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b></p><p class="ql-block"> <b>讲好中国故事,学好中国故事,用好中国故</b>事,遵循领袖的教导: “我们现在是距离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最近的一个时代。我们自信起来了。人们怎么想问题,都跟五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基因血脉有关。<b style="color:rgb(237, 35, 8);">自己的宝贝还得自己识宝,自己不要轻慢了。”</b></p><p class="ql-block">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离退休工作处组织党建活动的日子,定在24日,预报醴陵是小雨,却今天一直都是中雨。<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下车走进4A芋园文化旅游景区时,与我共伞的离退休处的熔炉领导,有点自责和歉意。别这么说,这次雨中参观</i></b>,<b>让我想起</b>了“程门立雪”,<b>让我想起</b>了革命先贤不畏牺牲,我们学习的路上遇到点雨,有什么值得为难、打退堂鼓的吗?</p><p class="ql-block"> 李立三和左权故居都在著名的瓷都——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从娄底驱车两个小时,可以到达,是一座值得前往<b>纪念参观的红色之旅、白瓷之都叠加的相属宝地。</b></p><p class="ql-block"> (一)李立三故居正院的门额,被冠以“芋园”所以他的故居又叫“芋园”。园联是“春华秋实,日升月恒”。<b>猜想这副对联是主人天人合一的儒家谦和思想的传承,即遵循自然、敬重天地,以祈祥和宁静及繁衍生息。</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芋园”,主人为什么以这个潇湘甚产的农作物做园名呢?</b></p><p class="ql-block"> 我带着疑问,顺路问了一庄户人家:芋头对种植生长环境要求并不苛刻,比如可以在散射的阳光下、温度在22~25摄氏度,土壤疏松深厚、不缺水分的环境中,就可以繁衍茂盛生长。而且食用广泛,即可以做菜又可以当粮,经济实惠、营养丰富,极宜人体吸收。</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当我了解了这些,就揣摩出门额上的题匾之意:朴素实在、平易随和、托物言志。</b></p><p class="ql-block"> 不难看出,“芋园”这一冠名,饱含上辈家族思想与情感繁衍的寄托。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芋园名俗,实为壮观</b>。园始建于19世纪80年代,占地面积2355平方米,建筑面积922平方米,座东朝西,黄色围墙,八字柴门。有房屋32间,为土木结构的单层庭院式民居。祖上曾开钱庄,自然殷实富有。</p><p class="ql-block"> 李立三家是书香门第,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秀才出身,李立三有个哥哥,四岁能背唐诗,由于才高命薄,不到五岁便夭折了,李立三1899年出生,当地秀才都来李昌圭家贺喜,请老秀才给李立三取正名叫李凤生,小名狗妹仔。后来李立三回忆录中写道,我的父母怕我夭折,取我小名不但改变了性别,还把我叫做畜生。1906年七岁的李立三开始发奋读书。父亲李昌圭给他由李凤生改名叫李隆郅。1921年冬到湖南湘区委员会,安排去安源搞工人运动,毛泽东给他改名为李能至。到1925年在上海闸北区去选举,在路上邓中夏提议李立三同志的名字复杂,换一个简单的名字便于选举,于是改名李立三。1930年李立三犯路线错误,党中央决定他到苏联,要李立三改名,第五次改为亚历山大拉宾。1922年,他从法国留学回来,被毛泽东派到安源煤矿,后来毛泽东因他的名字太难叫,建议他改名,改成“能至”。后来,他到上海搞工运。一次,他与邓中夏同去参加工会选举。路上,邓中夏抱怨“李能至”这个名字太文了,将他名字改为“立三”。</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工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等职,“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1967年6月22日在北京蒙冤逝世。198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为李立三平反昭雪,恢复名誉。</p><p class="ql-block"> 午饭时,得知今天随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离退休工作处组织前来的有70多位。<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还听说有一位大姐,因为没正点赶到集合点,让其夫君冒雨驱车七八十公里随后赶来,真是听得我,热血沸腾,为其夫妇冒雨驱车之行感动,为其学习参观,接受红色教育,就不能缺课欣慰,党员就要有这样的态度和精神。</i></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两个名人故居相处不远。</b></p><p class="ql-block">(二)左权将军,原名左纪权,字德生,1905年3月12日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市平侨乡黄茅岭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在1岁半时丧父,从小帮助家里打猪草、放牛,并在饥饿和寒冷中艰难成长。</p><p class="ql-block"> 1915年,左权考入县立中学,后因家庭困难多次辍学。</p><p class="ql-block"> 1923年,18岁的左权投笔从戎,前往广州寻求革命机会。</p><p class="ql-block"> 1924年,他进入陆军讲武学校,并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红军时期:左权在红军中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红1军团参谋长,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如长征和直罗镇战役。</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1937年,左权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前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他还参与了黄崖洞兵工厂的创建,负责供应八路军武器装备。</p><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左权在指挥部队反“扫荡”作战时,被炮弹击中头部牺牲,年仅37岁。</p><p class="ql-block"> 左权将军的牺牲引起了广泛的哀悼和纪念。1942年9月18日,辽县易名为左权县,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军事将领。