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婚育文化——苏建明在说

苏建明

<p class="ql-block">  构建新型婚育文化是适应社会变迁、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社区作为基层治理单元和群众生活共同体,在推动婚育观念转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以下是社区参与新型婚育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和思考方向:</p><p class="ql-block">一、社区为何是重要阵地?</p><p class="ql-block">1. 贴近性:社区直接接触家庭,能敏锐捕捉婚育焦虑(如"恐婚""恐育")的根源。</p><p class="ql-block">2. 文化渗透性:通过邻里互动、社区活动潜移默化影响观念,倡导新型生育观念,比政策宣导更易被接受。</p><p class="ql-block">3. 资源整合平台:可联动卫健、妇联、共青团、民政局、工会、作家协会、文联、老干部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文学艺术协会、民间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提供支持服务,合力宣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社区实践创新案例</p><p class="ql-block">1. 婚育教育前移 </p><p class="ql-block"> 开设"青年婚恋学堂",邀请婚姻家庭咨询师、育儿专家开展互动工作坊,破除"完美婚姻""育娃焦虑"等单一叙事。增强生儿育儿的天职观念,天职责任,宣传育儿的天伦之乐。宣传老来膝下无儿无女无孙的无依无靠的窘境。宣传居家养老的好处,让人们认识到居家养老,三代同堂是人生幸福的基本要素,认识单纯依赖社区养老养老院养老的弊病。</p><p class="ql-block"> 组织"新手父母支持小组",通过经验分享缓解育儿孤立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重构社区互助网络 </p><p class="ql-block"> 建立"时间银行"机制,鼓励居民用育儿协助换取养老服务等资源。</p><p class="ql-block"> 发展社区托育点(如"嵌入式幼儿园"),解决双职工家庭现实痛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文化叙事革新 </p><p class="ql-block"> 举办"多元家庭故事展",展示单亲家庭、等非传统模式的真实生活,打破刻板印象。真实展示丁克家庭的伤悲境地,宣传青年不育儿,老来徒伤悲的观念。</p><p class="ql-block"> 利用社区剧场编排反映婚育矛盾的情景剧,引发公共讨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政策衔接桥梁 </p><p class="ql-block"> 设立婚育政策"明白人",解读生育补贴、普惠托育等政策,降低信息获取门槛。</p><p class="ql-block"> 收集居民需求反馈,为政府优化政策提供依据(如延长产假爸爸配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关键突破点</p><p class="ql-block"> 婚育文化要去性别化宣传:避免"母职是天职"等传统话语,强调共同养育责任,要更加充分的展示模范爸爸的光辉形象,可以探索研究评比好爸爸模式,在社区的宣传栏要多宣传好爸爸,要培育男性育儿的社会文化环境。</p><p class="ql-block">经济支持可视化:公示社区内可用的生育补贴、税收减免申请流程。</p><p class="ql-block">空间友好化改造:增设母婴室、亲子活动区等硬件设施,传递包容信号。</p><p class="ql-block">四、挑战与反思</p><p class="ql-block">1. 避免形式化"催生",应聚焦减轻婚育负担而非单纯倡导多生。让婚育成为人们的自觉,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的人生目标。</p><p class="ql-block">2. 警惕对非婚生育、单身群体的隐性歧视,尊重多元选择。社区要对单身群体给予更多的关心倾斜和帮助。</p><p class="ql-block">3. 研究传统婚育文化与现代婚育思想的异同点,平衡传统文化(如彩礼习俗)与现代平等观念的冲突。</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 政府关心婚育应该是全方位的,新型婚育文化的核心是让婚成为可选项而让育成为必选项,让婚育成为人生的快乐平台、幸福源泉。社区通过构建支持性环境,帮助个体在充分知情和保障下做出自主决策,方能实现"愿意生、安心育"的社会基础。这既需要柔性文化引导,更依赖实实在在的公共服务支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