政园西园,将其改名为"补园",同时开始建造多座园林建筑,《与谁同坐轩》即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与谁同坐轩》建筑平面呈扇形,屋面,窗洞及轩内石桌,包括轩内天花板上的"藻井"等等均成扇面状,线条流畅优美,观之有一种灵动、轻盈之态。这种独特的曲线造型打破了传统建筑方正对称的格局,展现出了别样新颖的活泼与俏丽,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追求自然变化的美学理念。</p> <p class="ql-block">扇形的设计巧妙的顺应了周边的地形和景观的走势,一把被风吹开的折扇,轻盈的置于水面之上。所处的位置正对远处的山峦,扇形的形态与自然山水呼应,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暗合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所要体现和追求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至高至美的艺术境界。</p> <p class="ql-block">《与谁同坐轩》体量小巧,通过精心的布局和设计,营造出一种深远的空间感。轩内并不显局促,透过轩窗外望,园内的湖光山色可尽收眼底。轩外的回廊、曲桥进一步延伸了空间层次,可在有限的空间内感受到无限的悠远意境。轩内与轩外,实体建筑与远景之间的对比和呼应。使人在欣赏景观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建筑的实体之美,又可领略自然景观的空灵之美。</p> <p class="ql-block">《与谁同坐轩》名字取自苏轼《点绛唇》中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赋予了此轩以深刻的文化内涵,置身轩中,似乎也能与古人产生共鸣,在欣赏自然美景之时,也可设身处地的感受古人的情怀和意境。这种将文学艺术思维在园林建筑景观中具象化的方式,使得此轩己不仅仅只是一座建筑,更是使其成为了一个文化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周边的环境和景观则进一步渲染了其独特的情感氛围,轩前波光粼粼,倒映着四周景色,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感受;轩后的竹林随风摇曳,沙沙作响,更是增添了一份清幽雅致。这样的氛围中,容易使人产生一种超凡脱尘,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和放松。</p> <p class="ql-block">"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表达了苏轼在月夜独自赏景时,无人相伴的孤独心境。</p><p class="ql-block">《与谁同坐轩》借此典故,反映了园主人现实生活中也面临着知音难觅的感慨。文人雅士虽有高雅的情趣和精神追求,然而要找到直正能夠理解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却并非易事,借轩名以抒发内心深处对知音同道的渴望,和知音难觅的孤独寂寞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与谁同坐轩》轩内装饰简洁雅致,四周开敞,视野开阔,坐于轩内,园内的湖光山色可尽收眼底。这种刻意的设计体现了园主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亲近之情。中国传统文人思想中,自然山水被视为精神的寄托和归宿。《与谁同坐轩》恰恰让主人能夠随时与清风明月、山水花木为伴,置身于自然之中,了然忘却尘世的烦扰喧嚣,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完美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寄情于山水之间,既反映了失意文人追求闲适避世的生活态度,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隐逸生活的推崇。</p> <p class="ql-block">《与谁同坐轩》既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即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关照;也有对知音难觅的感慨,能与我同坐在这轩中的是谁呢?传达出一种孤寂清幽,又带有哲学意味的情绪。</p><p class="ql-block">既有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亲近之情;也有追求闲适隐逸的生活态度。用建筑与山水林园营造出一种静谧、超脱尘世的理想氛围,置身此轩中,己经可以与自然山水、明月清风对话相伴。</p> <p class="ql-block">如此清新高雅、超凡脱俗的《与谁同坐轩》,谁不愿意置身其中,也尝试作一个高人雅士,体会一回清风明月和我的诗情画意呢?</p><p class="ql-block">几年前与友同游拙政园时,曾从《与谁同坐轩》中数次折返穿轩而过,流连辗转不忍离去,心中也遥想若能与古人的精神联通,能驻足与明月清风相伴同坐,该是一种多么美好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