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要为重逢,付出巨大的努力。——题记</p><p class="ql-block"> 今天晴。上午我和同事在市政府新闻办的支持下筹备两个会,一个是新闻发布会,一个是新闻通气会。虽然很早就出门,但因为今天是车展第一天,路上堵得水泄不通,居然还活生生把自己给整迟到了。回来的路上,收音机里主持人在聊刚刚离世的罗马教皇。没错,就在大前天,梵蒂冈圣玛尔大之家的窗棂透出微弱的光,教皇方济各在复活节次日安详离世,享年88岁。他是罗马天主教第266任教皇,也是第一位来自拉丁美洲、第一位耶稣会出身的教皇。他以其谦逊、改革精神和关注社会边缘群体的立场闻名。在推动教会适应现代价值观与维护传统教义间寻求平衡,虽面临内外挑战,但其对社会正义、生态保护及跨宗教合作的倡导留下了深刻印记。历史评价或需更长时间沉淀,但其影响力已超越宗教领域,成为全球道德议题的重要声音。</p><p class="ql-block"> 方济各的一生体现了宗教领袖在全球化时代的复杂角色——既是传统守护者,也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这位首位来自拉丁美洲的罗马天主教会领袖,其去世引发全球天主教徒及非信徒的深切哀悼。从圣彼得广场到纽约证券交易所,从曼谷到耶路撒冷,世界各地的人们以不同方式表达悼念与敬意。在罗马,修女手持教皇方济各的画像,神情凝重地站在圣彼得广场前;在纽约,交易员在股市交易大厅默哀片刻,沉痛气氛溢于言表。教堂内、街头旁、人们围绕他的照片点起烛光、低声祈祷。这些场景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印度新德里、泰国曼谷、以色列耶路撒冷乃至克罗地亚斯普利特等城市同步上演,凝聚出一种超越国界与语言的情感共鸣。随着方济各的离世,世人不仅失去了一位宗教领袖,也失去了一位在动荡时代中散发温暖与希望的声音。梵蒂冈即将面临新的抉择,但这位“来自南方的教宗”的遗产将深深镌刻于天主教历史,也将继续在信众的心中长存。</p><p class="ql-block"> 他青年时因严重肺炎切除部分右肺,晚年饱受哮喘、支气管痉挛和慢性胸膜炎折磨。晚年,他常因呼吸道感染、流感和支气管炎住院,2025年2月他因双侧肺炎入住罗马杰梅利医院,一度经历败血症风险和四次呼吸衰竭,血氧饱和度最低时跌破80%。病情一度危急,需高流量氧气和输血治疗,健康状况持续恶化,膝盖问题和坐骨神经痛也使他依赖轮椅或助行器。尽管3月初病情有所好转,但高龄与多器官衰竭最终导致其于4月21日在圣玛尔大之家安详离世。去世原因官方报道称,方济各的死因是中风,伴随昏迷和心血管衰竭。此前,他于4月20日复活节期间仍坚持坐轮椅会见信众,尤其是会见美国副总统万斯,并在几个小时后去世,但身体极度虚弱,3月24日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时已显生命垂危迹象。 </p><p class="ql-block"> 这位以谦卑、慈悲和改革精神闻名全球的宗教领袖,用一生诠释了“走向边缘”的信仰真谛,也为14亿天主教徒留下了充满争议却饱含希望的遗产。他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意大利移民家庭。作为家中长子,他从小目睹了贫困困,父亲是铁路工人,母亲靠缝纫补贴家用,全家挤在逼仄的公寓中。少年时的他曾在夜总会担任保镖,这段经历让他直面社会的阴暗面,也埋下了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青年时期的他并非虔诚典范,曾沉迷探戈舞厅与足球俱乐部,甚至在化学实验室工作期间因恋爱问题与父亲激烈冲突。然而1954年的某个下午,17岁的他在圣何塞教堂告解时突获“神启”,这个瞬间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四年后在一次忏悔仪式中,他感受到“神的召唤”,毅然放弃化学专业,加入耶稣会。