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一日游,‍-屏山文物径

夏天丑小鸭

<p class="ql-block"><b>2025.4.23</b></p> <p class="ql-block">1997香港回归前我来香港至今,印象中是第一次踏足新界元朗深度游。</p><p class="ql-block">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脸懵,一旦放飞大自然那简直是如鱼得水般自在!</p><p class="ql-block">瞧!我俩今天就选择了骑车游屏山文物径。</p> <p class="ql-block">战友在元朗生活了几十年,退休后几乎每天都会骑自行车穿梭在自行车道上,熟门熟道。</p> <p class="ql-block">途经凤池村</p> <p class="ql-block">这是轻铁站</p> <p class="ql-block">我俩把自行车停在路边,从这沿坡路步行上山。</p> <p class="ql-block">屏山文物径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山顶远眺</p> <p class="ql-block">这是屏山警署旧址‌。</p><p class="ql-block">它座落于被称为“蟹山”的屏山岭上,是香港新界现存最早的警署建筑物之一。</p><p class="ql-block">该警署建于1899年,最初作为警务处办公处,后来成为元朗分区警署、警犬队总部及训练中心。</p><p class="ql-block">屏山邓氏族人认为该警署是港英政府压制中国人的大本营,且严重破坏屏山风水,当警署用作警犬队总部时,更是对邓族历史文物的极大侮辱。</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初,当港英政府要求屏山邓氏把屯门稔湾的祖坟迁走,邓氏族人则于1994年提出以拆除屏山警犬训练中心和赔偿迁坟的趸符费,翌年又提出一项折衷办法,要求把稔湾祖坟迁葬至屏山邓氏宗祠后的山头。</p><p class="ql-block">1996年6月,邓氏又提出待警署搬迁后,把建筑物交予屏山邓氏作为博物馆,以改变建筑物属性的方式去把“大石”变成“英雄帽”,作为迁移祖坟的条件。</p><p class="ql-block">翌年4月26日,屏山邓氏与港英政府终于达成共识。港英政府同意将前屏山警署改为屏山邓族博物馆,纳入屏山文物径内,并立即把屋顶红色部份改为绿色;屏山邓氏亦同意接受港英政府之赔偿,于同年5月16日前迁坟。</p><p class="ql-block">屏山警署于2001年底迁出,2002年该建筑物正式拨交古物古迹办事处,改建后成为“屏山邓族文物馆暨文物径访客中心”,于2007年4月14日开幕。</p><p class="ql-block">该建筑也被列为法定古迹,进一步体现了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屏山警署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现为“屏山邓族文物馆”</p> <p class="ql-block">2007年邓氏文物馆开幕典礼上邓达智致开幕词</p> <p class="ql-block">文物馆即访客中心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邓氏保存完好的族谱</p> <p class="ql-block">邓族粤派一世至八世世系表</p><p class="ql-block">屏山邓氏是香港新界原住民中邓氏的氏族之一,族人原居于江西及福建,自北宋初期,屏山邓族的始祖邓汉黻就由江西吉水县迁往广东,定居于元朗屏山乡。</p> <p class="ql-block">随着屏山邓族越来越繁荣,邓氏族人在八百年间陆陆续续于屏山兴建了多座建筑物,包括祠堂、书室等,不少至今依然存在,如邓氏宗祠、聚星楼、上璋围、觐廷书室、洪圣宫、杨侯古庙、愈乔二公祠、圣轩公家塾、述卿书室、五桂堂、燕翼堂等。</p> <p class="ql-block">邓氏宗祠为三进两院式明清风格建筑,其屋顶设计包含传统飞檐翘角元素,青瓦黑墙的庭院外观与飞檐结合,形成“划破时空”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屋脊饰有石湾鳌鱼和麒麟‌,梁架雕刻精美,动植物与吉祥图案的细节可能延伸至飞檐部分。</p> <p class="ql-block">‌屋脊饰有石湾鳌鱼和麒麟‌,梁架雕刻精美,动植物与吉祥图案的细节可能延伸至飞檐部分。</p> <p class="ql-block">飞檐翘角在中国古建筑中普遍具有轻盈灵动、等级彰显的功能,结合邓氏族人曾身居朝廷要职的背景,飞檐设计可能隐含身份地位的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邓族祝寿贺幛的来历可以追溯到1872年,当时邓族廿一世祖邓述卿的夫人六十一岁荣寿时,其子孙赠送了这幅贺幛作为寿礼‌‌‌。</p><p class="ql-block">贺幛的内文由翰林院庶吉士邓蓉镜撰写,主要讲述了邓夫人的生平事迹和贤德‌。</p><p class="ql-block">这幅四米多高的贺幛刺绣工艺非常细致,上面饰有郭子仪祝寿及麻姑献寿等寓意长寿与福泽。的吉祥图案‌‌。在传统文化中常与“贤良淑德”“持家有道”等品质关联。