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第660篇</p> <p class="ql-block">一、阆中市概况</p> <p class="ql-block">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省北部,嘉陵江中游,秦巴山南麓,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嘉陵江从北向南,再从西向东三面环绕,古城依山傍水,山、水、城融为一体,形成山环水绕、全城环抱之势【注:地形地貌与“壶城”柳州市,非常相似】。境内有“一江四河”,东河、白溪河、西河、构溪河 4条嘉陵江支流贯穿境内。</p><p class="ql-block"> 阆中古城,周属巴子国,战国时曾为巴国最后一个首都。公元前314年,秦置阆中县,其后历设郡、州、府、道治所,明清之际曾作为四川临时省会达20年,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阆中古城,保存完整,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注:另三座是,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和安徽的歙县古城】。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之称,杜甫在此留下名句“阆州城南天下稀”。古城建址完全按唐代天文风水理论建设,还被誉为“风水古城”。</p><p class="ql-block"> 阆中古城,在画圣吳道子《三百里嘉陵江山图》中称为“嘉陵第一江山”。西汉阆中籍天文学家落下闳编制《太初历》恒定春节,因此阆中被称为春节文化发源地,有“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的美誉。三国蜀将张飞在此镇守长达7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张飞深得民心,民间流传大量关于他的故事,相传张飞为方便将士出征,亲自卤制牛肉,因其鲜美,民间效仿流传。为纪念他,将传统牛肉制品以“张飞牛肉”命名。其实,它的前身是“保宁干牛肉”,由清代阆中回民结合汉民卤制技艺创制。“张飞牛肉”是阆中历史传说、回民技艺与商业智慧共同作用的产物,它既承载了三国文化记忆,又为市场化运作,创新品牌作了广告。</p> <p class="ql-block"> “阆中”作为川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达2300多年之久。战国中期,巴子国为楚国侵逼,迁都阆中。秦灭巴后,秦惠文王始置阆中县,唐代时,唐高宗曾派其叔“滕王”李元婴【注:李渊幼子】镇守阆中,滕王善丹青在南昌曾建著名的“滕王阁”,他到了阆中又建造了第三座“滕王阁”。</p><p class="ql-block"> 阆中古建筑多姿多彩,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有典型建筑保留至今,被专家誉为“古建筑的博物馆”。现存古城整体格局形成于唐宋时期,主体为明、清建筑,59条古街南北纵横,60多座古民居院落汇集其中。</p><p class="ql-block"> 民居建筑造型独特,呈“多”字形结构的大院布局,和上千种门花窗雕,构成中国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蜀将张飞,建有著名的“桓侯祠”;宋代抗金骁将、岳飞部下张宪是阆中人,同岳飞父子一起被害,明代追封并建“张烈文侯祠”;玉台山滕王阁下的唐代佛塔保存完整;五龙庙、永安寺等古建筑历千年而不毁,具有重要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阆中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天文研究中心,西汉时阆中人“落下闳”,与邓平等人【注:司马迁也参予制定】创制的《太初历》于公元前104年颁行,是我国第一部完整、严密的历法。</p><p class="ql-block"> 落下闳还制造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精密的观测仪器“落下闳浑仪”,在中国沿用了2000多年,从而为我国后代发展起来重要宇宙观“浑天说”,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p><p class="ql-block"> “阆中”是“落下闳”长期观测研究天文的地方,继之而起的又有阆中人,东汉的任文孙父子;三国时周舒、周群、周巨三代,都在这里观测研究天文,均为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p><p class="ql-block"> 唐代,成都人天文学家和风水大师“袁文罡”,定居阆中,在山上筑观星台观测天象。唐初天文历算家三杰之一的太史令雍县人“李淳风”,也来此筑台观察天象,至今遗迹尚存。李淳风撰写的《己巳占》是一部气象学专著,在世界上最早给风力定级。</p><p class="ql-block"> 阆中风景优美,名胜古迹众多。如,汉桓侯祠、滕王阁、中天楼、川北道署、华光楼、文庙、巴巴寺、白塔、锦屏山等等。</p> <p class="ql-block">二、汉桓侯祠</p> <p class="ql-block"> 【 汉 桓 侯 祠 简 介 】</p><p class="ql-block"> “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位于阆中市古城西街,始建于三国时期,历代屡经兴废,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重建遗存,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是纪念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p><p class="ql-block"> 张飞镇守阆中七年,于公元221年被害,葬于此地。