选择以“清贫、贞洁与服从”为终生誓言。这种底层视角塑造了他独特的牧灵风格。然而,21岁时的一场肺炎几乎夺去他的生命,部分肺叶被切除,此后呼吸系统疾病成为他一生的羁绊。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对生命的敬畏,也让他更理解病弱者的痛苦。多年后,他在回忆录中写道:“疾病让我学会谦卑,而谦卑是接近上帝的唯一道路。”他深入贫民窟,批评军政府独裁,并在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机中痛斥腐败,称“贪婪是吞噬灵魂的瘟疫”。1998年,他成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主教,却拒绝入住主教府,选择住在简朴的公寓,自己做饭,乘坐公交出行。坚持每月探访贫民区,甚至为街头妓女洗脚。他从未忘记自己来自哪里,方济各,在天主之光下,他选择低头看人间。</p><p class="ql-block"> 终于改写千年教廷史的瞬间来临了,2013年3月13日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的烟囱升起白烟,他以“方济各”之名成为第266任教皇。这一选择致敬了中世纪放弃财富、服务穷人的圣方济各,也预示着他将带领教会走向变革。他的心思从不再权力中心的精密仪器的齿轮上,而是在教堂外、在边角里的冷清灵魂上。他拒绝宗座宫的奢华,入住供访客使用的圣玛尔大之家;脱下红皮鞋,穿上旧皮鞋;甚至亲自打电话给遭遇婚变的信徒,倾听他们的痛苦。他宣称“天堂对无神论者开放”,允许女性担任读经员,并回应同性恋议题:“我有什么资格评判?”这些言论激怒保守派。尽管他召开保护未成年人峰会、向加拿大原住民道歉,幸存者仍呼吁“将零容忍政策推向全球”。从特朗普到新自由主义,方济各与特朗普的冲突堪称“信仰与政治的角力”。近年他再次抨击驱逐移民政策“剥夺人的尊严”。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更为尖锐:“无节制追求金钱是魔鬼的粪便”“市场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他的外交哲学充满现实智慧。面对记者追问教会资产问题时,他笑称:“《福音书》里没说要把银行账户交给伯多禄。”这种务实风格,使他在气候变化、难民危机等全球议题上成为超越宗教的道德权威。2023年联合国演讲中,他警告“人类正在将地球变成巨大垃圾场”,推动120个国家签署《生态皈依公约》。</p><p class="ql-block"> 晚年的方济各始终在与病痛角力。脊椎狭窄症迫使他依赖轮椅,肺部纤维化让每次呼吸都成煎熬。2025年2月住院期间,医疗团队不得不使用高流量输氧维持生命。但即便在病榻上,他仍坚持修改《你们要欢喜》通谕,强调“痛苦不是诅咒,而是与基督同行的邀请”。最后一篇布道辞中,他写下:“我们皆是朝圣者,带着伤痕与希望前行。”这句话成为他的精神遗嘱。弥留之际,他要求撤去生命维持设备,平静接受死亡——正如他任内推动的临终关怀改革所倡导的“有尊严的离去”。</p><p class="ql-block"> 直到最后告别这天的来临。简朴至死的信仰让他坚守到离世前一天,方济各坐在轮椅上向圣彼得广场的信众挥手,尽管无法亲自宣读祝福,仍坚持参与复活节巡游。他的葬礼遵循遗愿:拒绝三重棺木和华丽灵柩台,使用锌衬木棺,安葬于罗马圣母大殿,成为百年来首位未长眠梵蒂冈的教皇。荷兰首相评价说:“他不仅是天主教徒的楷模,更是全人类的灯塔。”对于梵蒂冈,对于基督教,他是黑夜里的明星坠落,天空从此黯然失色。</p><p class="ql-block"> 方济各的离世将天主教带入空前的历史十字路口。