2009年,左权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p><p class="ql-block"> 左权将军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直至生命最后一刻。</p><p class="ql-block"> <b>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b>。</p><p class="ql-block"> 参观返回的路上车上,<b>我在想,都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其实身边不是英烈的平凡人,也有值得敬佩和学习的楷模</b>。如今天,坐在我同座的<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曾老领导,89岁高龄了,还能冒雨兴致勃勃的与大家一同前往参观,没有怨天尤人,惟有认真守理。虽然耳有点背,说话有点语吃,但头脑清醒的很,一路上下车的招呼,和帮他系解安全带,去的路上他谈论在领导岗位,见证了学校八届领导,我们一起回忆李立三和左权等革命故事,回来的车上讨论婚姻和婚骗财产、证据、冷静期、送达、追诉期,都不是陌生词句,都出自他口,可见其思维清晰,俱时前沿。</i></b></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一些老同志与革命前辈一样,还真的是身边看得清、摸得着,值得敬佩和学习榜样!</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4日)</p> <p class="ql-block"> 还听说有一位大姐,因为没正点赶到集合点,让其夫君冒雨驱车七八十公里随后赶来,真是听得我,热血沸腾,为其夫妇冒雨驱车之行感动,为其学习参观,接受红色教育,就不能缺课欣慰,党员就要有这样的态度和精神。</p> <p class="ql-block"> 谁也不曾想到,1905年,湖南醴陵的茅草屋里,左权抓着毛笔在泛黄报纸上抄写《申报》新闻。这个农家少年,17年后他竟以黄埔一期第六名的成绩震惊全校,更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写入日军军校教材的"游击战魔鬼"。</p><p class="ql-block"> 1924年的广州黄埔军校,19岁的左权创造了至今未被打破的纪录:单日背诵《步兵操典》2.3万字。时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发现,这个总爱在熄灯后躲在厕所看书的"眼镜书生",竟能精准预测战场形势。在平定商团叛乱时,左权提出"声东击西+梯次突击"战术,让原本计划三天的战斗在12个小时内,胜利结束。</p> <p class="ql-block"> 在太行山的油灯下,左权给妻子刘志兰写下最后一封信:"志兰,借着今晚的月光,我又想起了太北(女儿)踢被子的小脚丫...如果我在战场牺牲,请告诉女儿,爸爸是为千万个孩子不再经历战争而死"。这封浸透泪痕的家书,直到他牺牲17天后才送到延安。</p> <p class="ql-block">听着讲解员的讲解(尽管我不喜欢她戴美甲的手,在展板上滑动或在眼界挥动),但讲解的内容,仍然使我的眼睛湿润了,甚至涌出了泪水,我发现在我身旁的满爹和明兄,她们也在擦拭着眼睛:</p><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左权在指挥部队反“扫荡”作战时,被炮弹击中头部牺牲,年仅37岁。</p><p class="ql-block"> 左权将军的牺牲引起了广泛的哀悼和纪念。1942年9月18日,辽县易名为左权县,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军事将领。2009年,左权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p> <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太行山深处的十字岭突然传来一声巨响。硝烟散去后,一位戴着圆框眼镜的将军永远闭上了眼睛。日军疯狂拍摄他的遗体照片,却在报纸上连名字都不敢写全——这位让侵略者畏惧到骨子里的"神秘将军",就是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更令人震撼的是,他牺牲后毛主席亲自为他破例,立下一条特殊规矩,至今仍在沿用......</p><p class="ql-block"> 左权牺牲三天后,延安枣园彻夜灯火通明毛泽东。含泪写下特殊命令:"凡我党控制区域,立即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此令永久有效"。这是中共历史上唯一以将领姓名命名的县城。</p> <p class="ql-block">[调皮] <b>很有意思的是,您知道在照片里当时的中央领导中,小名叫石三伢子、石伢子、狗妹仔的,他们分别是谁吗?</b></p><p class="ql-block"> 李立三能与毛泽东主席一同登上天安门,并同框相伴身边,这是多么的荣耀和信任,细想这又是多么大的责任与担负呢!</p><p class="ql-block"> 冒雨撑伞参观,沐浴红色洗礼,多少先贤达士的起初都是从最土、最朴素、最直接的抱负,出发,自此矢志不移,毅勇前行 … … …</p> <p class="ql-block">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p> <p class="ql-block"> 参观返回的路上车上,我在想,都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其实身边不是英烈的平凡人,也有值得敬佩和学习的楷模。如今天,坐在我同座的曾老领导,89岁高龄了,还能冒雨兴致勃勃的与大家一同前往参观,没有怨天尤人,惟有认真守理。虽然耳有点背,说话有点语吃,但头脑清醒的很,一路上下车的招呼,和帮他系解安全带,去的路上他谈论在领导岗位,见证了学校八届领导,我们一起回忆李立三和左权等革命故事;回来的车上讨论婚姻和婚骗财产、证据、冷静期、送达、追诉期,都不是陌生词句,都出自他口,可见其思维清晰,俱时前沿。</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一些老同志与革命前辈一样,还真的是身边看得清、摸得着,值得敬佩和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视频借用原离退休工作处书记李玲的作品,与大家共享红色教育,同学革命先贤,借机一并致谢。</p> <p class="ql-block">感谢湘平兄的精致拍摄并贡献的美片,</p><p class="ql-block">让相聚多了一份友情,让瞬间成了永恒记忆,让珍藏成就一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p><p class="ql-block">【文字撰写】梁智平。微信昵称 如松健。偶书文字敞心扉,常怀童稚问山川。</p><p class="ql-block">【版权所有谨慎使用】本美篇图文版权为署名作者所有。除民法典著作权法及其他法律规定可以使用以外,未经作者和照片肖像人的书面许可,不得有擅自用于商业、营利等行为,不得有侵害作者、图片肖像人、图片肖像权人及“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声誉的行为,违者必究。</p><p class="ql-block"> 若有转发,请注明文章源自出处和作者。</p><p class="ql-block"> (作者:1348799382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