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部分文字是展品说明)</p> <p class="ql-block">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这天由此被设立为“中国航天日”。</p><p class="ql-block">今天参观了“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p> <p class="ql-block">引言</p><p class="ql-block">月球,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邻居”,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具有独特的空间位置、环境条件和丰富的物质资源,蕴藏了无穷的奥秘。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干百年来,中华民族始终怀揣着对月亮的无限遐想与美好憧憬。</p><p class="ql-block">2004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首次绕月探测工程,由此拉开了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的帷幕。20年来,中国探月工程始终坚持一体化研究论证,一条龙攻关攻坚,一张蓝图绘到底,如期圆满实现“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有力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深化了人类对月球和太阳系的认知,为推动世界航天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谱写了世界探月的中国篇章。</p> <p class="ql-block">月球模型</p> <p class="ql-block">灶神星陨石</p> <p class="ql-block">火星陨石</p><p class="ql-block">现存中国境内最大的火星陨石。</p> <p class="ql-block">月球陨石</p><p class="ql-block">现存中国境内最大的月球陨石。</p> <p class="ql-block">探月之旅</p> <p class="ql-block">中国探月工程( Chinese Lunar Exploration Program,简称CLEP)</p><p class="ql-block">中国探月标识以中国书法笔触,勾勒出一轮半月,一双脚印踏在其间,象征着月球探索工程的终极梦想;圆弧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整体图形由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文“月”字,写意的笔触旨在传达一种探索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1956年2月钱学森《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手稿。</p> <p class="ql-block">CCD立体相机</p><p class="ql-block">获得了我国首幅月球影像图,基于相机数据制作的“全月球影像图”在几何配准精度、数据完整性与一致性、图像色调等方面均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7米分辨率的全月面图像是迄今为止国际上获取的最高分辨率的全月面图。</p> <p class="ql-block">X射线谱仪</p><p class="ql-block">观测数据首次覆盖全月,并获得了基于X射线谱仪数据的全月AI和Mg的元素分布,为月球岩石类型确定及月球形成与演化的研究提供了依据。</p><p class="ql-block">太阳监测器</p><p class="ql-block">记录原始太阳风数据,研究太阳活动对地月空间环境的影响。这些关键科学数据,对深空探测器的环境防护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微波遥感探测仪</p><p class="ql-block">国际上首次在月球轨道开展观测的微波辐射计,获取了目前国际上唯一的全月微波亮温分布数据,根据其探测结果构建了“微波月亮”,进而从亮温数据反演出月壤介电常数、全月月壤厚度分布以及月球氦-3资源量分布。</p> <p class="ql-block">嫦娥一号卫星1:2【模型】</p><p class="ql-block">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2007年</p><p class="ql-block">10月24日由长征三号甲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后受控撞月。</p><p class="ql-block">嫦娥一号的成功,树立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卫星重约2.35吨,尺寸约2.0米×1.7米×2.2米,太阳翼展开后长度约18米,运行在200千米月球圆轨道。</p> <p class="ql-block">千涉成像光谱仪</p><p class="ql-block">获得了月表覆盖范围32个谱段的光谱分布图和硅、镁、钙、铝、铁和钛的全月球含量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y射线谱仪</p><p class="ql-block">利用伽马射线谱仪获取有效探测数据,获得了铀、钍、钾的全月球含量分布图和另外5种元素的局部含量分布。</p> <p class="ql-block">月面图片</p> <p class="ql-block">长征三号甲遥十四火箭残骸</p><p class="ql-block">长征三号甲遥十四火箭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后落回的残骸。</p> <p class="ql-block">最高分辨率 10m □相对速度 10.73km/s ■交会距离 3.2km □相距地球7, 000, 000km</p><p class="ql-block">图塔蒂斯(Toutatis) 小行星编号4179,长4.46千米,宽2.4干米,外形看起来像是一颗花生。这颗小行星早在1934年2月10日就被首次观察到了,Toutatis是北欧凯尔特人神话中的“战神”名字。它是迄今为止靠近地球的最大的小行星之一,因运行时与地球距离较近,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在关注着它的一举一动。</p><p class="ql-block">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号卫星在距地球约700万干米处飞掠图塔蒂斯(Toutatis )</p><p class="ql-block">小行星,近距离拍下10米分辨率图像,刷新了当时我国深空探测的最远距离纪录。</p> <p class="ql-block">玉兔号月球车1:1(模型】</p><p class="ql-block">玉免号是中国首辆月球车。2013年12月2日,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玉兔号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中国的第一道足迹。