枢机团内改革派与传统派的角力已然显现:美国枢机格雷戈里主张延续环保与社会包容路线,意大利枢机斯科拉则强调回归教义纯洁性。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他开启的现代化进程是否会导致教会身份危机——当教堂向LGBT群体敞开大门时,如何维系传统教义的权威?当教会权力下放后,如何防止分裂倾向?但无可否认,这位“穷人教皇”重塑了宗教领袖的现代范式。他证明精神权威无需依靠宫殿与华服,社交媒体上3400万粉丝的悼念潮显示,谦卑与真诚仍是穿透数字时代的终极力量。正如他在未公开信件中所写:“我的使命不是创造历史,而是见证历史。” 当圣彼得大教堂的丧钟响起,方济各留下的,是一个更开放却更分裂、更人性化却更迷茫的教会——这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方济各的去世不仅是一个人的生命终结,更标志着全球化时代宗教与世俗权力关系的重新校准。未来数月,梵蒂冈的白色烟雾将再次升起,但无论新教皇是谁,方济各留下的问题仍将回荡:教会如何在传统与变革、神圣与世俗之间,找到下一个千年的答案?而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梵蒂冈工作人员会通过西斯廷小堂烟囱冒出的烟来向外界传达信息:如果是黑烟,则表示教皇尚未选出;如果是白烟,则表示新任教皇已经产生。届时,全球媒体都会盯着西斯廷小堂的烟囱。其中,黑烟由点燃湿稻草产生,而白烟则由烧毁选票产生。为使白烟更明显,在燃烧选票过程中加入了一些化学物质。同时,在选出新教皇后会配合白烟鸣钟,以方便迅速传播消息。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任何受洗的天主教男性信徒都有资格当选教皇,但是自1378年以来,所有的教皇都是在“枢机主教团”成员中选出的。目前已有多位热门继任者人,比如意大利媒体近期频繁提及梵蒂冈国务卿帕罗林和教皇“和平特使”祖皮,现年70岁的帕罗林枢机自2013年起,就一直担任梵蒂冈国务卿,属于“温和派,而69岁的祖皮枢机近年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多次以教皇特使的身份访问热点国家和地区,以显示其在全球外交上的重要角色。这两位热门人选均为意大利籍,符合天主教内欧洲派的期望。除了帕罗林和祖皮,来自非洲与亚洲的潜在人选也受到关注。来自刚果的安邦戈和曾担任教廷“正义和平委员会”主席的加纳枢机主教彼得·图克森,也被提及。此外,菲律宾籍的“圣座万民福音部”部长、前马尼拉大主教塔格莱被誉为“亚洲方济各”,也被视为潜在继任者。欧洲方面,匈牙利籍的艾尔德枢机也是可能的人选之一。而在美国方面,曾任“马耳他骑士团”监督的伯克枢机主教也有一定潜力。然而,这两位枢机均持保守立场,对方济各的开放政策持反对态度。无论谁上台,方济各开启的改革都将面临新的变数。作为传承千年的世界最大宗教组织,天主教会下一步将走向何方,都值得我们关注。</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微信日历上说:“每个人都要为重逢,付出巨大的努力。”人存在的秘密不在于活着,而在于找到为之而活的东西,包括重逢。一转眼,春天快过完了。回望这四月的春天,世界拥有了新绿的枝叶,娇嫩的花朵,太阳向我们赠予热烈且满怀的阳光和温暖。像是听到某种温柔的回应,只需静静地感受,内心便轻盈、自在。每每在这样宁静的时光里,总是更能察觉到生活的温度而心存感激。比人心古朴辽阔的爱与光芒。多与太阳拥抱,在此刻用力生长。生活不需要被定义成某种样子,它只需要我们真实地去感受,去经历,去热爱。当空间宽阔、完全为我所有时,我能尝到空气的味道,体会阳光的触感。我的呼吸均匀而平缓。我既平静,又兴奋,不受干涉和胁迫。没有什么能影响我,因为我在思考。我是安全的,我是自由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