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萝山房寻文脉 郑义门中读宋濂

郭巨松

<p class="ql-block">春色恰如许,读书正当时。</p> <p class="ql-block">  第30个“全民阅读日”——2025年4月23日早上8点,在诸暨市总工会副主席吴旭东等领导的带领下,诸暨市职工文学社一行近20人于诸暨市建设大厦门口上了一辆大巴,驶向六百年前那个青衫文士、号称“明初第一文臣”的读书教书处。不到一个小时,我们便到了浦江郑宅镇,在郑义门后裔、江南第一家文史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兼玄鹿吟社社长郑齐岳先生的引导和讲解下,循着宋濂的墨香履迹,踏上了这片滋养过明代大儒的山水。</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青萝山房遗址,下得车来,细雨滴滴,山岚未散。残存的石础在青苔间静默,仿佛等待后人重新垒起坍塌的时光。宋濂曾在此筑室藏书七万余卷,我们蹲身抚摸夯土层时,恍见这位开国文臣之首伏案读书的背影。“读书养气,藏书养心”的碑刻虽已漫漶,但山风掠过竹林时,犹带当年书页翻动的沙沙声。</p> <p class="ql-block">  移步不远处就是宋文宪公衣冠墓。墓园背倚玄鹿山,以青石砌筑,简朴庄重,正中立有方形碑亭,碑文阴刻“明翰林学士承旨宋文宪公濂之墓”,字迹遒劲,郑齐岳先生说,这相传为宋濂弟子方孝孺手书。 左侧依次有宋濂的《别义门》诗碑及夫人贾氏墓以及次子宋璲、长孙宋慎之墓,同行的吴旭东主席说,这4人都来过诸暨西岩避过难,他们与吴氏先祖非常有缘。</p><p class="ql-block"> 细雨中的衣冠墓更显清寂,周围苔痕斑驳的各种石碑上有各类题刻--墓志铭、功德颂碑等等。</p><p class="ql-block"> 唉,衣冠墓不仅是追怀宋濂先贤的物理空间,更是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走进东明山郑氏祖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黑色捐款功德碑,陵前方伫立着写满红色字的黄色木简,甬道两边及陵后小山坡是林林总总的浦江郑氏先贤。轻轻游走在石雕像前,使人不由得生出对郑义门更多的怀古之思。当然石雕墓园是后辈表达对先人敬意的载体,也是增强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更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和“家族观念”的深厚影响。深视、触摸、仰望着东明山郑氏祖陵雕像,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心与灵的交流与对话呢!</p> <p class="ql-block">  第三站,“江南第一家”传统文化培训中心。入口处是一座巍然矗立的牌坊,再进去是宋濂的石像与刻着《东阳马生序》(节选)的石墙,绕过石墙是一个长方形的操场。操场墙上有“耕”、“读”、“孝”、“义”、“廉”等大字,中间两侧是栉比鳞次的精致扁木条,木条展示的是168条郑氏家规,操场对面是志学台。操场左侧是一排四个院子。</p><p class="ql-block"> 走进第一个院子里,最里面竖立的是方孝孺先生的雕像。这位被诛十族的方孝孺先生,当时被誉为“读书种子”,曾经慕名而来,拜宋濂为师,就读“东明精舍”,与郑义门学子是同学,也是朋友。</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院子进去,看到最里头竖立的是柳贯先生的雕像。他是元代杰出学者,博学多通,曾执教东明精舍。</p><p class="ql-block"> 第四个院子进去,竖立的是吴莱先生的雕像。 他是元代著名学宋濂慕名拜吴莱先生为师,后来接任东明精舍主教。郑门曾有联曰:“文章接吴宋以来”,指的就是吴莱先生、宋濂先生使得郑义门人才济济,受到朝廷重视,同居的郑氏家族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p><p class="ql-block"> 四个院门两侧的内外矮墙上是一些郑义门历史上曾经发生流传的感人事例,至今仍有教育意义。发生在诸暨县界的那个故事,对我们印象尤为深刻。</p><p class="ql-block"> 出“江南第一家”传统文化培训中心沿东明书院斑驳旧墙往前走,隐隐看到了民国时的教育方针、文革、计划生育标语,可谓历史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第四站,郑氏宗祠。第一眼看到低矮的祠堂门口,以为与一般的祠堂一样。但当祠内的古柏以及长长的池塘出现时,我完全呆住了。环顾四周,石柱林立森然,承托起横向伸展的巨大厅堂。有七开间,民间祠堂最高级别。再向内行至正厅,途中会经过一片被苍劲古柏占据的院落,而这些圆柏有的已与支撑的石条融为一体了,植保牌上写着615年。这刚好是明朝建立的时间节点。</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找到了郑义门合族同居300年的治理密码——家族组织及管理分工图。</p><p class="ql-block"> 唉,祠堂门匾上“江南第一家”、“敕旌孝义宗祠”,的确是名副其实。</p><p class="ql-block"> 还有宋濂虽非郑氏族人,却以师者之身融入郑氏宗祠。这的确非常罕见。还有元朝贤相脱脱写的白麟溪石牌,里面宝贝真是不胜枚举。</p> <p class="ql-block">  午餐后,我们诸暨市职工文学社与浦江玄鹿吟社双方成员在郑宅乡贤之家雅集二楼会议室,大家围绕宋濂与郑义门、诸暨与浦江等谈笑生风,气氛热烈。</p><p class="ql-block">(这个文化交流详见骆红梅女士所写的《世界读书日|行浦江•读宋濂:赴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约》)</p> <p class="ql-block">  玄鹿吟社还赠送我们每人一本《郑氏规范》与二期《玄鹿吟集》。</p> <p class="ql-block">  双方交流结束后,我们探看依然清澈的“孝感泉”,穿过风格各异的九座牌坊,踏上了回家的路。</p> <p class="ql-block">(诸暨职工文学社与浦江文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今日我们以脚步丈量过的这几站,不正是宋濂与郑义门留给我们的立体书卷么?当机屏日渐遮蔽墨香,这场穿越时空的阅读之旅,恰似一剂清醒的良方:真正的阅读,从来不止于文字的搬运,而是要让灵魂在历史现场与先贤对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