死后被追谥为桓侯,阆人于墓前立庙、建阙,以礼祀之。唐初祠已颓坏,阆州刺史崔善增为之重饰祠宇。宋、明两代又递修。</p><p class="ql-block"> 汉桓侯祠,现为明清时期重建的四合庭院式古建筑群,由山门、敌万楼、左右牌坊、大殿、后殿、东西厢房、墓亭,祠后为张飞墓所组成。主体建筑沿南北向的中轴线布局,总面积2200平方米。山门和敌万楼是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所建,近年来在祠的外围建有园林。</p><p class="ql-block"> 庙中雕梁画栋,屋脊精美。后殿有“汉张桓侯神道碑”。祠内有张飞及其子孙、部将塑像。有张飞生平故事彩塑 6 组。庙内有历代传存的张飞兵器“丈八蛇矛”和“点钢鞭”。有历代名人所书的碑匾、楹联30 余通。</p><p class="ql-block"> 2007年,汉桓侯祠广场被统一落实风貌打造,聊园和东西厢房被开辟为展示张飞生平及三国文化的陈列室。2008年,汉桓侯祠重新开馆。</p><p class="ql-block"> 汉桓侯祠现存的各建筑本体、建筑结构、建筑构件都是当时历史时期的遗存,是阆中现存的古寺庙建筑中不多见的实物例证。各建筑本体用材讲究、结构与装饰手法具有四川传统建筑的神韵,是研究四川古代宗教、传统建筑工艺、民俗民风的重要史实资料。</p><p class="ql-block"> 汉桓侯祠布局严谨,构造别致,既有雄伟壮观的气势,又幽雅精美,是一处重要的“三国文化”遗存。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敌万楼</p> <p class="ql-block"> 【 “敌 万 楼” 简 介 】</p><p class="ql-block"> “敌万楼”,又称怀忠楼,取意“颂扬张飞有力敌万人之勇”而名,《三国志》中称张飞为“万人敌”。</p><p class="ql-block"> 敌万楼,重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面阔、进深均为三开间,各9 .8米,楼高22 .5米。</p><p class="ql-block"> 楼内塑有张飞次子“张绍”、孙“张遵”、部将“雷同”、参军“吳班”四尊塑像,捧以白色盔甲侍立。【注:塑像旁的说明牌,标注①张绍,张飞次子。张飞死后,先主伐吳,张绍留守阆中。官至侍中尚书仆射。②张遵,张飞长孙,官至尚书。景耀六年(263)在保卫绵竹战役中殉国。③雷同,张飞部将,隨张飞镇守阆中。瓦口关战斗中随张飞破曹将张郃。④吳班,张飞部将,为功曹参军,随张飞镇守阆中。】</p><p class="ql-block"> 敌万楼的左右,各连接有双重檐牌坊一座,牌坊两侧各嵌装明代石碑。</p> <p class="ql-block"> 【 介 绍:蜀汉后主刘禅的两位皇后 】</p><p class="ql-block"> ①敬哀皇后,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蜀汉名将张飞的长女,蜀汉后主刘禅的第一任皇后。</p><p class="ql-block"> 221年,张氏嫁给时为蜀汉太子的刘禅,成为太子妃。建兴元年(223),刘禅即皇帝位,立张氏为皇后。</p><p class="ql-block"> 建兴十五年(237)六月,张氏去世,谥号敬哀皇后,死后葬于南陵。</p><p class="ql-block"> ② 张皇后,张飞的次女,敬哀皇后之妹,后主刘禅的第二位皇后。</p><p class="ql-block"> 在敬哀皇后去世的同一年,入宫受封为贵人。延熙元年(238)正月,被立为皇后。魏咸熙元年(264)三月,司马昭迁刘禅于洛阳,封为安乐公。张皇后随刘禅迁往洛阳。</p><p class="ql-block"> 【注:张飞的长女,通常被称为敬哀皇后,其妹则被称为张皇后。】</p> <p class="ql-block">2、大殿</p> <p class="ql-block"> 汉桓侯祠大殿,在五级台阶上,阔五间,为歇山式大屋顶,砖雕拼合屋脊,是清同治年间重修的。 外廊置巨鼎,右有张飞“立马铭”,左有《重修庙记》古碑。</p><p class="ql-block"> 殿内正中塑有二米多高的张飞文像,头戴冕旒,身着蟒袍,手捧玉笏。左有“张苞”执蛇矛,右有“马齐”捧丹卷。【注:塑像旁的说明牌,标注①“张苞”,张飞长子,关、张死后为蜀国重要的战将。②“马齐”,三国时期阆中人,为张飞军中功曹。因才华出众,张飞将其荐于先主,曾任广汉太守,官至尚书。】</p> <p class="ql-block"> 【 张 飞 在 阆 中,简 介 】</p><p class="ql-block"> 张飞(167一221年),字翼德,蜀汉名将,与刘备、关羽结义,位列“五虎上将”。</p><p class="ql-block">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刘备任命张飞为巴西太守,镇守蜀北重镇阆中。“阆中”为古巴西郡治所,地处嘉陵江中游,是连接汉中与成都的军事要塞,扼守米仓道与金牛道,被称为“益州(今成都)北大门”。刘备派张飞驻守,旨在防御曹魏南下,保障蜀汉腹地安全。</p><p class="ql-block"> 张飞在阆中驻守 7 年(214一221),期间大破曹魏名将张郃于瓦口隘,稳固了蜀汉北部边境。</p><p class="ql-block"> 乃文乃武的张飞在阆中,他不仅以武功威宣剑阁,更是勤政爱民的“良收”,政绩卓著泽被巴西。他保境安民,重视民生治理,拓路植树,奖励农桑,惩治不法,促进经济发展,使阆中一带成为蜀汉稳固的前哨和北伐的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公元221年,关羽被害之后,张飞在阆中准备挂孝伐吳,他命部将范强、张达在三日内赶制白旗白甲。按说材质要求不难,但量大时限太短,就难以完成,又因严苛待下,致使范、张二人心怀不满,密谋杀害了张飞。</p><p class="ql-block"> 张飞为部将所害后,遗体葬于阆中,“乡人慕其忠勇,于墓前建阙立庙,以礼祀之”,千百年来,张飞享受着阆中官民的千年崇祀。