</p> <p class="ql-block">月基光学望远镜</p><p class="ql-block">嫦娥三号上的“干里眼”,国际上首次在月面上实现近紫外天文巡天观测。刷新了月球外逸层H20/0H的观测记录;弥补了国际上在低银道面处部分的观测空白。</p> <p class="ql-block">极紫外相机</p><p class="ql-block">国际上第一台在月球表面着陆的极紫外相机,首次在月球轨道上拍摄到地球等离子体层全景图像。</p> <p class="ql-block">降落相机</p><p class="ql-block">获取着陆区域光学图像,用于分析着陆区月表的地形地貌和区域地质情况,辅助其他载荷进行科学探测。</p> <p class="ql-block">地形地貌相机</p><p class="ql-block">负责对着陆区月面地形地貌进行360°环拍,获取的数据用于支持对着陆点及其附近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月尘等情况开展综合研究。</p> <p class="ql-block">着陆器缓冲机构</p><p class="ql-block">为避免着陆月面瞬间设备受到过大的冲击,探测器上使用了着陆缓冲分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吸收着陆时的冲击动能,确保探测器安全着陆。</p> <p class="ql-block">7500N发动机样机</p><p class="ql-block">采用变推力推进系统,进行精确的反推减速,为嫦娥三号平稳落月保驾护航。</p> <p class="ql-block">嫦娥三号巡视器机械臂</p><p class="ql-block">适用于月面高真空、深冷及高温、带电月尘等恶劣环境,支持月岩样品原位探测、月夜载荷存放、多科学目标就位探测、加断电姿态保持等功能。</p> <p class="ql-block">嫦娥四号探测器1:2【模型】 玉兔二号月球车1:2【模型】</p><p class="ql-block">人类首个着陆在月球背面的探测器。2018年12月8日由长征三号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2019年1月3日着陆在月背南极一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至今仍在开展科学探测。</p><p class="ql-block">探测器重约3.78吨(着陆器重约3.64吨,巡视器重约0.14吨),着陆器尺寸约①3.7米x3.3米,巡视器</p><p class="ql-block">尺寸1.5米×1.0米×1.6米。</p> <p class="ql-block"> 玉兔二号月球车1:2【模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鹊桥中继星1:2(模型】</p><p class="ql-block">鹊桥号是嫦娥四号任务的中继通信卫星,用于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通信,是中国首颗、也是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专用中继通信卫星,于2018年5月2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p> <p class="ql-block">月面国旗展示系统</p><p class="ql-block">由展开机构、压紧释放装置和月面国旗三大部件组成,产品的主要功能是在探测器月面工作阶段,择机实现中国国旗在月球背面的独立动态展示。</p> <p class="ql-block">玄武岩国旗</p><p class="ql-block">将玄武岩粉碎、融化后再拉成头发丝直径大概三分之一的细丝,然后把它纺成线,这样织成的特殊布料,做成的“石头版”织物国旗。可耐低温、抗高温,抗辐射,确保国旗在月面永不褪色。</p> <p class="ql-block">嫦娥五号月壤纤维</p><p class="ql-block">月壤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具备制造无机纤维的基本条件。通过适当的工艺将月壤转化为纤维材料,不仅可以作为建筑材料的增强体,还可用于制备柔性展开结构,对突破月球基地建设面临的关键技术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嫦娥六号探测器1:2(模型】</p><p class="ql-block">人类首个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探测器。2024年5月3日由长征五号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6月2日着陆在月背南极一艾特肯盆地阿波罗撞击坑,6月25日携带样品返回地球。</p><p class="ql-block">探测器重约8.3吨,尺寸约①4.5米×7.2米,太阳翼展开后长度约14米。自下而上分别是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和上升器。</p> <p class="ql-block">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密封封装容器</p><p class="ql-block">封装容器高26.6屋米,最大直楼22.6厘米,三层结构。最里晨为表取初级封装容器,材料为铁合金;中间层为钻取初级封装容福,材料为铝合金,在月面钻取采集的样品通过取芯软袋进行收集后,软袋盘绕在钻取初级封装容器内;最外是为密封封装装置。</p> <p class="ql-block">嫦娥六号返回器</p><p class="ql-block">重约325千克,大底直径约1.26米、高度约1.24米。采用大钝头球冠倒锥气动构型,继承载人飞船返回舱气动设计,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地球。</p> <p class="ql-block">嫦娥六号降落伞</p><p class="ql-block">着陆回收采用两级气动减速方案,包括减速伞和主降落伞,使用高强度锦纶和芳纶材料。减速伞为锥形带条伞,面积约1.6平方米;主降落伞为环帆伞,面积5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嫦娥五号粉末样品(好小,边上放了一个放大镜看)</p> <p class="ql-block">嫦娥五号岩屑样品</p> <p class="ql-block">用这个显微镜可以看到月壤。</p> <p class="ql-block">就是看这个。</p> <p class="ql-block">放大镜看到的样子(嫦娥六号岩屑样品)</p> <p class="ql-block">各种各样的月壤</p> <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叫兔星星,是中国探月航天IP形象太空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35米口径测控天线1:35【模型】</p><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西北地区喀什35米口径深空测控天线模型,曾为嫦娥三号至嫦娥六号任务提供深空测控支持。</p> <p class="ql-block">氢钟</p><p class="ql-block">一种高精度的时间和频率标准。