</p> <p class="ql-block">贺帐由金、银线刺绣,估计要花一年时间才能制成。贺帐的另一特点是由同治年邓族邓蓉镜进士以金墨水题字。</p><p class="ql-block">贺帐曾于1899年悬挂在屏山邓氏宗祠,见证了英国强租新界的历史。‌这一细节侧面反映她在家族中的核心地位-宗祠作为家族精神象征,其陈列物往往代表被集体推崇的德行典范‌‌。</p><p class="ql-block">邓夫人的贤德通过家族文献-贺幛铭文,传统符号-吉祥图案,历史场景-宗祠展示三重维度得以体现,核心是家族对其长期奉献与道德楷模身份的认可。</p><p class="ql-block">当年前港督卜力亦曾在贺帐前拍照。</p> <p class="ql-block">邓氏族人把贺幛捐赠给了香港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上图:盆菜</p><p class="ql-block">下图:结婚纸(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结婚证)</p> <p class="ql-block">愈乔二公祠位于坑头村和坑尾村之间,为屏山文物径的重点文物之一,并于2001年12月14日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p><p class="ql-block">愈乔二公祠由邓族第十一世祖邓世贤(号愈圣)和邓世昭(号乔林)昆仲于16世纪初兴建。</p><p class="ql-block">二公祠除用作祠堂外,亦曾经是各村子弟读书之所。1931至1961年间,达德学校于此开办。</p><p class="ql-block">门联:</p><p class="ql-block">达期兼善</p><p class="ql-block">德修于身</p> <p class="ql-block">愈乔二公祠为三进两院式建筑,结构和规模与邓氏宗祠相若。据祠堂正门石额所载,清光绪年间(1875年至1908年)曾进行大规模修葺,但基本上仍保持原来的结构和特色。</p> <p class="ql-block">愈乔二公祠神楼联:</p><p class="ql-block">世泽宗枝源传吉水 </p><p class="ql-block">馨屏俎豆秀毓屏山</p><p class="ql-block">愈乔二公祠春秋二祭大门联:</p><p class="ql-block">今朝春色正平分挹沙江之春水澄澈春光盥得盆匜皆至洁</p><p class="ql-block">此日杏林方挺秀依屏岭之杏花芬芳杏子供来俎豆尽生香</p> <p class="ql-block">宗德堂</p> <p class="ql-block">清暑轩</p> <p class="ql-block">厨房</p> <p class="ql-block">𣑯李园</p> <p class="ql-block">供奉洪圣大王</p> <p class="ql-block">维新堂</p> <p class="ql-block">邓氏族旗</p><p class="ql-block">邓式族人邓元亮是北宋时期的官员,曾在赣州担任县令。</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1129年,金兵大举南侵,攻打南宋。邓元亮</span>在战乱中收留了一位与家人失散的小女孩,<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大后把她许配给自己的儿子邓自明。后来才发现,这位神秘的女子竟然是宋室公主,这</span>成为邓氏家族的骄傲‌。</p><p class="ql-block">宋光宗便是邓自明太婆的侄子,所以他封自明太婆为“皇姑”(就不是公主了),追封邓自明为“税院郡马”。</p><p class="ql-block">今天粉岭龙跃头的松岭邓公祠,仍供奉着这位皇姑的神位。</p> <p class="ql-block">坑尾村丁屋</p> <p class="ql-block">这个改建后的丁屋颇有西洋小楼特色。</p> <p class="ql-block">停在邓氏宗祠门外的无牌老爷车</p> <p class="ql-block">坑尾村青年团为天后圣诞扎的花牌</p> <p class="ql-block">聚星楼静静地矗立在现如今的轻铁站旁。</p> <p class="ql-block">聚星楼‌当地人称之为文塔,在屏山上璋围北面。</p><p class="ql-block">聚星楼是香港现存唯一的古塔,已有超过600年的历史,是邓氏家族聚区地的风水塔‌。</p> <p class="ql-block">聚星楼矗立的位置原是河口,面对后海湾,兴建聚星楼是用以“挡北煞,镇水灾”,并与青山风水遥相配合,护佑族中子弟在科举中考取功名‌。</p> <p class="ql-block">这是翻拍的照片,如今这个河口不复存在,聚星楼的倒影被永远定格在这张照片里。</p> <p class="ql-block">聚星楼呈六角形,由青砖及麻石砌成,现存三层,分别是“凌汉”、“聚星楼”和“光射斗垣”,据说之前是有七层的,上面经过风雨侵蚀踏毁后仅剩下面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下一站我们准备乘轻铁去屯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