</p><p class="ql-block"> 张飞不仅是阆中的军事守护者,更是其历史文化的塑造者,其影响力通过遗迹、民俗和传说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张飞的历史功绩与文化遗产,使阆中成为“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3、后殿</p> <p class="ql-block">4、墓亭</p> <p class="ql-block"> “墓亭”,始建于蜀汉,清代重建。亭内起石卷拱,拱下立张桓侯墓碑。</p><p class="ql-block"> 碑前塑张飞武身坐像,两侧塑范强、张达跪像。</p> <p class="ql-block">5、张飞墓</p><p class="ql-block"> 张飞墓,在汉桓侯祠后,坐北向南,呈椭园形,南北长42米,东西阔25米,黄沙土垒成,封土堆高8米,封土外周由条石砌成。冢上林木葱茏,古树参天。墓左后侧为2000多平方米的园林,园内花草繁盛,竹木成荫。1700余年来,历代文武百官,文人墨客,中外游人皆仰慕其忠勇,常至墓前祭拜,至今香火不断。</p> <p class="ql-block">6、厢房</p> <p class="ql-block"> 张桓侯祠左右两侧各有“厢房”10余间,均配以雕花隔扇门,右厢房为阆中出土文物陈列室、左厢房为雕塑厅,有“桃园结义”“鞭督邮”“古城会”“当阳桥”“义释严颜”“战马超”“立马勒铭”南郑夺粮”等大型群塑,是张飞生平业绩的再现。</p> <p class="ql-block">三、阆中县文庙</p> <p class="ql-block"> 【 阆 中 县 文 庙 简 介】</p><p class="ql-block"> “文庙”即孔庙,是供奉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p><p class="ql-block"> 地方文庙又是地方官学教授儒学的学府,也称“学宫”。</p><p class="ql-block"> 阆中原有保宁府文庙和阆中县文庙。县文庙旧址位于城北郊,明崇祯年间迁东门外(今县学坝),清咸丰元年(1851)迁此,后屡有损毁,基址、照壁和大成殿幸存。</p><p class="ql-block"> 2013年全面修复竣工,占地面积近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体现文庙定型规制模式,并具阆中地域特色,是崇仰和传承儒家文化的圣殿。</p> <p class="ql-block">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竭忠尽孝,倡仁重礼,彰德行义,向往大同。</p><p class="ql-block"> 孔子首创私学,授徒三千,课以“六艺”,倡导有教无类,学思结合,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p><p class="ql-block"> 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寻求施展抱负的机会,客观上使其思想学说得以传播天下,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孔子晚年潜心于研究整理古代文献,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奠定了儒家文化的深厚根基。</p><p class="ql-block"> 自西汉以来,孔子的思想学说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也深刻地影响着东方和世界,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四、华光楼</p> <p class="ql-block"> 【 华 光 楼 简 介 】</p><p class="ql-block"> “华光楼”,又名南楼、镇江楼,位于阆中市南上华街南端,紧靠嘉陵江岸,正对南岸南津关的连峰楼。始建于唐代,现为清同治六年(1867)重建。</p><p class="ql-block"> 华光楼是一座“过街门楼”,楼身建于6米高的石砌台基上,通高36米,共 4 层,三重檐歇山式屋顶。华光楼被誉为“阆苑第一楼”,是阆中古城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楼的檐、枋、斜衬,雕以飞禽走兽,施彩绘。顶覆绿色琉璃筒瓦,屋脊装饰繁复。正脊中的火焰宝球顶高达3米,12支翼角高高翘起。楼层间配有梯道可登,每层均有回廊,游人可凭栏远眺,阆中全城及正南方向的嘉陵山水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华光楼可追溯至唐代的南楼,唐代679年时,滕王李元婴任隆州刺史,在阆中城南临江修建了“南楼”,后毁于火。明代复建,改称为“镇江楼”。清道光十九年(1839),又毁于火。同治六年(1867),再次重建,始改称“华光楼”。</p><p class="ql-block"> 在华光楼石拱门楣上,有1935年3月,红军攻克阆中县城后,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镌刻的宣传标语。红军撤离后,当地群众用泥巴掩盖标语,使之保存完好,这让该楼具有更高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2015年,阆中市“华光楼历史文化街区”,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 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传承国粹泼墨书法。</p> <p class="ql-block">照片文字张铸崑</p><p class="ql-block">校对赵元勲</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