为精确及时定位航天器位置,我国采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简称VLBI) 系统为航天器进行轨道测量,而氢钟则是VLBI系统的“心脏”,它通过利用原子能级跳跃时产生的辐射控制校准石英钟(每天变化十亿分之一秒)提供精确的时间基准。</p> <p class="ql-block">长征五号运载火箭1:25【模型】</p><p class="ql-block">长征五号火箭高约57米,芯级直径5米,起飞质量约860吨,起飞推力的1070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约为14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的8.2吨,地火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约5.2吨。曾发射嫦娥五号、六号探测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征八号运载火箭1:25【模型】</p><p class="ql-block">长征八号火箭高约50米,起飞质量约360吨,起飞推力约480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约2.8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约1.3吨。曾发射鹊桥二号中继星。</p><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22日,长征八号首次试验取得成功。</p><p class="ql-block">这一天,我在海南文昌观看了长征八号的首飞。</p> <p class="ql-block">YF-77发动机</p><p class="ql-block">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制的大推力氢氧火箭发动机,也是我国第一型地面点火起飞的氢氧火箭发动机,目前用作我国新一代长征五号、长征五号B 运载火箭的芯一级主动力装置。真空推力70吨,真空比冲428秒。2016年11月,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取得圆满成功,后将我国首枚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准确送入轨道,并保障嫦娥五号、六号探月任务的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此段火箭回收物料是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芯二级柱段蒙皮部分,位置在箭体标参与者”和“见证者”。</p><p class="ql-block">火箭回收物料皮部分,位置在箭体标识涂装的“中国天”的“国”字部分,箭体在发射后逐级脱离,掉落地面后进行回收。</p> <p class="ql-block">航天育种是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包括高真空,宇宙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高洁净等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太空育种具有有益的变异多、变幅大、稳定快,以及高产、优质、早熟、抗病力强等特点,助推现代农业高效发展。</p> <p class="ql-block">展厅的互动月球。有国旗的标注就是探月器的着陆点。</p> <p class="ql-block">巡视器(祝融号火星车)1:2【模型】天问一号</p><p class="ql-block">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包含进入舱和火星车。其中进入舱由背罩、着陆平台和防热大底组成,主等进行多级减速和着陆腿缓冲,将着陆巡视器软着陆于火星表面。</p><p class="ql-block">火星车主要任务是开展火星表面巡视探测。火星车配置多光谱相机、次表层探测雷达、表面厅陆平台后,搭载的科学载荷开机工作,在火星表面开展巡视探测。</p> <p class="ql-block">着陆器1:2【模型】</p><p class="ql-block">着陆巡视器通过利用气动外形、降落伞、反推发动机面磁场探测仪、气象测量仪、导航地形相机共6台科学载荷。</p> <p class="ql-block">天问一号环绕器1:2【模型】着陆器</p><p class="ql-block">由背罩、着陆平台和防热大底组成,主要完成火星进入、下降与着陆任务。着陆巡视器通过禾表面。</p><p class="ql-block">多光谱相机、次表层探测雷达、表面成分探测仪、表面磁场探测仪、气象测量仪、导航地形深测。</p> <p class="ql-block">行星探测</p><p class="ql-block">首次火星揉测任务天问一号已经实施,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绕、着、巡”。未来,我国行星探测工程将会向着更远的深空进发。天问二号开展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回;天问三号计划实施火星取样返回;天问四号计划实施木星等巨行星探测,深化人类对木星系和行星际的科学认知。此外,还将开展小行星防御演示验证任务等。</p> <p class="ql-block">天问一号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大目标,是中国深空探测领域交叉技术程度最大、创新程度最高的航天工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神州共月”交互长卷</p><p class="ql-block">此画为一幅20米手绘交互长卷,以科技为骨、山河为脉,通过选取探月工程相关元素以及典型地标交织布局,系统呈现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在深空探测事业中的贡献与成就,描绘“举国之力”在探月工程中的具体实践,是新时代探月人的“干里江山图”。</p> <p class="ql-block">从一曲东方红响彻太空,到嫦娥奔月书写传奇,中国航天用几代人的辛勤汗水将漫天神话写进了现实。</p><p class="ql-block">探访月亮的故事,浩瀚而壮丽,它是大凉山上的密林,是西安城外的轰鸣,是四子王旗的雪花,是龙楼镇的海风,是喀什戈壁的胡杨,是韶山安放的期望,更是38万千米外闪耀的五星红旗。</p> <p class="ql-block">我小叔叔,当年也是中国航空航天队伍的一员。全国解放后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抗美援朝胜利后,他们就留在朝鲜,帮助朝鲜搞建设。1958年回国,就去了甘肃的酒泉,后来他们又到了山西岢岚(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我婶的妹妹一家又从岢岚去了西昌。</p> <p class="ql-block">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实现。</p><p class="ql-block">天上有天宫,玉兔,嫦娥,北斗。深海有蛟龙,奋斗者。</p><p class="ql-block">从1970年4月24日的东方红,那时候还小,从高音喇叭里听到东方红太阳升。到2016年4月24日的中国航天日,再到今天神州二十号航天员出征。中国航天一步一个脚印的实现着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将神话变成现实。</p>